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花菟絲子所屬卷:Cuscuta
所屬科:Cuscutaceae
生態特徵
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或黃綠色,較粗壯,直徑可達2(-3)毫米,無葉,有褐色斑。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著生成總狀或復總狀,長1.5—3厘米,基部常分枝,無總花梗;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鱗片狀;花梗長2-4毫米,連同花序軸均具褐色斑點或小瘤;花萼杯狀,基部連合,裂片5,近相等,寬卵形,長2—2.5毫米,頂端圓,背面有少數褐色瘤突;花冠白色或乳黃色,芳香,簡狀,長5—9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約為花冠管長的1/3,通常向外反折,或有時直立,早落;雄蕊著生於花冠喉部,花絲比花葯短得多,花葯長卵形;鱗片長圓形,長達花冠管中部,邊緣短而密的流梳狀;子房卵狀圓錐形,花柱1,極短,柱頭2,舌狀長卵形。蒴果圓錐狀球形,成熟時近方形,頂端鈍,直徑達1厘米,果皮稍肉質。種子長圓形,長約4毫米,黑褐色。
菟絲子是惡性寄生雜草,本身既無根無葉,借特殊器官--吸盤吸取寄主植物的營養。菟絲子除寄生草本植物外,還能寄生藤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對禾本科植物如水稻、蘆葦和百合科植物如蔥也能寄生和危害。菟絲子不僅吸取栽培作物的營養而使栽培作物營養消耗殆盡,且纏繞在作物的周圍,造成大批植物死亡。菟絲子主要以種子繁殖。在自然條件下,種子萌發與寄主植物的生長具有同步節律性。當寄主進入生長季節時,菟絲子種子也開始萌發和寄生生長。在環境條件不適宜萌發時,種子休眠,在土壤中3-5年,仍有生活力。菟絲子種子萌發後,快出細長的莖纏繞寄主,自種子萌芽出土到纏繞上寄生約需3天;纏繞上寄主以後與寄主建立起寄生關係約需五周,此時下部即自行乾枯而與土壤分離;從長出新苗到現蕾需1個月以上,現蕾到開花約10天;自開花到果實成熟大約需要20天左右。因此,菟絲子從出土到種子成熟約需80-90天。菟絲子從莖的下部逐漸向上現蕾、開花、結果、成熟。因此,同一株菟絲子上的開花或結果的時間都不一致,早開花的種子已經成熟,遲開花的還在結實,結果時間很長,數量多,一株菟絲子能結數千粒種子。菟絲子也能進行營養繁殖,一段離體的活菟絲子莖再與寄主植物接觸,仍能纏繞,長出吸器,再次與寄主植物建立寄生關係,吸收寄主的營養,繼續迅速蔓生。
分布生境
產貢山、麗江、滬水、盈江、騰衝、保山、鄧川、鳳慶、景東、勐海(勐宋)、元江、紅河、蒙自、屏邊、硯山等地,海拔900—2700米,常見寄生於路旁或溝邊的灌木叢。西藏也有。分布阿富汗,巴基斯坦,經印度北部,泰國,斯里蘭卡至馬來西亞。用途功能
“紅河中草藥”504頁所載紅無娘藤,“西藏常用中草藥”圖385大花菟絲子,都定名為C. japonica Choisy, 按兩本書的圖所示,看來是本種的誤訂。危害性狀
菟絲子屬植物是典型的莖葉寄生雜草。菟絲子靠生長出黃色或紅色細長的莖,遇到寄生植物即纏繞於植物體上,並長出吸器附著於寄主植物,吸取寄主的養分,嚴重影響寄主植物的生長發育,造成危害。據報導,在美國、前蘇聯及歐亞許多國家裡,甜菜、洋蔥、葡萄、果樹等;都受到菟絲子的嚴重危害。在前南斯拉夫的Stiga區,大約50%-70%的紫花苜蓿被菟絲子侵擾,其中30%的面積被犁翻。亞麻菟絲子在白俄羅斯曾造成過嚴重危害,1950-1952年間受侵擾的作物達15萬加。在近東和中東,甜菜普遍受到菟絲子的危害。在土耳其、希臘、黎巴嫩、伊拉克和伊朗,被調查農田的15%受到侵染。希臘(20%)和伊拉克(26%)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該地區已鑑定出31種菟絲子,全部侵染甜菜,而且它們從甜菜還傳播到黃瓜、紫花苜蓿、胡椒和番茄等作物上。被菟絲子寄生的作物,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40%-50%,嚴重時可減產70%-80%,甚至顆粒無收。菌絲子屬植物也是一些植物病原物的中間寄主。但該屬的有些種的種子或全草可作藥用。傳染途徑
主要是以種子進行傳播擴散,菟絲子種子小而多,壽命長,易混雜在農作物、商品糧以及種子或飼料中進行遠距離傳播。纏繞在寄主上的菟絲子片斷也能隨寄主遠征,蔓延繁殖。
防疫方法
菟絲子屬雜草已列為禁止輸入檢疫對象,嚴禁從國外隨種子、苗木或其他植物產品傳入。對受檢的植物、植物產品進行直接檢驗或過篩檢驗。直接檢驗通用於新鮮苗木或帶莖葉的乾燥材料。按規定取代表性樣品,用肉眼或藉助放大鏡檢查植物莖、葉有無菟絲子纏繞或夾帶。於乾燥材料上發現菟絲子莖絲後,其種子有時會脫落,應注意檢查檢驗材料底層之碎屑。過篩檢驗適用於各類作物的種子材料。檢查材料大於菟絲子,可採用正篩法,將菟絲子由篩下物分檢出來;檢查材料小於菟絲子種子,可採用倒篩法將菟絲子由上篩層分檢出來;檢查材料與菟絲子種子大小相近的,可通過適當的比重法、滑動法、磁吸法分檢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