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馬嘯鄉以馬嘯嶺得名。原名馬筱,山多水竹筱。民間傳說朱元璋率軍經此嶺,天旱渴極,戰馬長嘯,賓士而去,發現水源,改名馬嘯。1950年建馬嘯、石門、路口三鄉,1956年並馬嘯鄉,1958年屬昌西公社,馬嘯為管理區,1962年分建馬嘯公社,1963年又分馬嘯、路口、浙門三公社,1969年並為馬嘯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馬嘯鄉區域面積85.4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馬嘯鄉總人口0.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0.92萬人。馬嘯鄉耕地面積5600畝。馬嘯鄉政府駐山邊村。馬嘯鄉行政村:山邊、浙川、浪廣、陽建、日升、方家、呂家、洪家、路口、鵠山、諸儒、大成、陰山、陳家塘、同山下、大石門。
鄉鎮名產
白果亦稱銀杏,向來食用為主。隨著科技的發展,發現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和核黃素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可作藥用,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顯著功能,並有抗衰老、防治癌症的功能,因而被競相購買,甚至遠銷國外。白果樹葉具有相仿作用,也被珍惜利用。馬嘯鄉龍塘山、石門一帶倖存著“活化石”白果樹較多,因此,整個馬嘯範圍遍布它的後代,有自然生長的,更多的由人工培育而成。其產量遙居臨安市之首,年產近百噸,成為主要“搖錢樹”之一,石門最大的一株年收入超萬元,村民栽培管理積極性高漲,前景看好。
十八龍潭
十八龍潭飛瀑奇觀是由一條水流發源於清涼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運,穿越三萬畝原始森林,然後從一道高達300餘米的懸崖絕壁上飛奔而下形成的。十八龍潭為一道多級疊瀑,共十八級,一瀑一潭。潭而不大,小者二、三米,大者不過五、六米,但每個潭都深不可測,深度均在十五米以上。十八龍潭地處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兩側古木參天,綠蔭如雲。十八龍潭風景區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山腳的峽谷內,周圍是三萬多畝原始森林,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山上的清泉順勢而下,在峽谷中匯集成流,形成了飛瀑和深潭等景觀。冬天,由於周圍高山的遮擋,光照較少,再加上此處海拔較高,峽谷內溫度通常在零度以下,因而經常能見到冰柱、冰簾和冰瀑等這些通常只能在北方才看得到的奇特冰景。
教育醫療
馬嘯鄉現有兩所國中和九所國小,分別有學生1816人和3067人。由於學校規模小,布點散,難以形成教育的規模效應,大量教育資源被浪費。,所國小1所國中因學校規模過小和硬體設施的限制,無法創建浙江省標準化學校。隨著馬嘯鄉經濟和教育的發展,學校布局調整勢在必行。馬嘯鄉計畫通過學校布局調整,充實學額,減少班級,最佳化教師配置,節約經費,增添教學設備;利用學校布局調整閒置出來的校舍為“三合一”企業解決廠房緊張的問題。馬嘯鄉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醫療室21個。馬嘯鄉逐步完善了村級醫療衛生保健網路、疫苗接種工作紮實認真,地方病及各類傳染病均在控制指標內,無重大疫情發生。隨著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的不斷提高,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健康狀況,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得到遏制,解決了民眾就醫難問題。
特色農業
馬嘯鄉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大力培育生態經濟。馬嘯鄉建成山核桃豐產園區1個,基地1個,完成低產林改造10000畝。成立了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3050畝,總產量7050噸。依託資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馬嘯鄉通過外聯內引,一大批臨安市知名山核桃企業脫穎而出,杭之寶公司產值實現1673萬元,交納國地兩稅45萬元,成為臨安市食品加工企業納稅之首。馬嘯嶺電站建成發電;全鄉建成商品流通網路,建成放心店16家,超市1家。馬嘯鄉採取多種措施確保高山蔬菜產業持續發展一是投資19萬元進一步完善浪廣高山蔬菜基地的微蓄微灌工程,並落實管理人員,保證微蓄微灌設備正常運行;二是建立了鄉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站,定期與不定期進行全程測檢,嚴防農殘超標蔬菜出鄉上市,確保馬嘯高山蔬菜市場信譽;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邀請專家舉辦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無害化安全生產技術等技術培訓;四是做好病蟲情測報,根據各生產季節,及時編輯《蔬菜管理技術簡報》和《病蟲情簡報》,並發放到農戶,指導生產;五是做好“綠色通行證”發放管理工作,確保蔬菜能低成本、及時運抵市場。
環境整治
馬嘯鄉隨著村民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環境衛生意識也增強了。馬嘯鄉就以山邊等村為整治農村環境衛生試點。馬嘯鄉山邊村投入近萬元資金購買了一部半舊的手扶拖拉機和一部平板車,設定7個指定垃圾池,由保潔員準時清掃,村民也自覺地配合,村民們就自動地把生活垃圾倒進去,保潔員清運到指定的海亭嶺垃圾場。馬嘯鄉全面消滅垃圾衛生死角,以村組為單位建立健全各類農村衛生定期打掃和檢查評比機制,以實現農村衛生狀況的根本改變。清垃圾、清路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衛生整治,換來的是村容整潔,村風純樸,很值要建立這個好的長效機制。馬嘯鄉抓好環境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搞好“兩規”。就是要搞好新村建設規劃和老村改造規劃。二是開展“三清”工作。要清除村前屋後的垃圾、淤泥和河涌。三是落實“四改”。要改好自來水、下水道、公廁和禽畜欄。四是實現“五有”。做到有村道、有綠化帶、有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有水環境和有特色,要建有村民公園。把環境整治與發展生態經濟和打造生態經濟產業帶相結合,走出一條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農村環境整治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