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
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與藤片並用,故共稱“腰也藤牌。”
保全腰刀
概述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全族。
淵源
追溯到遠古時期,青藏高原逐漸隆起最終與黃土高原握手,黃河從兩大高原的指間流過……千萬年後,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文中的“積石”則是對今天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全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積石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花椒和保全腰刀,在當地商店裡,也以這兩種商品最引人注目。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全腰刀是由於聚居於大河家鄉甘河灘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全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全腰刀”。
相傳,保全族人曾經生活在一個美麗富足的莊子,但幸福的生活遭到了魔鬼的嫉妒常出來作怪。於是全莊的人人心慌慌,原來生機勃勃的莊子,變得沒有生機。有一個住在莊子東頭的鐵匠名叫哈克木,誓要制服魔鬼。一天深夜,他獨自一人手握鋒利的腰刀藏在魔鬼出入的洞穴邊,當魔鬼從洞裡鑽出來時一道寒光刺向魔鬼的頭部。但是,任憑勇敢的哈克木怎樣猛刺魔鬼,那可惡的傢伙卻未傷絲毫毛髮。哈克木沒能制服魔鬼,整天無精打采,寢食不安。有一天晚上,他在睡夢中夢見一位老者,老者說道:“你的腰刀雖然鋒利,但是無法降服魔鬼。”老者說:“尕娃,用一種名叫波日季的刀子可制服魔鬼。”老者指引哈克木找到莊子對面大山上天池邊的千年大樹,按照此樹的葉子的形狀打制了一把腰刀,並在刀面的上部一定要鑿上樹葉的圖案。天亮了,哈克木按照神秘老者的囑咐,打制出了“波日季”腰刀。當天,他再次尋找機會刺殺魔鬼。這次,哈克木眼疾手快,手起刀落,魔鬼身上頓時污血四濺,躺在了哈克木的腳下。據傳,人們為了銘記哈克木的功勞,懷念這位為民除害的勇士,仍保留著“波日季”的原型,流傳至今,而“波日季”正是今天保全腰刀的一種。
傳說畢竟是傳說,根據《積石山縣誌》的記載,清鹹豐四年(1854年)至鹹豐十一年(1861年),保全族人輾轉遷徙,途經青海省循化地區時,從塔撒坡修制土槍的工匠處學到了打刀技術。當時的腰刀樣式簡單,質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全族人在大河家定居後,不斷總結、積累打刀經驗,掌握刀刃加工技術,改進工藝,質量逐漸提高,式樣日趨完美,使打刀業成為保全族人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一條主要門路。說起腰刀的淵源,那就不得不說說腰刀上精美的“一把手”圖案。
據說在馬步芳控制西北時期,腰刀匠人為了生存,大部分從大河家一帶轉移到青海、西藏等地做活。當時,有一名技藝高超的保全族腰刀匠人名揚西北地區。地方官僚為了巴結討好馬步芳,欲送數百把精製腰刀,限令這位匠人在一月內趕製上百把質量上乘的腰刀,不然將砍掉他製作腰刀的手。這位匠人早就對地方官僚欺壓百姓、掠奪民財的行徑恨之入骨,堅決不從。地方官僚惱羞成怒殘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保全族的鐵匠們為了紀念這位剛直不阿的匠人,便在最好看的腰刀刀面上鑿刻上了五指併攏的“一把手”圖案。後來,“一把手”意喻著保全腰刀的質量並與每個顧客擊掌承諾。20世紀80年代被國家輕工部指定為保全腰刀的出口標誌。
製作技藝
保全腰刀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而“折花刀”是保全腰刀中上品的代表,被稱為“保全刀之王”。顧名思義,“折花刀”是經過鋼和鐵的高溫煅打,再反覆對摺、揉壓,刀面形成一層層的花紋。刀體剛柔相濟,彈性好不易折斷,刀鋒紋理奇特,刀刃鋒利而著稱。上世紀中葉,“折花刀”製作技藝隨著老一輩刀匠的相繼謝世而一度失傳。
一般來說硬度與韌性的兼顧,是刀具打造的一個難題。刀刃要求硬度刀背要求韌性。但若要保持韌性,就必須犧牲硬度,這就是古今中外所有刀匠的課題。折花刀的暗紋,是鋼與鐵融合的痕跡,這是經過反覆鍛打之後,達到的鋼與鐵的水乳融合,才能保證鋒利和堅韌的完美結合。
這種工藝自20世紀50年代失傳,2006年甘河灘的馬生福、馬自正、馬志俊三位工匠經過潛心研究,反覆試驗全面恢復了失傳半個世紀的工藝。這種工藝與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詩人張憲的詩中寫道:唐人寶刀誇大食,於今利器稱米昔。十年土涮松紋生,戎王造時當月蝕。詩文中“十年土涮松紋生”正是對刀的鍛造工藝和紋理的描述,與“折花刀”十分相似。
民族精神
百十年來,棲息於積石山這片土地上的保全族人憑著勤勉與智慧在艱辛的打刀生涯中不斷錘鍊打制技藝,使其成為維繫整個保全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使其打制的刀具具有典雅精美、經久耐用等諸多特點。而由於在加鋼淬火、刀體修飾等方面的技術日漸成熟,保全腰刀的品種也得以不斷增加,相繼出現了“波日季”、“什樣錦”、“一把手”、“雙落刀”等品種,這些腰刀的刀體是反覆鍛打的精鐵再加鋼淬火而成,堅而不脆,韌而不屈,腰刀的刀柄,多用上乘的紅、黃銅片、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彩斑斕,如同彩錦。而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還有銅鞘銀箍。傳統的保全腰刀都是純手工打制的,而且每個技藝高超的保全族刀匠都自覺地履行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習慣。保全族人還將許多本土文化元素也錘打進“保全腰刀”里,他們有意地將本民族的民間傳說與腰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保全腰刀已經滲入到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血液,他們的靈魂。
保全族人在從事保全腰刀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打造“折花刀”千錘百鍊成一刀的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誠實守信、保證質量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顧客以誠相待的態度,才將保全腰刀這一文化遺產延續至今。我們很難知道保全腰刀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畢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這種帶著冷兵器烙印的腰刀,也許最終會成為歷史的記憶,但我們會記得,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將品質和誠信視如生存的希望。
“什樣錦把子的鋼刀子,銀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銅打下的尕鑷子,戴上是格外的樣子……”結束在積石山的採訪,偶然間在山路上聽到這首富有詩意、婉轉悠揚、動聽的傳統花兒,飄蕩在積石山間。
文物
1979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民間合作機構代表團贈。腰刀長39厘米、寬9厘米。
盤點民族服飾
生長在亞洲這篇廣闊的土地上的女人們,因種族的不同而展現出來的魅力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國家一個風情,一個地方一個誘惑,亞洲各國的新娘向我們展現出婀娜的身姿。蒙古的女人和奔放,除了遼闊的草原的培養,更多的是通過蒙古族的服飾所體現出來,蒙古族的服飾大氣而且有著動靜之美的結合。當蒙古女人跨上馬背的時候,就是一種豪放的姿態,當她們靜靜的立坐的時候,又有一種恬靜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