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碧蓮峰是百里灕江上的一朵奇葩,與象鼻山、伏波山、獨秀峰、疊彩山、九馬畫山、書童山、淨瓶山一起,被稱為灕江八大奇山。
碧蓮峰是陽朔的驕傲,也是陽朔縣城的標誌。看見碧蓮峰,便知陽朔到了。古詩說“碧蓮峰里住人家”,便是指這一景況。
一眼望去,直觀碧蓮峰,怎么看也不像蓮,只是山比別處綠些,樹比旁處濃些罷了。因此,許多人曾百思不得其解:“碧蓮碧蓮,蓮在何處?”
先人的聰明,就在於他們從不靜態地觀察事物,而是動態地、對照地去看它們。
碧蓮峰緊挨灕江,身後是縣城百屋千樓,腳下是一碧如洗的不盡江水。而陽朔碼頭,就在它的眼皮子底下。“觀細雨微瀾,覽萬家燈火,望碧波南去”便是碧蓮峰的寫照了。
碧蓮峰傍著灕江,其倒影在江水中徐徐展開,恰似一朵盛開的碧蓮,碧蓮峰因此而得名。
碧蓮峰因“碧”而名,山上的植被之濃之綠,就可想而知了。只是那綠樹瓊枝,密密麻麻,繞著塔似的山體一層一層往上摞,像是誰精心安排過一般。那灌木喬木,相互攀比,互相纏繞,在全山組成了一道道屏障。一般人想徒手攀上碧蓮峰,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在灕江游的最後一景就是陽朔的碧蓮峰,又稱芙蓉峰、鑒山。它是陽朔縣城的主峰,位於城東南的灕江邊,山上樹木,四時蒼翠,從遠處看去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當微風吹來,江中的蓮花倒影,仿佛徐徐綻開,於是“蓮峰倒映”便成了陽朔的一大名勝。
碧蓮峰,在陽朔鎮東南部,東臨灕江。原名鑒山,上尖下闊,為陽朔縣城內主峰。據《陽朔縣誌》記:“碧蓮峰原為縣內諸山之總名。奇峰環列,開如菡蕾,故又名芙蓉峰”。
明嘉靖年間廣西布政使洪珠題“碧蓮峰”三字于山的東麓近水處,且該山形式似一浴水而出之蓮苞,此後,“碧蓮峰”、“芙蓉峰”二名即專指此山。碧蓮峰山勢嵯峨挺拔,山上綠樹成蔭,蒼翠欲滴。西北有崎嶇小路可攀山頂(上山約15分鐘)。登山遠眺,周圍數十里奇峰林立,雲霞繚繞,瑰麗風光盡收眼底;俯視朔城灕水,田財貿村舍,美好圖畫如擁懷中。特別是登碧蓮峰看東嶺朝霞,“日躍群峰霞光艷,萬朵芙蓉層疊出”,景色蔚為壯觀。故有前人刻有“登臨好”三字于山頂石壁。“東嶺朝霞”為陽朔八景之一。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此山後,曾賦詩讚云:“奇峰八面玉玲瓏,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觀音千手眼,料應生自碧蓮峰。”碧蓮峰現在已成為陽朔的象徵。
碧蓮峰倒映在灕江水中,微風吹拂水面時,蓮花倒影仿佛徐徐綻放,成為陽朔的一大名勝。在日出及日落前後,還可觀賞“碧蓮翠竹”、“雙峰鎖江”、“白沙漁火”等勝景。峰上西北有小道,由此可登上絕頂,極目眺望,十里峰林,九曲灕水,美不勝收。
主要景點
緊靠古城陽朔縣,隋代建縣以來,已有1300多年歷史了。 《徐霞客遊記》中寫道:“縣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 碧蓮峰就像綴在青羅帶上的一朵蓮花,又似灕水之濱的蓬萊仙 境。離船登岸,風景道上尋勝跡,奇石夾道,題刻殆遍。仰望 山壁上,那一筆寫成的“帶”字,長寬3米多,字傍題款“大清 道光甲午仲春山陰充仁書”。古人這著意的一筆,一說此字含 有“一帶山河,少年努力”的寓意,一說應是“一帶山河甲天 下,少年努力舉世才”之內涵。過山門,臨江處築有迎江閣, 分兩層,下層開敞,上層八面開窗,每窗像一個畫框,憑窗遠 眺,一窗一景,稱“畫窗”。後側有鑒山樓,唐鑒山寺遺址。 龍頭山橫出江岸,山壁丹黃,形若長龍飲江。天鵝山鵝頭高昂, 活龍活現,山頂有一石鷹,名“高山雄鷹”。走完碧蓮峰下的 “風景道”,繞到西麓,經小徑盤曲直達蓮峰絕頂,山頂石壁上刻著“登臨好”三個大字。
碧蓮峰,平面如削,圓潤光滑,從正面看,很象一面鏡子,所以叫“鑒山”。船過鑒山峰往回看,更象一朵含苞的花蕾,浮水而出。它倒影江中,又像徐徐綻開的蓮花,因而又叫“碧蓮峰”。碧蓮峰山麓,有一條小道,在小道上行走,可看遠山近水,名叫風景道。看碧蓮出水,最好的角度就在“觀蓮橋”。觀蓮橋有叫陽朔大橋,1978年建成。大橋欄桿裝飾著陽朔山水風景浮雕,橋頭峭壁上原刻有精湛的“觀蓮處”三個字。在這裡看碧蓮峰,整座山峰恰似一朵浮水而出的蓮花。在碧波粼粼的江中,倒映的蓮花向水底生長,岸上水中,雙開並蒂蓮,在此處觀蓮絕妙,因此喚作“觀蓮橋”。
