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嗣令

袁嗣令

袁嗣令(1919年- ),浙江省寧波市人,森林病理學家。他是1942屆畢業的唯一植病組學生。1946年夏,通過教育部出國考試,於1947年夏赴美留學,在密蘇里州立大學,受教於C.M.Tuker及E.S.Luttrell。1948年冬,完成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袁嗣令毅然放棄ECA助學會繼續深造及留美工作的機會,甘冒風險候船回到中國,受聘於河南大學農學院。袁嗣令在松苗猝倒病、油茶炭疽病、落葉松早期落葉病、泡桐叢枝病、楊樹花葉病等研究中有較深造詣。他強調以營林技術為主的林病綜合防治。他在農、林病害教學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圖)袁嗣令袁嗣令

袁嗣令(1919年-),浙江省寧波市人,森林病理學家。他是1942屆畢業的唯一植病組學生。1946年夏,通過教育部出國考試,於1947年夏赴美留學,在密蘇里州立大學,受教於C.M.Tuker及E.S.Luttrell。1948年冬,完成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袁嗣令毅然放棄ECA助學會繼續深造及留美工作的機會,甘冒風險候船回到中國,受聘於河南大學農學院。袁嗣令在松苗猝倒病、油茶炭疽病、落葉松早期落葉病泡桐叢枝病、楊樹花葉病等研究中有較深造詣。他強調以營林技術為主的林病綜合防治。他在農、林病害教學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平簡介

(圖)浙江大學浙江大學

袁嗣令,1919年5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童年喪母,由其祖母撫養成長,就讀於寧波教會國小及中學。他有良好的英語基礎,獲得過上海滬江大學獎學金。

抗日戰爭爆發後,袁嗣令於1938年夏隻身奔赴內地,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到達重慶,考入浙江大學病蟲害系,到廣西宜山入學。以後又跟隨學校遷到貴州遵義。該系學生歷屆都少,他是1942屆畢業的唯一植病組學生。1946年夏,通過教育部出國考試,於1947年夏赴美留學,在密蘇里州立大學,受教於C.M.Tuker及E.S.Luttrell。1948年冬,完成碩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袁嗣令毅然放棄ECA助學會繼續深造及留美工作的機會,甘冒風險候船回國。在太平洋上經過重重困難,歷時一個月又10天終於在天津唐沽港登入,回到祖國。回國後,他先應聘於河南大學農學院。後調至華中農學院,不久又調至南京林學院,隨後又調至中國林科院南京林研所,1962年調到北京中國林科院,直到退休。195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森林病理學》教科書。1971年,袁嗣令在張家口農專重新執教農作物病害課程。1972年夏,下放在張家口農專時期,全國盛傳在玉米南繁的海南島發生了國外有名的玉米細菌性枯萎病,以致張家口地區各縣的南繁種子全部停運,即將影響當年生產。地區領導召開緊急會議謀求對策。他得悉後,積極主動查閱資料,提供該病特殊症狀,承擔檢驗種子的工作;提出南繁的種子仍可按原計畫運回輪種的建議,即邊抽樣檢驗邊播種,解決了生產問題。

1978年,中國林科院恢復,袁嗣令回到北京,承擔了泡桐叢枝病課題,組成了全國協作網。1980年,袁嗣令到義大利考察,得悉國內正在大力推廣的引種楊樹(I-63、I-69)因染花葉病毒在國外已被淘汰。於是他申請立項,進行廣泛調查與深入研究,以探明國內的發病情況。他以楊樹花葉病、泡桐花葉病為起點,帶領研究生,開展了林木病毒病的研究。這項研究填補了中國林木病毒病研究的空白,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先進技術研究行列。

他在教學和研究崗位上逾時40年,在森林病理學領域從事教學、科研的這40年多,總是注重實地調查研究。是中國林科院病理研究室的第一任也是歷時最長的主任。

個人簡歷

(圖)中國林科院中國林科院

1919年5月21日 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1937年 畢業於寧波四明中學。

1938年 上海滬江大學肄業。

1938年-1942年 畢業於浙江大學病蟲害系。

1947年-1948年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獲碩士學位。

1950年-1959年 河南農學院華中農學院南京林學院副教授。

1960年-1961年 中國林科院南京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1962年-1988年 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8年 退休。

