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護國寺

赤城護國寺

北距赤城縣城15公里的雲州捨身崖東麓有一座古剎,名護國寺。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現為赤城縣三大旅遊景點之一。雲州護國寺初建在土木之變之後的成化初年。

基本信息

簡介

護國寺位於赤城縣城以此15公里的雲州水庫、捨身崖東麓。有碑記曰:“寺隱饞岩,路通大道,控扼羌胡,禁止神京,”故名護國寺。
1994年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對該寺進行重建,該寺原有水泉一處,寺毀時泉水斷流,該寺恢復後,泉水再度清流潺潺。該寺現正由各方捐助,進行“大雄寶殿”施工,主體工程已完成。

歷史考證

赤城護國寺赤城護國寺
考其現存的明、清碑刻,均未記載其初建何時。
就護國寺現存遺蹟而考,供奉觀音菩薩的石洞,當在前代坍落的摩崖石刻造像之上開鑿而成。就摩崖石刻造像遺蹟而論,其造形風格當屬遼宋。與捨身崖捨身大士造像可為同時。今之雲州,遼時置望雲縣。在此崖畔石壁摩崖造像,教化人倫,則理在必然。
考護國寺始建當在明代上半葉,即:宣德至成化間。據碑文只可溯至嘉靖壬辰(1532年),再前則曰:“初建之年,漫不可考”。然而,就《明史》和《赤城縣誌》中有關塞外赤城的兵備戰勢;沽水通道上游獨石、馬蓮等口的險關要衝;捨身崖這一天然屏障的重要位置等綜合考證。雲州護國寺初建應在“土木之變”之後的成化初年。
其一、宣德至正統間,開拓並守衛赤城一帶的正是葬在距赤城縣城東南7公里的昌平候、左都督楊洪。楊洪,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永樂初襲父職戍開平衛。自此,從士兵到將軍,興衰榮辱近五十年以至今日也未曾離開赤城。其不獨習武,更好建廟興學。如溫泉瑞雲寺、赤城靜寧寺、龍關重光塔、雲州靈真觀等。均系其主持修復或重建。然在其從多建廟碑記中均未見到修建雲州護國寺的記載。故此間初建之可能不大。
其二、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是與獨石、馬營、倉上、雲州等塞外八城堡失守分不開的。明正統十四年秋(1449年秋),瓦刺人攻入大同境後,英宗帝拒諫親征。二十餘萬明軍與敵稍戰即潰。瓦剌人一路從山西大同向東窮追明軍,另一路奇襲獨石、馬營、雲州、赤城......,沿沽水而下直插延慶、永寧。堵截明軍潰逃還京的退路,終於將五十多萬明軍圍困在懷來土木。將其全軍盡覆。英宗皇帝被俘。當時,獨石、馬營、倉上、雲州、赤城等諸城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遭到了瓦刺人的突然襲擊。守城將士奮力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城陷人亡,死傷無數。“倉上堡千總田坤之女,年十九,痛君虜父亡,不勝義憤,遂投龍門峽(捨身崖)死,土人穴石壁瘞之。”《赤城縣誌》。這場悲壯的血戰,就發生在號稱“三路咽喉”的雲州捨身崖畔。世人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之後,更加乞求和平,要藉助神的力量來保佑險關要隘不被攻破,兵銳城堅能拒強敵。因此,這就有了在兩山相對如門,壁立萬仞的天然屏障捨身崖東麓一處古人已有造像的風水寶地,開鑿石窯,大興土木,建起了古剎——護國寺。以保百姓安居,國家太平。
赤城護國寺赤城護國寺
其三、“土木之變”以後,時隔一年,瓦刺人見攻陷北京、奪取中原,實乃妄想。遂幾經互使議合,而後將已被尊為太上皇的英宗皇帝送回北京。英宗回京後與其弟景泰帝之間矛盾日趨激烈,朝中大臣以瓦刺人挾英宗攻城時的“主戰”與“主和”分為的兩派,矛盾也日趨激化。英宗復辟日緊。此間,英宗帝對“土木之戰”的失敗諱莫如深。景泰8年,英宗復辟成功,重登大寶,改號天順。而後殺于謙、殺楊俊(楊洪子),打擊“主戰”派。對“土木之變”的教訓、後果、撫恤、安慰等,閉而不言。所以建在景泰、天順間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只有建在成化初的可能性最大。其一,憲宗即位後,對“土木之戰”有了定論;對死難將士撫恤褒獎;吸取教訓對迤北邊防整修鞏固;建祠堂、修廟宇,安撫邊民,召示後人。那么選在捨身崖這險關要隘、又是當年瓦刺人血腥屠城的地方。建一座寺廟,一來祀求神力保佑險關永固;二來凝聚邊地軍民的抗敵信心,以固邊防,是理在其中的。其二,有佐證:赤城境內楊洪墓前高大神道碑即立於成化元年(1465年),碑文中對楊洪褒獎有加。
雲州護國寺若果真建於成化初,那么其背景則必是“土木之變”,也就自然有了明萬曆四十二年重修護國寺碑記中寫道的“寺隱讒岩,路通大道,控扼羌胡,禁止神京,故名護國寺。”
經寺中居士及當地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護國寺進行了修葺和擴建。如今的護國寺巍峨壯觀、莊嚴肅穆,面貌已煥然一新。幽靜的環境吸引了四海賓朋、八方遊客,成為赤城縣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交通

到達赤城縣城後沿寶平公路北行到達雲州水庫管理處即可。可乘坐赤城發往水庫周邊景區的公車到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