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草質藤本;葉常掌狀3~5裂或羽狀分裂;花大多腋生,通常為二歧聚傘花序;萼片5,頂端常呈芒狀;花冠高腳碟狀,鮮紅色或黃色;雄蕊突出;子房4室,胚珠4顆;蒴果4瓣裂。所屬科:鏇花科
又名:五星花,游龍草,縷紅草,錦屏封,羽葉蔦蘿,蔦蘿松,新娘花。
分布量:世界,10種;中國,3種
引種狀況:非引種
原產地:墨西哥、熱帶美洲
蔦蘿又名羽葉蔦蘿、繞龍草、錦屏封、蔦蘿松,為鏇花科、蔦蘿屬植物。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本。葉互生,羽狀深裂,裂片線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冠紅色,有白色及粉紅色變種。蒴果卵圓形,種子黑色,長卵形,有棕色細毛。花期7月至10月。
生態習性:原產墨西哥,現分布於中國各地。喜陽光充足及溫暖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排水良好的肥沃腐殖質土壤中生長更好。
繁殖方法
長江流域於早春4月在露地播種,因其為直根性植物,多行直播。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定植,若待苗很大時再移植就不容易成活。居住樓房的可用淺盆播種。隨著幼苗生長,及時用細線繩牽引,或用細竹片紮成各式排架,做成各式花架盆景。生長季節,適當給予水肥。地栽蔦蘿每7天至10天澆水一次,開花前追肥一次。盆栽的上盆時盆底放少量蹄片作底肥,以後每月追施液肥一次,並要經常保持盆土濕潤。
蔦蘿蔓葉纖細秀麗,是庭院花架、花籬的優良植物,也可盆栽陳設於室內。花開時節,其花形雖小,但星星點點散布在綠葉叢中,活潑動人。
此外還有三種蔦蘿:圓葉蔦蘿,葉子如牽牛,呈心狀卵圓形。裂葉蔦蘿,又稱魚花蔦蘿,葉心臟形,具3深裂,花多,二歧狀密生。掌葉蔦蘿,又名械葉蔦蘿,葉呈掌狀分裂,寬卵圓形。三者花都是紅色,以掌葉蔦蘿最美。
種屬分布
鏇花科約50屬,1500種,廣布全球,主產美洲和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我國有22屬,約125種,南北均有分布。其中有多種為蔬菜和經濟作物,有不少藥用和觀賞植物,有一些為農區常見雜草。
鏇花科廣布東、西兩半球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主產美洲和亞洲的熱帶、亞熱帶。中國產22屬130種以上,南、北均有,但大部分屬、種產西南和華南。
大多數種類生於陽光充足的地方,常見於灌叢和林緣,在原始森林中很少有這個科的代表,有些種類生於海濱,它們的種子由於種皮內面有一空間,故有浮力,靠海水廣為傳播。花色通常鮮艷,蟲媒,具分泌蜜汁的花盤;有些種類夜間開花,藉助夜間飛行的昆蟲傳粉;亞洲熱帶的一些種類具狹窄的花冠管,適於太陽鳥尋找蜜汁。花粉粒一類是橢圓形而具縱帶,稱鏇花型;一類是圓形而具多刺的外壁,稱番薯型,為屬的分類依據之一。種皮有瘤或各式毛被,為種的分類依據之一。
鏇花科形態特徵
鏇花科草本、亞灌木或灌木,偶為喬木(產馬爾加什的Humbertia屬),在乾旱地區有些種類變成多刺的矮灌叢,或在寄生牽牛屬Parasitipomoea為寄生植物;被各式單毛或分叉的毛;常有乳汁;具雙韌維管束;有些種類地下具肉質的塊根。莖纏繞或攀援,有時平臥或匍匐,偶有直立。葉互生,螺鏇排列,寄生種類無葉,通常為單葉,全緣,或不同深度的掌狀或羽狀分裂至全裂;無托葉,有時有假託葉(為縮短的腋枝的葉);有葉柄。
