衛輝府

衛輝府

衛輝府,為古代府,府治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衛輝古城內),在明初設立,明初期轄六縣,明中期轄十一縣,清轄九縣。範圍為大致今河南新鄉與鶴壁所轄地域。 商紂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西漢高祖二年開始設汲縣,距今已有二千二百餘年的歷史。西晉泰始二年設郡,隋、唐、宋三代均為州治,元代為路治。 明清兩代為衛輝府,民國三年廢府留縣,屬豫北道,汲縣改為衛輝縣,為豫北道治。1948年設衛輝市,1949年撤市改縣,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衛輝市。

歷史沿革

衛輝府,是古代對衛輝的稱呼。衛輝府地處中原腹地豫北平原,西依太行,南臨黃河,東接齊魯,北通神京,是豫北衛輝、彰德、懷慶三府之一,也是豫北衛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坐落在境內的香泉寺、望京樓和比干廟、太公廟等名勝古蹟,記載了衛輝府經濟、文化的演變歷史。是一座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河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商紂時期即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西漢高祖二年開始設汲縣,距今已有二千二百餘年的歷史。以後歷代郡治、州治、路治、府治、道治等疊設於此。元置衛輝路。

明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府。明代還建有潞王府,自古即豫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來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象雲集。巍巍太行的呵護,悠悠黃河的滋潤,哺育了衛輝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培養了衛輝一中這個時代驕子。

1913年府廢,結束了歷史上幾百年的衛輝府歷史。

明朝時皇帝朱由檢封衛輝府為"南通十省,北拱神京"。在市北閣門仍有明朝明思宗朱由檢刻的關岔牌,(是南往北來的一條主要岔口,市中心有南馬市街,北馬市街,是為過往行人賣馬的集市.可見當時的熱鬧場面!明萬曆之弟-朱翊鏐後半生就生活在衛輝府。城裡的望京樓(已經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他讀書的地方。.從明清的衛輝府到今天的衛輝市,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由於歷史的文化積澱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一些古風遺俗以代代相襲的方式,在民間仍然流行。

行政區劃

民國時期全國道教中心 民國時期全國道教中心

明初,府治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轄:汲縣、胙城(今河南延津縣胙城鄉胙城村)、獲嘉、淇縣、輝縣(今河南省輝縣市)共6縣。、

明中,府治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濬縣、滑縣、封丘、考城(考城和蘭封是1953年6月份合併為蘭考縣)共11縣。

清末,府治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轄:汲縣、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濬縣、滑縣、封丘共9縣。

史料記載

衛輝府:沖,繁。隸河北道。上北河,衛糧通判駐。清初沿明制,領縣六。雍正中,割開封之延津、直隸大名之濬、滑來隸,胙城省。乾隆中,割開封之封丘、歸德之考城來隸。光緒初,考城仍還隸。東南距省治百六十里。廣三百九十里,袤百七十八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二十七分。京師偏西二度十二分。領縣九。

汲沖,繁。倚。西北:霖落、蒼峪、壇山。西:仙翁。北:華蓋。並太行支脈也。東南:河故瀆。北:衛河自新鄉入,一曰清水河,右納孟姜女河,逕府治北、比干墓南,又東北,右納滄河,緣淇界入之。銅關、杏園、淇門三鎮。驛一:衛源。鐵路。

新鄉沖,繁。府西五十里。北:寺兒山、五陵岡。西南:黃、沁故瀆。東北:衛河自獲嘉入,右合小丹河及沙河,有合河鎮,又東北入汲。驛一:新中。

獲嘉沖,繁。府西南九十里。東北:同盟山。南:黃、沁故瀆。西:小丹河自修武入;其新河會重泉注之,東逕三橋,左納峪河,即清水河。其西北,太白陂,春秋大陸。又東入新鄉。北流河自輝入為沙河,從之。崇寧、亢村二驛。丞兼巡司。鐵路。

淇沖。府北五十里。東北:浮山。西北:靈山。西:朝陽。東南:衛河自汲合滄河,緣界納斮脛河,所謂肥泉,又東北會淇水入濬。早生、青龍二鎮。淇門一驛。

輝繁。府西六十里。西:太行。其支,東北:方山。北:九山。西北:蘇門,衛河出焉,曰百泉。詩“毖彼泉水”。匯卓水、白沙、蓮花、萬泉,歷閘五,入新鄉,下至山東臨清會汶,行九百二十三里。其西:沙河,匯丁公、清濂、焦泉,又西,峪河、清水,匯梅竹、重泉,併入獲嘉。重泉,水經注長泉,逕鄧城東,又謂白屋水。淇山,西北。山海經沮洳。淮南子大號。淇水出東北,入林。縣驛一。