成就貢獻

(圖)小興安嶺小興安嶺

一、為農林教育事業盡心盡力

1950年初,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百廢待舉。袁嗣令全力以赴準備教學用的各種掛圖和切片,並受命到上海購置儀器設備。1954年,袁嗣令到華中農學院,又為植保系病害各課程浸液標本的重新鑑定整理、教學掛圖的配製,以及研究用相機的購置盡了全力。1955年秋,南京林學院新組建,袁嗣令擔任森保研究室主任,一切又從頭籌備。他完成了實驗室設計與施工,建立標本室和全套教學掛圖,購置各種期刊和儀器等工作,使南京林學院病蟲、鳥獸各課程設施和科研條件成為全國一流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間,袁嗣令下放到張家口農專。在農專,他親手繪製大幅教學掛圖和製作切片,仍然一絲不苟,盡力改善各項教學條件。特別在他初到河南大學之際,見有一批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贈送的書刊被棄置一地,無人問津時,便在備課之餘,主動按學科分類整理,供各科教師參考。還將有關病害的書藉匯綜整理,編寫出版了一本《植物病害防治》,供生產單位和教學急需。這是一本新中國成立初期密切結合生產實際的工具書,也是他回國後向祖國奉獻的第一份出版物

袁嗣令從事森林病理教學始於1951年,當時高教部在林學專業教學計畫里規定要開設森林病害課程。在這之前,森林病理學課程在全國還沒有正式開設過。為講授這門新課,1952年起他著手編寫講義,設法聯繫東北農學院森林系(現為東北林業大學)的教學實習,偕同該校師生去小興安嶺的帶嶺採集原始林標本,實地了解原始林發病的生態條件。此後幾年間,他利用假期,調查過許多林場和經營所,足跡遍及華東、華中的高山與丘陵。經多次改寫、補充後,195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森林病理學》教科書。

(圖)松苗猝倒病松苗猝倒病

二、為森林病理研究作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開展綠化,育苗任務加重,針葉樹育苗的最大問題是松苗猝倒病(杉木則多立枯症)。當時,袁嗣令在華中農學院。1954年,他在武昌九峰林場進行藥劑防治試驗,得到初步效果。1955年秋到南京林學院後,正式立題進行研究。通過在華東、華中幾年調查與試驗,以及後來在東北各地考察,他認為松(杉)苗猝倒病和生態條件密切相關,特別是土壤濕度太高以致延遲出苗有最明顯影響。如在南方雨季,控制溫、濕度和遮蔭,在北京一帶苗圃則改平床為高壟都有防治效果。而藥劑如硫酸亞鐵、賽力散只能作為應急措施。他的這種以營林為主的防治策略,反映在1965年出版的“松苗猝倒病”一文中。

在南京時,袁嗣令負責過油茶炭疽病課題。經幾年蹲點,對病原菌發生髮展、品種抗病性、營林措施和噴藥效果都取得有益於防治的結果。這項研究由於“文化大革命”中斷多年,直至1981年他才得以指導研究生繼續試驗,終於證實病原菌在花期侵入花器越冬的事實,從而對正確選擇噴藥時期提供了科學依據。他深入調查過許多油茶林,認為炭疽病防治亦應強調以營林措施為主的綜合防治,並積極選育、推廣抗病良種,才是簡便有效的方法。

調到北京後不久,適值東北及內蒙古發生落葉松早期落葉病。林科院派他前往東北。他與林業部有關同志及吉林、遼寧省研究人員組成大協作組,自1964年至1968年,春去冬回,組織幾十個單位近百人參加全面調查,從平原丘陵直到長白山原始森林。通過調查分析發病差異、林嶺與枝下高、林種與發病關係,觀察出有許多能減少病害的營林措施,特別是在與闊葉樹混交中採用速生灌木最為簡便有效。以及逐年減少植株密度,提高枝下高,也有減病效果。上述有關病原菌生態條件、病害發生髮展、藥劑防治效果,以及調查結果都反映在1965年發表的文稿中。

1980年,袁嗣令到義大利考察,得悉國內正在大力推廣的引種楊樹(I-63、I-69)因染花葉病毒在國外已被淘汰。於是他申請立項,進行廣泛調查與深入研究,以探明國內的發病情況。他跑遍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等省楊樹的主要栽植地和引種點,以楊樹花葉病、泡桐花葉病為起點,帶領研究生,開展了林木病毒病的研究。這項研究填補了中國林木病毒病研究的空白,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先進技術研究行列。同時他還引進了幾個楊、柳樹優良抗病品種,經多年多點試栽,已在10個省區普及推廣。