花通常顯著,美麗,單生於葉腋,或少花至多花組成腋生聚傘花序,有時總狀,圓錐狀,傘形或頭狀,極少為二歧蠍尾狀聚傘花序。苞片成對,很小,有時葉狀,有時總苞狀,或在眉苞果屬Neuropeltis苞片在果期極增大托於果下。花整齊,兩性,5數;花萼分離,覆瓦狀排列,外萼片常比內萼片大,宿存,有時在果期增大。花冠合瓣,漏斗狀、鍾伏、高腳碟狀或壇狀,冠檐近全緣或5裂,極少每裂片又具2小裂片,蕾期鏇轉摺扇狀或鑷合狀至內向鑷合狀;花冠外常有5條明顯的被毛或無毛的瓣中帶。
雄蕊與花冠裂片等數互生,著生花冠管基部或中部稍下,花絲絲狀,有時基部稍擴大,等長或不等長;花葯2室,內向開裂或側向縱長開裂;花粉粒無刺或有刺。花盤環狀或杯狀。子房上位,由2(稀3~5)心皮組成,1~2室,或因有發育的假隔膜而為4室,稀3室,心皮合生,極少深2裂;中輪胎座,每室有2枚直立倒生無柄胚珠,子房4室時每室1胚珠;花柱1~2,頂生或少有基生,不裂成上部2尖裂,或幾無花柱;柱頭各式。
通常為蒴果,室背開裂、周裂、蓋裂或不規則破裂,稀為不開裂的漿果或果應乾燥堅硬呈堅果狀。種子和胚珠同數,或由於不育而減少,通常呈三棱形,種皮光滑或有各式毛;胚乳小,肉質至軟骨質;胚大,具寬的、褶皺或摺扇狀,全緣或凹頭或2裂的子葉。
本科被認為與、花科(Polemoniaceae)、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表現在花冠的卷疊式,花由等基數的四輪構成,稀雌蕊3數,下位花,雄蕊著生於花冠上,與裂片互生以及花序的形式等都有共同的特徵。
蔦蘿
簡介
學名:Quamoclitpennata
英文名:Cypressvine、Cardinalclimber、Starglory
別名:游龍草、縷紅草、錦屏封、新娘花科屬:鏇花科蔦蘿屬
形態:一年生纏繞草本,莖柔弱,細長光滑,長可達6m。葉片互生,羽狀分裂。花腋生,高出葉面,花冠高腳碟狀,紅色、橘紅色、黃色或白色,散布在細緻的綠葉叢中,文靜可愛,花期7~10月。
生態:原產墨西哥,我國各地均可栽培。特別適於陽光充足的溫暖環境,不擇土壤,較耐乾旱。
栽培:播種繁殖。直根性,不耐移植,宜直播,或儘早定植。
套用:蔦蘿在全國廣泛分布,粗生耐旱,可以做為石壁等牆面垂直綠化材料,也可以套用於水土保持工程。
習性
蔦蘿是一種十分富詩意的棚架植物(爬藤類)。他羽狀細裂的葉片翠綠可愛.細小成星狀(喇叭型)的花朵嬌柔而細緻.恰似一座翠綠的屏風.點綴了無數閃爍的小星星.在艷陽下展現他獨特的風格。
蔦蘿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莖光滑,長可達2公尺。葉互生,羽狀細裂,裂片條形,基部二裂片在次二裂。聚傘花絮腋生,有數朵花,花冠似高腳杯,色深紅,花冠上不稍膨大。冠邊平展,淺裂,蒴果卵圓形。
他通常在早晨開花,於中午烈日後既收,花色有紅,白兩種。一般園藝品種有:
1.紅花種:較為普通常見,分枝性甚強,花朵色彩鮮豔耀目。作棚架或圍籬栽培時,很快便能爬成一片。
2.白色種:較為稀有而少見,花色純白。其他分枝性較差,生長與發育情形亦教紅色種為遲緩。
栽培場所
蔦蘿看起來雖然枝細葉小,狀似纖弱,但其實他生性強健,極易栽培。生長環境只要排水良好,日照充足,並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使根群伸展.都能生育健壯。用土
其選土不苛,只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既為良好的栽培土。
澆水
夏日裡應充分澆水,均勻交於盆土四周至水從盆底流出為止,早晚各澆一次.勿使其乾燥既可,冬日則二至三日澆既可。
