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山

南屏山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東。主峰海拔101米,林木繁茂。是九曜山的分支。

基本信息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東。主峰海拔101米,林木繁茂。南屏山是九曜山的分支,此山山峰聳秀,怪石玲瓏,棱壁橫坡,宛若屏障。因地處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山巔主峰慧日峰海拔131米,由二疊系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峭壁、空穴,石景頗多,尤以北麓“南屏晚鐘”一景稱勝湖上。山上有多處古代摩崖題刻和佛教古蹟留存至今。林木以櫟、松為主。舊時山麓多佛寺,一名佛國山。此處有史跡近10處。
如淨禪師塔(附照片)
出淨慈寺後門石板小道的東側是如淨禪師之塔。據說如淨大師系日本曹洞宗派之師。至今每年還有日本曹洞宗派的弟子來此朝拜,這在日中友好活動上有一定的意義。
往西,但見林木茂密,此處景色燦爛鮮妍,無數石峰和洞壑隱於林下的草際,重重疊疊,觀古藤滿枝、荊棘遍地,使人感到深不可測,真有深山野岙之感。
蓮花洞(附照片)
在南屏山淨慈寺後,沿寬約50厘米的小道盤鏇西行不遠即見。蓮花洞屬地表石灰岩經長年溶蝕後形成之溶溝。《西湖遊覽志》卷三:“巧石層敷,若芙蓉之燦爛。”《淨慈寺志》卷十三:“洞無頂,直似屏風,曲折可導人委宛入觀耳” 。“蓮花洞”,此洞有名無實,直似屏風,曲折可觀,此處為延壽師講蓮花經的地方,也是講“蓮花經”處,但見四周的石峰多變,紋理豐富,尤其是岩石前後重疊層次之間,玲瓏剔透,更顯秀氣。主峰摩崖上刻有“蓮花洞”三字,至今尚清晰可見。旁有散落的塔頂及塔基石構件,仿佛告訴你這裡曾經擁有的輝煌。
石佛洞(附照片)
在南屏山蓮花洞右側,屬石灰岩溶溝。《淨慈寺志》卷十三:“兩石相夾如龕,內鐫石佛二像。其左壁胡中丞宗憲刻大楷書‘寰中天室’四大字,徑一尺二寸。”
這是一處三面環護著石壁的石窟,中壁有三尊石佛,頂有火焰頭紋光,上有摩崖,字已不清。石佛頭部原被毀,現重塑於80年代初。左壁“寰中天室”題刻外,右壁上也有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的題詞,因岩壁風化,字跡難辨,只隱約可見“恍然夢境”、“平步飛騰”數字。“寰中天室”上也有三尊石佛,頭像已毀損,只存基座。
往上為法華台,或名雨花台。由於它拔地數仞,巍然特立,故又名獨秀峰。
少林摩崖題刻(附照片)
位於蓮花洞上方。“少林岩”相傳系嵩山少林寺禪師雲遊至此面壁入定之處。上刻大楷書“少林”二字,徑達三尺,今猶存,系宋樓鑰書(樓鑰自號為玫主人,故“少林”二字之旁落款為“玫瑰”)。
明朝時洞口原有“居然亭”,據史料記載居然亭在淨慈寺後。《湖山便覽》卷七:在蓮花洞前,明嘉靖間,刑部照磨張文仁為紹興守洪珠築,取朱子“一日茅棟成,居然我泉石”句為顏。今已不存。
往西還有高士塢,現無處尋蹤。
歡喜岩(附照片)
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從蓮花洞一直右行即是。《西湖志》卷五引《錢塘縣誌》:“兩石離立相對,望若老翁邂逅狀,其一巨首如戴笠,頷下鏤小佛像,眉睫剝落,崖上題名漶滅不可辨矣。”現可見三尊小石佛,頭部已毀損,基座及頭飾清晰。
幽居洞(從南屏俱樂部入口右行至山脊,可見一埋設水管的小道盤鏇而上)
此處門若垂簾,亦名幽居洞,俗稱仙人洞。《湖山便覽》卷七:“相傳葛仙翁修煉之所。中可布兩席,有摩崖艮卦及損卦辭,皆隸書,字徑六寸,左有小石門,傴僂而上,可登琴台。今在小有天園。” 凹洞下可見“南枝”、“壬申”、“鳥啼”等字樣(附照片)。
左有小石門,可慢慢而上,到達上面即是朱元璋(米沛)所書的“琴台”。琴台據史料記載,在南屏山小有天園家人卦旁。行書,字100厘米,米芾書。今遍尋不見。
周昌題書
在南屏山家人卦旁。摩崖正書(南山之隈,白石巍巍。上有丹崖,下有琴台。彌天然師,與我游哉。勒名石堅,庶播將來。至正甲午仲春,吳興周昌書於南屏石壁)。今遍尋不見。
家人卦
