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靈峰山位於廣西賀州,亦稱靈峰山、馬峰岩,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灰岩石孤山,靈峰山方圓約1200平方米,高100餘米。峭壁險陡,挺拔峻秀,雜樹咬岩,古樸天然。山上有奇石怪洞,洞道四通八達,洞頂鍾乳倒懸,洞底與地下河相連,洞內有古生物化石,還有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
靈峰岩
山腳北面又有一個岩洞,高約8米,寬約5米,深不可測,可容數百人。古代邑人王贊斌曾手書“靈峰岩”三字於洞口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辨。山前原建有一座觀禮台兼舞台,台額“靈峰台”三字及對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均為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先生手書。可惜此台及題字已不存在。
留趣山鍾廊
留趣山鍾廊,位於靈峰山西面,陳列著18口明朝以前的古銅鐘、鐵鐘。其中乾亨寺銅鐘鑄於南漢大寶四年(961年),重750公斤,高1.33米,口徑0.83米,頂背附有兩頭龍紐,銅鐘造型精美,口似喇叭。紋飾華麗。有數道凸弦紋,並飾鉦四枚,鐘身鐫字1288個,記述此鍾鑄造年代、尺寸、重量以及監造官、鑄造匠、鐫字匠和使用僧的姓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此鍾雖久經滄桑,但所鐫字跡依然清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此古銅鐘放在桂嶺鄉梅桂村乾亨寺內。民國19年(1930年)遷至賀街三乘寺。因天將曉時擊之可響徹方圓20里,乃以“三乘曉鍾”列為賀縣舊八景之一。1963年遷於今址,並專門建造鐘亭置放。
1963年,此銅鐘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情況
靈峰山是市中心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1999年12月8日被縣級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政府列入人防自然溶洞進行保護。
歷史文化
距今1萬年的古人類遺址
靈峰山位於靈峰廣場東南側,是市中心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遺產。1963年,自治區區普查小組在北側的一個大岩洞(馬峰岩)的西小支洞發現約3立方米的灰白色堆積,內含豐富的齒類動物化石,另在主洞進深30米處,也有少量類似堆積。1988年,賀州市二國小生在靈峰山頂發現十餘件磨製石器。1993年賀州市博物館對該山再一次做詳細普查,發現山下文化層大部分遭受破壞,現在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峰之間一塊200平方米的平地上,遺物有用河卵石打制的砍砸器,石片、石器和較多的經打制的半成品,磨製石器,目前僅發現一件有段石錛,陶器有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兩種。其紋飾有籃紋,繩紋、格線紋、方格紋和竊曲紋等。打擊石器多為一次打擊,無需二次加工,形狀較大,有的經二至四次打擊,製成雙斜面,呈斧狀,高12厘米,寬10厘米,厚8厘米,有段石錛完整,卵石質,磨製精細,單斜面,斜刃,有使用過的痕跡,通高8厘米,段寬4.2厘米,厚2厘米,錛部一側長3.3厘米,另一側3厘米,鼎足呈圓錐形,高9厘米,上端直徑5厘米。能辨明器形的有鼎足(夾砂紅陶)。平底罐。灰陶小盒等。是一處距今6000年--10000年前的新石器氏族社 會的古人類遺址,具有典型的駱越文化特徵。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個文化層分布在山頂的遺址。
磨岩石刻 銘記題跋
靈峰山上還有另一類文物就是磨岩石刻上的銘記題跋。1989年,市博物館查明在四周石壁辟有十一副石刻:民國三十二年8月王贊斌書寫的“靈峰岩”三個大字,字徑約1米;字徑40厘米的隸書 “麗澤”二字;草書 “小隱”、“空明”二塊。行書“馬峰岩”三大字;伍祖胥題的“樂此”行書;隸書“華蓋”;草書“佛”;行書“忘機洞”; 李濟深題的 “靈峰岩”以及“曲徑”等銘記題跋,字字入木三分、筆力強勁、風格迥異。
愛國民主抗日人士的活動基地
1993年以來,隨著市旅遊業的發展,這裡又成為外來團隊遊客不可或缺的一個市區景觀點。然而這在抗戰時期,這裡為何香凝、李濟深等民主人士的主要活動場地。20世紀40年代中期,來賀抗日民主人士何香凝、李濟深、歐陽紆倩等人,團結原平樂專署範圍內一切愛國的進步力量,不定期地在靈峰山及其留趣山的東側草坪上舉行草地會議,宣講抗日游擊隊,李濟深還在靈峰岩北側築抗日台,題:“民德民政,民恥交戰”等大字,何香凝在這裡多次進行抗日演講,即使日機來炸,也是視死如歸,也就是從那時起,八步居民就形成樂到靈峰山附近聚會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