施肥
蔦蘿不甚需要肥料,除定植前在栽培土中混入有機肥作機肥外,生長期可每月施一次。或用稀薄豆餅水.或施用草花液肥既可。
繁殖
蔦蘿繁殖都是以種子播種來取得新株。撥種適期為春季。應選擇新鮮健康的種子,采直播法,不需移植。因此植床應先混入適量基肥。每穴撥入5~6顆種子,撥後覆一層薄土(覆稻草或報紙均可。並行遮陰(亦可不覆土不遮陰),保持苗床濕潤.約經5天至一周既可發芽。本葉長出後,既可逐次疏苗。將生長較弱得植株拔去,至本葉5.6枚時,疏至每穴只剩一株。株間距離30*60至80cm為宜,蔦蘿需有足夠的生長空間。才能生育良好,宜需注意種植物太密。盆栽可以選用6~8寸盆,種植2.3棵(我都用5寸盆種植3~5株左右,也是生長的不錯)。並應立支柱使其攀緣。
亦可利用溫室種植,再早春時提前撥種.可以提早開花。
開花期管理
生長期在苗高10~15cm時.應立支柱使其攀緣而上。待長至30cm左右,可以行摘心,促分枝眾多。生長期常調整蔓莖攀爬的位置,可以使枝葉,花朵分布均勻。
套用與美化
蔦蘿是絕佳的綠棚植物,利用其纏繞的特性。可以直成一面紅花綠葉的籬笆.又可以用來遮掩建築物不美觀的牆。也可以利用支架搭成各種形狀,做出各種造型。
蔦蘿別名新娘花,其浪漫的外形及蔓性的生長特性,在炎熱的夏天非常適合作居家鐵窗,欄桿的美化。
槭葉蔦蘿
學名:Quamoclitsloteri
別名:葵葉蔦蘿科屬:鏇花科蔦蘿屬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纏繞。葉掌狀深裂,裂片披針形,先端細長而尖,基部2裂片各2裂。聚傘花序腋生,1~3花,花冠高腳碟狀,紅色,管基部狹,上部冠檐驟然開展。蒴果圓錐形或球形,種子黑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分布:圓葉蔦蘿與蔦蘿雜交而成的園藝種。
錦葵目(一)
鏇花科的分類屬種
鏇花科 |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1 科 |
鏇花亞科 Convolvuloideae -鏇花族 Convolvuleae | 馬蹄金屬 Dichondra J. R. et G. Forst. | 土丁桂屬 Evolvulus Linn. | 盾苞藤屬 Neuropeltis Wall.| 丁公藤屬 Erycibe Roxb| 飛蛾藤屬 Porana Burm. f.| 心萼薯屬 Aniseia Choisy| 豬菜藤屬 Hewittia Wight et Arnott| 小牽牛屬 Jacquemontia Choisy| 打碗花屬 Calystegia R. Br. | 鏇花屬 Convolvulus Linn.| 魚黃草屬 Merremia Dennst. ex Endl. | 盒果藤屬 Operculina S. Manso |
番薯族 Ipomoeeae Hall. f. emend. v. Ooststr. | 番薯屬 Ipomoea Linn.|牽牛屬 Pharbitis Choisy |月光花屬 Calonyction Choisy |蔦蘿屬 Quamoclit Mill. |金魚花屬 Mina Cerv. |鱗蕊藤屬 Lepistemon Blume |苞葉藤屬 Blinkworthia Choisy|銀背藤屬 Argyreia Lour. |腺葉藤屬 Stictocardia Hall. f. |
菟絲子亞科 Cuscutoideae Peter | 菟絲子屬 Cuscuta Li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