再往西,便是最著名的“右司馬溫公”的“家人卦”。摩崖題刻,司馬光隸書,“家人卦”縱七尺四寸,橫六尺,隸書十二行,行十七字,徑五寸(家人: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初九,閒有家。悔亡,象曰:閒有家,志未變也。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附照片
此處岩石寬廣,每字約十餘厘米直徑,字跡大體可辨。旁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牌。家人卦旁有“南屏摩崖多”等字樣,余字不可辨。後有大片石林,但無摩崖痕跡。
家人卦之後原有“樂記”。“樂記”據史料記載,隸書分10行,字27厘米(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至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今已不存。另有“中庸”,原在《樂記》後。隸書分10行,字27厘米[子曰道不遠人至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家人卦》、《樂記》、《中庸》三篇書法,《武林舊事》記系唐人書,後人添刻司馬光書。司馬光父司馬池於宋康定元年(1040年)任杭州知府,封溫公。司馬光於寶元初(1038年)中進士甲科,因父在杭,來杭省親,文為光代作,此段摩崖大抵是司馬池守杭時所刻。《鹹淳臨安志》也稱溫公書]。今亦不存。
在“家人卦”的左旁石峰上還有“南山亭”(約長80CM×寬30CM)三字。在岩隙處有“叱石崩雲”四字,今已不存。另有50CM×25 CM、55CM×65 CM、30CM×40 CM摩崖,字已不可辨。
僅見一斷裂古碑(長150 CM×寬80CM×厚18CM),刻有花紋,字已不可辨。另有古建築石柱散落地上。
一路上蕨類植物遍及,盤根錯節的油麻藤狀如屏風,參天大樹隨時可見。在尋訪遺蹟的當兒,突見一山鷹掠空而過,松鼠靈活地在枝頭跳躍,喜鵲不停地鳴叫,似乎也在歡迎我們的探幽。最讓人驚奇的是,據巡山的管理員稱,在泥路上清晰可見的一個個腳印,居然是野豬留下的。
沿崎嶇山道,再往上西行,穿鐵絲網往上有一大片石林,即“慧日峰”,又有荔子峰之稱。它是南屏山的主峰,是杭州名剎之一淨慈寺的坐山,它峰巒聳秀,神瑛清瑩,怪石凌尋,兀突不平。慧日峰摩崖題刻於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十一月刻題。今已不存。
一路右行,接游步道(近期將修築南屏山至九曜山900米山景游步道與太子灣接通),山下便是太子灣二期工程流水餐廳、聽濤居及旱地雪橇的所在地。我們的構想是:此處景點的立意是返樸歸真,要迎合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意願,要造就深山野岙之景,所以一是先用路石溝通各個景點;二是對各景點稍加整理;三是各景點設立說明牌;四是各路口設立指路牌。
在南屏、雷峰一帶舊有孫太初別業、黃汝亨讀書處、虞淳熙的讀書林、李流芳的南山小築、包涵的南莊、僧廣衍的藕花居等園林。這一帶峰巒聳秀,怪石玲瓏,奇樹參雲,幽簧無數,早晚可聽南屏鐘聲,晴雨可賞西湖景色。滿湖荷花“香世界”,一山煙雲“淡墨圖”,是讀書吟詩的好地方。湖畔舊有鶴渚,原是孫太初蓄鶴處,荷渠常綠,煙湖空碧。虞淳熙“鶴渚天高杳不聞,行鷗浴鷺各紛紛”,說的就是這裡。今均不存。
元末明初的名儒雅莫維賢亦築室于慧日峰下,稱南屏別墅。莫“好學能詩,雅尚標緻”,洪武初為杭學訓導,原居靈竺間,繞其房舍遍栽杏樹,名杏園。後移慧日峰下南屏別墅,與騷人摯友詠吟其中,時人稱其莊為“小輞川”。南屏別墅臨西湖,傍南屏,青簾搖曳杏花之中,水軒面對千頃芙蓉,竹里幽齋深藏,橋邊紫苔野色,呈現出一派處士家居風態。今均不存。
山北麓有淨慈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即指淨慈寺傍晚的鐘聲。
淨慈寺