(圖)榆樹枯萎病榆樹枯萎病

三、尊重事實,注重實地調查研究

袁嗣令在森林病理學領域從事教學科研40年,總是注重實地調查研究。早在南京林研所時,他兼任毛竹研究組長,帶頭將戶口遷至浙江省安吉縣雙一大隊達兩年之久。在東北落葉松早期落葉病的研究中,他連續5年深入林區蹲點,一個人住在延邊朝鮮族生產隊長家裡。作為協作組長,和大家一樣承擔顯微鏡檢查、上山記錄氣象數據等具體工作。在施放煙劑時,也一樣背著沉重的藥袋,在清晨摸黑上山作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初,國外榆樹枯萎病已擴散到中亞細亞毗鄰中國邊境一帶。當時有英國學者試想了解中國境內情況。其時個別業務人員聲言中國已發生此枯萎病。此事有關國際檢疫對象,為世界各國植病界所矚目,是件大事。為正視聽,在他的倡議下,有關部門組織了新疆榆枯萎病實地考察。深入調查結果,肯定了新疆境內的榆樹枯萎,僅是由於乾旱缺水所造成,排除了對中國存在榆枯萎病的猜測。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火災,組織上需要林病專家參加考察,當時他已年近古稀,仍不辭辛苦,深入火災現場調查。考察組“特大火災後恢復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考察報告,獲得了國家科技發展獎。

四、活躍學會工作,推動國際交流

袁嗣令自1950年起就是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員,以後成為河南省分會籌備人,並籌建中國農學會河南分會。他先後擔任北京市植病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林病學會理事長。林病學會曾多次被中國林學會評為優秀學會。

1980年,袁嗣令參加了在土耳其召開的第16屆世界楊樹會議,考察了黑海邊,以及法國義大利印度等國家。1991年退休後又應邀赴南澳大利亞省訪問、合作。1996年秋,他組織在中國召開《第五屆國際菌原體研討會》,並被推選為會議主席。

個人評價

(圖)《農作物病害編》課程《農作物病害編》課程

一、專業實幹,實事求是,作風穩健,為傳播科學信息、普及和提高科學知識竭盡全力。

1971年,袁嗣令在張家口農專重新執教農作物病害課程。他對這門課已經生疏了20年,為了儘快勝任教學,他一個人跑遍壩上、壩下幾個縣,對幾個主要農作物進行調查、蒐集教學資料,編寫出一本符合當地農情的講義。在教學過程中,他一個人承擔了講課、實驗和田間教學實習等全部環節,並帶頭參與生產勞動。他的實幹精神受到了學校領導的一致好評,被任命為農學專業科主任。

70年代後期,袁嗣令從事了類菌原體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因此應邀到東北林業大學開設的林業部第二屆全國高級林病人員研究班作專題講課。還應邀到北京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北林學院、吉林林學院等校作過專題報告。他為傳播科學信息、普及和提高科學知識竭盡全力。

二、熱愛祖國,關心民眾,為人誠懇,平易近人,勇於進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袁嗣令毅然放棄ECA助學會繼續深造及留美工作的機會,甘冒風險候船回國。在太平洋上經過重重困難,歷時一個月又10天終於在天津唐沽港登入,回到中國開始他的任教、研究生涯。

袁嗣令為人誠懇,平易近人,勇於進取。他常這樣說:“我年輕時經歷的是國家民族存亡、家庭生活艱難的時代,也體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活,受到過種族歧視。我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給人民的,只有在林病學科領域有我報效祖國的機會。”他矢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克己奉公的中國知識分子。

主要論著

(圖)微生物學報微生物學報

1、袁嗣令:《植物病害防治》,新農出版社,1952。

2、袁嗣令:《森林病理學》,北京:高教出版社,1959。

3、袁嗣令,張能唐,劉惠珍等:《油茶炭疽病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3,2(3):253-262。

4、袁嗣令:《國內外楊樹病害研究概況》,中國林業科學院情報所科技資料(總5),1964。

5、袁嗣令:《松苗猝倒病》,見:森林病蟲叢書,1965.53-68。

6、袁嗣令:《油茶炭疽病》,見:森林病蟲叢書,1965.69-92。

7、袁嗣令,張威銘白利玉等:《落葉松早期落葉病子囊孢子擴散形式及藥劑防治初步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5,4(2):185-189。

8、袁嗣令:《植物內的類菌質體》,《林業科學研究》,1978:53-68頁。

9、袁嗣令,宋麗亭等:《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泡桐叢枝病的類菌質體》,《微生物學報》,1978,18(4):310-311。

10、袁嗣令:《中國森林病害四十年》,中國林科院,19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