延津沖,疲。府南七十里。雍正二年,自開封來隸。五年,省胙城入。西南:酸棗山。北:河水故瀆。西北:孟姜女河,東北流,至汲注衛河。濮水、酸水、延津、棘津、文石津,並堙,惟烏巢澤存。沙門一鎮。驛一,曰廩延。

濬沖,繁。府東北百十里。城西南隅:浮丘山。東南:大伾,即黎陽山,其支,紫金、鳳皇。有禹二渠。白馬津西即遮害亭,又西,衛河。古泉源水自汲會淇入衛。詩所謂“在右”。淇口,古宿胥口。魏遏淇入白溝,所謂枋頭,即今之淇門渡也,東北逕雍榆城南,又北逕白祀山、頓丘故城。道口鎮,縣丞駐。縣驛一。

滑繁,難。府東九十里。東北:白馬山、鮒鰅城。西北:狗脊、天台,河故瀆在焉。有瓠子堤、金堤。滑水,堙。西北:衛河自濬錯緣界仍入之。老岸一鎮,巡司駐。縣驛一。

封丘繁。府東南百里。南有河水自陽武入,緣祥符界入之。城北:黑山。東北:淳于岡、青陵台,圮。古濮渠,堙。潘店、中欒二鎮。有驛。

主要景點

潞王墳

中州名塔——鎮國塔 中州名塔——鎮國塔

潞王,即潞簡王,是明太先朱元璋的九世孫,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的第四個兒子,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唯一胞弟,四歲時受封為潞王,萬曆十七年就藩於衛輝府。他一生相當短暫,在世的四十七年裡,只在史籍中留下點點滴滴的不光彩的記錄。兒時在宮中,他胡作非為,二十一歲到河南當藩王后,更是驕奢淫逸,橫行霸道。

潞王在世時,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用了四年多的時間在衛輝修建了潞王府。並且在鳳凰山下,擇得一塊風水寶地,構築了氣派闊綽的潞墓。其優雅的程度完全可以和北京十三陵平分秋色。然而,當地的人們從不正兒八經稱它“潞王墓”,而輕蔑地叫它為“潞王墳兒”。“墳兒”的份量比“墓”來說就輕得多了,特別用在皇帝胞弟的身上,就更顯得不大妥當了。可世世代代,人們就這樣稱呼,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自然是由於人們痛恨潞王的感情形成的。

在中原地區,一般來說,在這裡有過政治、經濟等活動的人,不管職位高低,逢年過節時,人們或多或少地會有一些祭奠儀式,如盤古、女媧、老子、張仲景、朱元璋、岳飛等等。然而,潞王在河南衛輝府生活了二十多年,死後又葬在這裡,他的墓前卻從來沒有祭祀的香火。潞王墓前空擺了一個大如石鼎的焚香爐,他生前的煊赫與他死後的淒涼形成鮮明的對照。對潞王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姜太公故里

現在衛輝市留下了大量證明姜太公故里的歷史遺蹟.

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100代孫呂梁先生,1995年親手撰文在姜太公墓前之碑:“姜太公呂尚之墓”、“姜公史略”、“姜太公呂尚故里墓志銘”。

望京樓

位於河南衛輝古城東北隅,2006年05月25日,望京樓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構無梁殿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潞簡王(朱翊鏐)思母所建。

比干廟

坐落於河南衛輝的比干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築群之一,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官立中學堂

1913年建的衛輝一中教學樓 1913年建的衛輝一中教學樓

《汲縣縣誌》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知府於滄瀾奉詔興學,立衛輝府官立中學堂於汲縣城內,改淇泉書院為之,是為本校創辦之始。由知府於滄瀾任監督(校長),並延請夏進士奠川、崔舉人青山,分授經文、算學等科,擬定章程,稟請立案。招府屬九縣學子入學,學制五年,無明確班級劃分。年費銀萬兩,由九縣(衛輝府所轄九縣)協款支付。

光緒32年(1906年)有學生145名,教職員11名,年支銀3650餘兩,錢240千文。時學堂附設汲縣國小堂,考選生徒,附堂聽講。”至宣統元年(1909年),學生增至為206人,分甲、乙、丙、丁4個教學班。

宣統三年(1911年),有學生253人,教員14人。

民國2年(1913年)至民國25年(1936年)初,學校一直保持6個教學班編制。

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魏青鋩撰《汲縣今志》載,時學校“計分六班,有教職員十八人,學生二百六十九人,均系男生,全年經費二萬一千九百六十元。”