淨慈寺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面向西湖,為杭州著名叢林寺院。五代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創建。初建時,名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潛禪師入寺,由他首先開壇說菩薩戒,署號為慈化定慧禪師,並由吳越王賜紫伽黎,成為淨慈寺開山祖師。道潛禪師道行較高,各地僧眾來寺參學者,常在500人以上。後周顯德二年,道潛向錢弘 俶提出請求,將黃妃塔下地宮內的金銅羅漢十六尊移置淨慈寺,錢弘俶也夢見十六尊者要求隨道潛入寺,以為靈驗,故又加道潛師號應真,所建羅漢殿亦稱應真殿。五代高僧貫休所畫的十六羅漢圖,後人稱為“十六應真像”,今存杭州碑林。道潛於宋建隆二年(961年)圓寂後,吳越王從靈隱寺請延壽禪師主慧日永明院,為淨慈寺第一代住持。道潛和延壽都研習修持法眼宗,該宗是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創始人文益禪師(885——958年)出生杭州餘杭,他吸收佛教禪、律各宗,融雲門、曹洞禪法自成“家風”,並著有《宗門十規論》。文益死後,南唐中主李璟追謚他為大法眼禪師,故後人稱為“法眼宗”。延壽禪師住持淨慈寺15年,有弟子1700人,並在寺內建造東西兩閣,廣集各宗精通教義徒眾,研討佛學,著《宗鏡錄》百卷,全書80餘萬言,是佛教界有名的經典著作。由於《宗鏡錄》是在永明院演法堂定稿,故將該堂改名為宗鏡堂,延壽為法眼宗三世祖師,名揚海內外。高麗國王聞訊後,特遣使臣送來禮品,派國僧36人前來求法。法眼宗教法傳布國外。延壽於宋開寶三年(970年)奉吳越王錢弘俶之命在月輪山建造六和塔鎮潮。延壽是杭州佛教的傑出人物,他圓寂後,宋太祖加謚為“智覺禪師”,後人以寺名稱其為“永明禪師”,稱其塔為“永明祖塔”。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淨慈寺改稱壽寧禪院,建炎二年(1128年)改為淨慈禪寺,紹興十九年(1149年)改為淨慈報恩光孝禪寺。嘉泰四年(1204年)淨慈寺大火,除山門外,余均灰燼。
宋嘉定三年(1210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淨受法,住持建康(今南京)清涼寺。後兩度來杭住淨慈寺。如淨原在雪竇寺出家,從智鑒學法,為杭州高僧真歇清了兩傳弟子,參學臨濟,得法於曹洞,成為一代宗匠。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高僧永平道元(1200——1253年)兩次入宋,得如淨授法,回國後傳曹洞宗,奉如淨為日本曹洞宗祖師。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淨慈寺焚毀後,經古田德后土、、愚及至慧、方山文寶等禪師悉心策劃,先後修建了觀音殿、大殿、羅漢殿、法堂等,並重建山門,恢復舊貌。
明洪武、正統兩朝,淨慈寺又遭火災損失嚴重。先後由住持法淨、宗妙募資修復。清康熙五年(1666年)將原建在大慈山下的永明祖塔遷建於淨慈寺東,門額為“極樂世界”。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時題“淨慈禪寺”額。四十四年(1705年)山門及鐘樓被焚。四十六年(1707年)修復,至四十九年告竣,康熙制“重修淨慈寺”碑文,立石於寺前,並建“御碑亭”。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萬工池、永明塔院等處。乾隆九年(1744年)寺宇重修,十六年(1751年)乾隆游寺,題“正法眼藏”匾額。太平天國期間,寺被焚毀。清同治後,略有興建並未復原。民國時期寺僧陸續募修,漸具規模,大雄寶殿是民國21年(1932年)開工,25年(1936年)落成,翌年陰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開光,殿高9丈6尺,長7楹,闊5楹。抗日戰爭,日寇侵杭,殿宇摧殘破損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寺又經多次修繕。1955年曾全面整修,1959年又整修大殿並在殿西建濟祖殿,天王殿前建有“南屏鐘聲”碑亭。“文化大革命”時,該寺一度被占,有所損毀。後落實政策,發還寺產。1982年淨慈寺劃歸市佛教協會管理後,第一期工程整修了後大殿、客堂,第二期工程整修了金剛殿,南屏晚鐘亭、御碑亭、運木古井及照壁,1985年竣工。
