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臨安太陽鎮,坐落在天目山腳下,四周青山環繞,翠竹層層,一派江南休閒好風光。戰國時期,太陽鎮域為雙溪口(因桃源溪和富源溪的交叉口而得名),後改名為雙源口(即因桃源和富源的出口處而得名)。到唐朝鼎盛期,改名太陽鎮。因距此南30公里處的浪山上有一種在太陽光照射下能放出亮光的石頭,人們稱之為“太陽石”,鎮名即因此石而得。1950年建太陽、太源鄉,1956年並太陽鄉,1958年建太陽公社,1982年分為方亢、景村、太陽3個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1988年4月改鄉為鎮,1992年撤銷方元鄉併入於潛鎮,撤銷景村鄉併入太陽鎮。太陽鎮總面積119.6平方公里,轄29個村(其中,有3個少數民族村)、1個居民組、251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鎮總戶數5397戶,其中,農業戶5390戶;總人口17657人,其中,農業人口16985人。有外來人口112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耕地面積11914畝,其中,水田10580畝,旱地面積1334畝。
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工農業總產值16.03億元,增長10.8%;財政總收入1689萬元,財政總支出1648萬元;上繳國稅、地稅2093萬元,其中,地稅692萬元,分別增長15.8%和24.6%。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48元,增長12%。
全鎮共有企業913家,從業人員7421人。2007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5.03億元,增長13%,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產值4.56億元,增長30.3%。新增規模企業3家,總數為22家。全年完成工業性投入1.12億元,其中,技改投入2295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55億元,增長8.7%;完成外貿出口交貨值3.17億元,增長23.5%;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631萬元。全鎮有五金工具企業25家,其中,規模企業11家,五金工具生產線67條,五金工具行業年銷售產值達4億元,塊狀經濟初具規模。
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糧食複種面積9892畝,糧食總產量5114噸。糧經比42:58,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208畝。生豬飼養量26845頭,羊年末存欄1973隻,家禽年出欄150140羽。全年完成土地整理1600餘畝;造林面積632畝,其中,山核桃新造林340畝,山核桃總面積4300畝,產值470萬元;“三竹”面積25600畝,產值5399萬元。
太陽鎮2005年五金工具行業銷售產值達3.5億元,其中鯉魚鉗占據國內55%以上的市場份額,鉗類、扳手類工具產品還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太陽鎮最早的五金工具企業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全鎮已有20多家五金工具生產企業,主導品種達160多種。太陽的五金工具生產工藝已經非常成熟,產品質量過硬,80%的產品用於出口,很多企業為國外知名品牌商供貨。
更為有利的是,五金工具產業鏈不斷拉長,既有位於產品上游的鋼材經銷企業,又有位於產品下游的電鍍、組裝、外觀美化等行業,產業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而且集聚企業的結構分化慢慢出現,像制鉗這樣的領先企業已經在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上先走一步,有些企業則轉型為代加工,甚至專門做包裝。
建置沿革
戰國時期,太陽鎮域為雙溪口(因桃源溪和富源溪的交叉口而得名),後改名為雙源口(即因桃源和富源的出口處而得名)。到唐朝鼎盛期,改名太陽鎮。因距此南30公里處的浪山上有一種在太陽光照射下能放出亮光的石頭,人們稱之為“太陽石”,鎮名即因此石而得。1950年建太陽、太源鄉,1956年並太陽鄉,1958年建太陽公社,1982年分為方亢、景村、太陽3個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1988年4月改鄉為鎮,1992年撤銷方元鄉併入於潛鎮,撤銷景村鄉併入太陽鎮。
改革開放
1980年,集資建造可容納1606位觀眾的太陽鎮影劇院。1984年,創辦第一家鎮辦企業——太陽鎮止推片廠,生產的止推片產品在1995年前一直占居全國銷量首位,占總銷量的83%以上。
1985年,普及集鎮自來水。1985~1990年,鎮衛生院、太陽國小、太陽中學相繼擴建,鎮衛生院在1988年被授予浙江省級文明衛生院,1995年被評為杭州市十佳衛生院。
1990~1995年,鎮城建統一規劃,一條寬25米的太陽新街逐步形成。
1994年,全鎮程控電話開通;太陽至景村的油路完工通車。
1995年,鎮電視站建成,並與臨安電視台聯網,共輸出13套電視節目。
1996年,拓寬太陽街200米,寬度達30米;
1997年,太陽至八畝村油路通車;1997年,太陽影劇院改建,被浙江省文化廳授予東海明珠獎。;