民國25年(1936年),本校與河南省立第二女子中學合併(女生另院授課,唯校牌加注“第二院”字樣以示區別),增加至9個教學班,約400人。

學校流亡禹縣期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本校在禹縣招收春季始業班,時學生達500名。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始附設高中班,仍為9個教學班編制,人數約360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發展到高中3個班,國中9個班,學生480名。

民國35年(1946年)學校回汲縣複課,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河南省立汲縣中學同學錄》載,時有高中4個班,國中7個班,教職工29人,學生455人。

隨著時局的變幻,本校曾數次更名,兩度南遷。

清末學校初創時,名為“衛輝府官立中學堂”,又名“衛輝淇泉中學堂”。

民國二年(1913年)7月定名為“河南省立汲縣中學”,民國十年(1921年)定名為“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學”,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定名為“河南省立汲縣初級中學”(後為“省立汲縣中學”,今“衛輝市第一中學”)。

衛輝府學堂同學錄包括兩部分,分別為《衛輝府師範學堂同學錄》和《衛輝府官立中學堂同學錄》。兩者合為一本,分別為清宣統二年(1910)和三年(1911)的同學錄,潘炳麟作序。

衛輝教育源遠流長。清末,在“維新”運動的影響下,汲人李時燦、王錫彤相繼創辦“經正書舍”,開始研習西方科學譯著,與封建教育分庭抗禮。

清光緒辛丑(1901)清政頒詔興學,汲縣相繼創辦了中學堂,周圍各縣青年來汲縣求學者甚多,確立了清末民初豫北文化中心的地位。

該同學錄收錄了官立衛輝府師範學堂和中學堂師生共466名。載明了師生姓名、字號、籍貫、居址、通訊處等。其中原河南省副省長嵇文甫(嵇明),曾為衛輝官立中學堂學生,還有不少人名在縣市志出現。是研究汲縣文化教育人物以及衛輝市一中和新鄉市第一師範兩校校史的詳實可信的材料。

該同學錄現藏衛輝市檔案館。

民間傳說

衛輝府古城牆遺址 衛輝府古城牆遺址

民間傳說——衛輝府里的門為啥是黑的?

在中原地區,人們習慣把院門漆成紅色,說紅色吉利,能驅鬼辟邪。在豫北黃河北岸的衛輝市,居民的院門卻與眾不同,當地人都把它漆成黑色。

傳說,明代的時候,衛輝府的馬市街熱鬧繁華,商店林立貨物充足,財源茂盛。馬市街里,有一家酒店常出怪事,老闆進酒多,賣出的酒少,買賣的數字老是對不上。老闆覺得這事很奇怪,就懷疑店裡有偷酒賊。這天晚上,他拿個斧子藏在屋裡,夜半時分,他聽見酒缸里"咕咚咕咚"響,便點亮油燈,沖了上去。跑近一看,原來偷酒的是一條大蟒。大蟒的尾巴纏在樑上,頭扎在酒缸里,正有滋有味地埋頭猛喝。老闆大喝一聲,舉起斧頭向大蟒的頭上砍去。大蟒"呼"的一聲縮回身子,順著狗洞逃跑了。老闆率店裡的夥計飛快趕去,只見大蟒行速匆匆,一下躲進了潞王府。

原來,這大蟒是潞王的化身,它變成蟒精來騷擾百姓。潞王挨了酒店老闆一斧頭,痛得滿床打滾,李娘娘侍奉在左右,安慰了好大一會兒潞王才睡去。臨睡前,潞王咬牙切齒地說:“天亮後,我要把那個紅門酒店裡的人斬盡殺絕!”

李娘娘是個善心人,她聽潞王說後,心裡非常著急。於是,她讓宮女悄悄傳出一條密令,命馬市街的紅門人家在天亮以前一定將門漆成黑色。老百姓聽說後,一傳十,十傳百,不到天亮,整個衛輝府的門全部漆成了黑色。第二天,潞王帶領親兵直奔馬市街,轉了幾個來回,也找不到紅門酒店。他還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便掃興地調頭回府了。從此以後衛輝府的門就變成了黑色。

從這則傳說來看,衛輝府民居用黑大門的習俗是為了躲避災禍。而這災禍,不是天災,卻是人禍。這人禍是由昏庸無道的潞王造成的。那么潞王是誰?為什麼他對衛輝府的風俗習慣會有這么大的影響,以至於數百年來沿襲不變呢?

潞王,萬曆皇帝的弟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