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為報答祖庭恩德,捐贈3千萬日元,由杭州制氧機廠鑄造大梵鍾一隻,大小與明代時相同,作為中日友好的紀念。銅鐘高3.6米,直徑2.3米,重1萬餘公斤,造型古樸,外面鑄有大乘法蓮華經共6.8萬餘字,每敲一下,餘音2分鐘之久。出淨慈寺,前有一碑亭。
南屏晚鐘碑亭:在淨慈寺前,為四石柱攢尖頂方亭。《西湖志》卷九:在南屏山淨慈寺前,舊稱南屏曉鍾,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題十景,改南屏曉鍾,建亭其處。《湖山便覽》卷七:在寺門,面臨萬工池。宋陳清波、張擇端,明戴進俱有南屏晚鐘圖,聖祖御書四字,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於此。今亭一九八六年建,有亭無碑。2002年立碑於亭中。
夕照山下話雷峰(車至淨慈寺下)
夕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脈,又稱雷峰,海拔48米,二疊石灰岩構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眾山環繞,是淨慈寺的案山。此山因吳越國王錢弘俶為其妃黃氏所建黃妃塔及西湖民間故事“白蛇傳”相關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處有史跡雷峰塔遺址、青雲岩、白雲庵遺址等。
塔因地處吳越國杭城西關外雷峰上,稱西關磚塔,俗稱雷峰塔。舊亦有稱黃妃塔、王妃塔。為磚木結構閣式塔,八面七層。塔系吳越國王錢俶之妃黃氏因奉藏佛螺髻發及佛經而建。籌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塔以磚石為芯,外有木構檐廊,重檐飛棟,洞窗豁達。內壁八面鑲嵌《華嚴經》石刻,塔下相傳供奉過16尊金銅羅漢。北宋宣和年間(1119至1125)遭戰亂受損,南宋重修為八面五層。元代,雷峰塔景況猶盛。明嘉靖間(1522至1566),塔木構檐廊毀於兵燹,僅存塔芯,赭色磚塔,頹然蒼老,別具風情。與西湖對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
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復,依舊為殘存之赭色磚塔。康熙南巡時題額“雷峰西照”。雷峰塔知名度之高,與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之神話故事《白蛇傳》密切相關,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貞,被法海和尚禁錮塔內。清後期,塔因年九不修,又因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宜男,盜挖者日增,塔基開始削弱,清末民初期間為保證古塔景觀,當局曾築牆護塔,但挖磚者仍屢禁不絕。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時四十分,塔終因塔磚盜挖過多,加以塔址附近汪莊造屋打樁引起之巨大震動而轟然倒坍,當時杭州市民聞訊爭往觀看,萬人空巷。《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等珍貴文物真形顯露。自此之後,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殘缺經年。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成立了省“雙景”協調小組及辦公室。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1年3月11日,對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轟動了海內外。
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層,依山臨湖,蔚然大觀。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包括地下的一層),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台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檐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