1998年,太陽至桃樹嶺油路啟動,1999年10月完工,至此,太陽鎮境內油路澆築工程達28公里,總投資200餘萬元。東方軸承有限公司、天山醫藥玻璃有限公司、華翔建築機械有限公司、遠東車輛工具有限公司4家鎮辦企業率先實行股份制後,自強自立,依靠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頑強拼搏,企業效益突飛猛進。其中,天山醫藥玻璃有限公司被臨安市評為“小巨人”企業。遠東車輛有限公司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設立外貿視窗。與美國泛美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長期契約。其產品銷往日本、韓國、印尼、美國及香港。
楊家圩村坐落在鎮南30華里處的山區,是一個只有89戶,總人口293人的小村。原先以養殖業和種植經濟作物(如茶葉等)出名,改革開放後,開始生產養豬飼料,促使楊家圩村的養豬業迅速發展。1998年,有90%的戶養豬,全村年出欄數達8500餘頭,平均每戶90餘頭,最多的戶達1000餘頭。
經濟發展
太陽鎮對傳統產業實行改造,東方、制鉗等六家企業走出浙江,多次組團參加國內外的展覽。太陽工具、偉工等五家企業通過杭州市清潔生產企業驗收,五金工具行業協會已申請報批。品牌建設實現零的突破。東方公司的“沈氏牌”商標被評為杭州市著名商標,制鉗公司的“天固牌”被評為杭州市名牌產品。天山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被命名為浙江省示範創業基地之一,新建設標準廠房15000平方米,總面積達到50000平方米。總入駐企業達到16家,年稅收總額達到231萬元。2007年,太陽鎮實施“天目彩虹”引智工程,與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合作,就五金工具生產工藝開展技術攻關。在發展竹筍、生豬、蠶桑、山核桃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太陽鎮重點扶持香榧、四季竹、小番薯等優質特產,新種香榧480餘畝,其中連片170餘畝;四季竹基地規模達到150畝;建設小筍乾基地350畝、毛竹高產園區328畝、七姐妹辣椒基地250畝。特色農業快速發展。七姐妹辣味食品廠首次進入臨安市農業龍頭企業,德龍炒貨廠通過QS認證,龍潭甲魚、壽星雞、駝鳥等特色農產品暢銷省內外,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響,成為太陽特色農業的亮點。
2006年,太陽鎮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充分利用企業閒置土地,創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新建標準廠房1萬餘平方米,引入小型企業8家,該創業基地被省經貿委評為浙江省百家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之一。
2004年,全鎮五金工具規模企業達10家,生產線38條,年消耗鋼材13000餘噸,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24000萬套(件)。生產的各種規格鋰魚鉗、水泵、離心板手、活絡板手、呆板手、梅花板手等產品80%以上出口美國、歐盟、日本、東南亞及港台地區,並與國內多家汽車、機車廠家配套聯繫,年工業銷售產值3.5億餘元。技改投入超過3500萬元,涉及15家企業,新增生產線10條。成功打造“天固”、“錢王”、“鳳凰”等知名品牌,為五金工具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城鎮建設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不斷加大,根據太陽工業產業的特徵,太陽鎮政府把節能減排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積極鼓勵鎮五金工具企業進行煤改電,全鎮已經有90%的生產線順利改建,清潔生產企業增加到8家,有效改善了太陽的空氣品質,提升了企業的整體形象。2007年,太陽鎮原浪山村和毛竹坪村順利通過重點整治村驗收,大地村被列為杭州市領導聯繫科技人員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通過杭州市園林綠化村驗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又一亮點。全鎮行政村由29個調整到11個,村莊布局更趨合理,為下一步的新農村建設有效整合了資源,奠定了基礎。
太陽鎮大力實施“1010”工程,投資120餘萬元,改建了太陽標準化垃圾填埋場;投資24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工程已完成80%的土建工程量。順利完成總投資150萬元的麻橫公路景村段3.5公里大中修工程。完成了4個村總計8公里的康莊工程。率先完成高速公路沿線的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72畝建設用地復墾任務。完成盛村橋、朱相塢畈土地整理掃尾工作。
民風民俗
太陽鎮的廟會起源於唐朝末年“安史之亂”時期。大將張巡在浙皖邊境平叛中壯烈獻身,被封為“東平王”。為了紀念他,太陽附近的百姓在後龍山聊、太陽街的東門頭建造了一座東平王廟。廟分二部分,一為聖像殿,塑有威風八面的東平王像;二為慶功殿,離地五尺築有50平方米左右的高台,六根大紅柱聳立正中,刻有木板屏風,兩邊有通道。此廟建成後,方圓數十里的百姓均來朝奉。開光日定在農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其時,方圓百里的男女老少均自願趕到,人山人海,異常熱鬧,像過節日一般,廟會便因此形成。此後,把每年這3天定為傳統的太陽廟會日,代代相傳,直到“文革”時才被迫停止。1987年,太陽廟會恢復。廟會商賈雲集,外地商人來自上海、桐鄉、金華、浦江、海寧等地,交易農產品、服裝、布料、電器、小五金、竹木製品、小百貨等等,各類表演團體或藝人也聞訊而至。1998年,共設攤位1400餘個,各種表演10餘種,每天人流量3萬餘人,商品成交額3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