風景道旁有許多歷代石刻,尤其以五米多高的巨幅“帶”字最為壯觀。船靠近陽朔碼頭時,抬頭可看見碧蓮峰崖壁上刻著巨幅“帶”字摩崖石刻,赫然醒目,漸近漸大。這大“帶”字以筆走龍蛇的氣勢和飄逸灑脫的神韻吸引著前來遊覽的客人們。這個“帶”字寫於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陰的王元仁。他早在廣東做官,構調任廣西,1834年到陽朔代理陽朔縣令。在任職那年,寫下了這個5米多長的“帶”字。遺憾的是作者寫好了字刻在石上後,沒留下任何註腳。他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無從考證。以致對這“帶”字的含義,後人也就不斷地做著有趣的文章了。有的人從“帶”字中揣摩出“一帶江山,少年努力”八個字的筆意;也有人認為,這八個字,還言未盡、意未窮,應包含“一帶江山,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四言詩的意境。從而使這個“帶”字,帶出了無窮的聯想,以帶出不少耐人尋味的有趣文章。
在東嶺的後面群峰排列,有壁赤如染的赤壁峰,形如古榕的古榕峰,像鳳凰展翅的東華峰,似雄獅靜坐的稜角峰……最有趣的是在古榕峰下,還有一座山形如同小貓的貓仔山,俏妙逼真,人們戲稱此景為“古榕藏貓”。夜幕降臨後,在迎江閣上俯瞰東南面的灕江白沙灣,可以欣賞到漁民捕魚,燈光似螢,繁星如爍,上下交映的“白沙漁火”絕妙夜景。
北面的陽朔山兩峰並峙,形似羊角。此山的原名就叫羊角山,隋朝時縣治遷於此,取“羊角”諧音而改縣名為陽朔,因而叫作陽朔山。陽朔山側那座形似天鵝的山是天為山,山頂有一巨石,好像雄鷹獨立,所以這一景叫作“高山雄鷹”。隔者灕江,還可以看見龍頭山和壽仙峰,它們構成了“雙峰鎖江”。往東望去,遠處那橫亘數里的山嶺就是東嶺了。早晨眺望東嶺,只見朝陽從嶺背吐出,霞光萬道,五彩鋪嶺,景色壯觀美麗,這就是著名的“東嶺朝霞”。它不知觸發了多少文人的靈感,創作出美妙的詩句。
傳承意義
碧蓮峰是千年名山,歷代題刻頗多,最有名的是在石壁上清代王元仁的草書“仁”字。這是一個高約六米,寬約三米的大字,字型結構尤為奇特。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卻內含“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字,以及“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的筆意。觀後令人回味無窮,驚嘆不已。
旅遊貼士
美食
[尼姑素麵] 尼姑素麵相傳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創。天長日久,製作方法廣為流傳。桂林尼姑面的精華是湯,湯是用黃豆芽、新鮮草菇、香菇、冬筍等久熬而成。湯色金黃,味鮮而甜,清香四溢。麵條用清水煮熟裝碗,將湯放入,再加上桂林腐竹、黃菜、素火腿、麵筋等素菜和佐料,鮮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園內月牙樓的最負盛名。
[湯圓] 桂林湯圓具有滑爽、營養豐富等特點,是小吃中的名品。其個頭比一般的湯圓稍小,是用上好糯米磨漿,壓乾成粉,再和成團做皮,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
交通
先坐火車到桂林,走出桂林火車站大廳,廣場上就有往陽朔的空調中巴,5元,大的背包會收1-2元,1個半小時抵達陽朔(節日期間可能會漲價)。千萬別輕易搭理那些隨意拉客的計程車。
最佳季節
陽朔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溫暖濕潤,旅遊的黃金時間是在4-10月。每年最冷的時候是1月,平均氣溫約為9℃,但極端最低溫在1℃以下,最熱的時候是7、8月,平均溫度約為28℃,極端高溫都在35℃以上。陽朔每年從3月進入多雨季節,到9月結束,其中5、6月的降雨量最大,此時出門最好隨時攜帶雨具。陽朔縣內的低海拔地區和岩溶地區夏長冬短,東北和西南的高海拔地區冬長夏短,冬季雖會有降雪,但很少會有積雪。
購物
陽朔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土特產品豐富,其中,沙田柚、金橘、板栗、月柿是陽朔的四大名果,享譽國內外市場;而蘿蔔、茨菰、大白菜、菠菜、萵筍等無公害蔬菜更是備受消費者的青睞。
陽朔人心靈手巧,他們製作的畫扇、竹涼蓆、戲劇臉譜、仿古陶器、書畫作品、山水盆景、大理石工藝品等工藝精湛,頗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在陽朔的各旅遊景點、鎮內主要街道和西街上都可以買到陽朔當地的土特產品和手工藝品。
相關詩歌
四周煙雨蒼茫,萬朵蓮花屏障。
分明西出函關,人在華陰道上。
作者:仇蘭
原始出處:《陽朔縣誌》
說明:作者於道光十一至十二年(1831-1832)任陽朔縣令,任職期間遍游陽朔風光,成詩20餘首。此詩當作於任內,並刻石於碧蓮峰之東麓。作者對陽朔蓮峰排出,猶如屏障感觸頗深。在《致陽朔》中有“城郭並無三里大,人家都在畫圖中”。在《陽朔雜興》中有“山峰緊對碧蓮花”句。此為狀寫雨中蓮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