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翼有下懸掛銅製的風鐸。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可供遊人登塔賞景。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89平方米。體量上,新塔台基對徑為60米,邊長為2334米,周長為186.72米;副階對徑為35.25米,邊長為13.43米,周長為107.41米;塔身對徑為28米,邊長為11米,周長為88米。
10月25日上午在雷峰塔景區舉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典禮;當晚,傾情上演了“雷峰夕陽“音樂大典。
10月28日上午,又舉辦了雷峰塔佛螺髻發舍利供奉法會。
雷峰塔新塔是繼承與創新、歷史與現代、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為切實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獨特風采,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創下了中國古塔遺址原地保護的全國第一;新塔採用鋼架結構作支撐,主梁跨度達30餘米,創下了傳統古塔採用現代鋼結構支撐的全國第一;新塔裝飾物全部採用以銅為主體的金屬材料,並以化學腐蝕工藝再現了當年雷峰塔別具一格的彩繪藝術,創下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全國第一;由於採用鋼結構作支撐,塔內窨大大增加,視野更加寬闊,創下了塔類建築中塔內使用窨最大的全國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內精妙絕倫的文化陳設,使雷峰塔內的內涵更豐富、意境更深遠,創下了塔類建築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全國第一。
白雲庵:在南屏山下雷峰塔遺址西側。《西湖新志》卷八:漪園,明末為白雲庵,歲久圮,清雍正間郡人汪獻珍重加葺治,易名慈雲,增構亭榭,雜蒔花木,沿堤為橋,以通湖水。乾隆二十二年高宗臨幸,賜名[漪園]。鹹豐間 (1851--1861)毀。光緒二十二年(按:有記載為二十三年)杭州著名藏書家[八千卷樓]主人丁松生重修,並增塑月下老人像。《新西湖遊覽志》:園中水木清華,交映紺碧,天光雲影,絕底明漪。寺後叢植萬花,濃淡相間。山石犖确,堆疊玲瓏,而一徑通幽,別成風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清末,白雲庵曾為浙江革命黨人秘密集會場所之一,白雲庵主持得山和尚及其徒意周,在革命黨人影響下,參加革命組織。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都曾到過白雲庵。辛亥革命後,褚輔成任浙江省民政長時,曾撥聖因寺在海寧縣之寺產田地二百餘畝充白雲庵基金,主持意周堅不接受。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時,白雲庵又作為掩護游擊隊員處所,後被日軍發現,意周外逃,庵遭拆毀。今重建於雷峰塔景區內。
蘇家山
蘇家山在夕照山的東面,有史跡“凌風關”,“晚香節亭”,西湖之水匯於其下,此處天造地設,極湖山之美,因高就下,風景實是壯觀。今已不存。建議恢復“凌風關”和“晚香節亭”。
九曜山(車至花港公園下)
在南屏山西,海拔198米,與南屏山同一山體,山上曾有九曜星君殿,故名。據《西湖遊覽志》卷三記載:“九曜山與赤山聯屬,舊有九曜星君殿。”現山下建有太子灣公園。曾是南宋莊文、景獻兩位太子的攢園,故稱太子灣。位於西湖西南角。公園總面積80.03公頃,為西湖南線新建的一處蘊含鄉情野趣和夢幻色彩的大型公園。多次舉辦鬱金香花展,已是杭城頗富盛名的婚慶服務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