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青頂

天目青頂

天目青頂,又稱天目雲霧茶,是在國際商品評比中獲得金獎的古今綠茶上品,產於臨安市東天目山的太子廟、龍鬚庵、溪里、小嶺坑村、朱家村及森羅坪等地。該茶製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基本信息

概述

沖泡用茶沖泡用茶
天目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這裡古木參天,山峰靈秀,屬國家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天目山山高地帶氣候溫濕,森林茂密,樹葉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植質厚達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鬆,色黑,呈酸性反應。終年雲霧籠罩,山上霧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茶樹多分布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的自然良好的山塢中。天目山是中國重點產茶區,天目山茶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已很有名,經久不衰,據載,明代不斷有天目山茶入貢,在九十年代中期已被列入有機茶生產基地。天目青頂茶一直作為外銷有機茶,並在歐洲茶葉市場有較高知名度。

品質特徵

加工篩選
天目青頂條緊略扁,開似雀舌,葉質肥厚,銀亮隱露,色澤綠潤,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色、香、味俱佳。

(1)外在感官特徵:天目青頂形似蘭花、葉質肥厚、色澤綠潤,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勻齊成朵。

(2)理化指標:天目青頂水分含量在≤6.5%,總灰分含量≤6.5%,粗纖維含量≤13%,水浸出物含量≥36%。

(3)質量安全規定:天目青頂質量符合DB330185/T007-2007《天目青頂茶》和NY5244-2004《無公害食品茶葉》的標準。

茶史追溯

精包裝茶精包裝茶
天目山區產茶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古老茶區之一。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至明代,有茶人著書將天目青頂與龍井茶等六個茶品同列為佳品。據明萬曆年間的《臨安縣誌》記載:"雲霧茶出天目,各鄉俱產,唯天目山者最佳。"後因戰亂,失傳。20世紀80年代,經當地政府的努力,天目青頂得以重新揚名,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獲"文化名茶"稱號。

茶詩為證

鮮葉鮮葉
送陸鴻漸山人天目採茶回
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
這是唐代詩人皇甫曾所做,表達了對茶聖陸羽採茶生活的羨慕之情。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皎然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這是詩僧皎然與好友陸迅、元晟在天目山飲茶寫下的茶詩。前寫天目山採茶之樂,中寫品飲天目茶,後寫茶禪一味。

名茶鑑賞

採摘採摘
天目茶成品外形緊結略扁,形似雀舌,葉質肥厚,銀毫顯著,色澤深綠,油潤有光;沖泡後,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詩僧皎然在品飲天目青頂茶後,贊曰:"頭茶之香遠勝龍井"。天目青頂製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遠銷荷蘭加拿大英國、日本、美國、韓國等地,外國友人也曾來中國與茶師們一起探討中國茶文化,並把中國博大精深的茶學問傳播到他們所在的國家,有利於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

工藝特色

茶園茶園
青頂茶精細的採制工藝:青頂茶的採摘時間較晚。按採摘時間、標準和焙制方法不同,茶色按質分為頂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個品級。頂谷、雨前屬春茶,稱“青頂”,茶芽最幼嫩纖細,色綠味美。梅尖、梅白稱“毛峰”;小春則屬高級綠茶。鮮葉採摘要求:選晴天葉面露水乾後開採。用手指合力提采,不能用指甲掐,不能帶魚葉;鮮葉標準為:一葉包一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一芽二葉。採下的鮮葉薄攤在潔淨的竹匾上,置陰涼處5~6小時,使鮮葉的內含物質發生緩慢的變化,以利於色、香、味、形品質的提高。
在平鍋或電鍋內以高溫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每鍋250克,用雙手或右手在鍋內抖殺,排除部分熱水汽;再以右手抓葉在手,以四指翻動殺青葉;要使葉溫迅速升至70°~80℃,以達到破壞酶的活性和避免產生紅莖紅葉;待達到葉質柔軟、葉色青綠、有茶香出現時,即可起鍋,並將殺青葉抖散在竹匾內攤涼。揉捻時將毛茶放在粗麻布上輕輕搓揉,不使茶葉汁液外溢,並注意掌握輕、重、輕的手法,以保持茶品色澤綠潤;然後投葉於鍋炒二青,投葉量每鍋200克左右,用雙手或右手在鍋內透炒,鍋溫從110℃逐漸降至90℃,炒至失重20%左右起鍋,將結塊抖散在竹匾內冷卻,使茶條內水分調整均勻。

烘乾要求

殺青殺青
採用竹製平頂烘籠,選用無生柴頭青炭,燒紅後蓋上一層薄灰以控制火溫,頂蓋上一塊潔淨白布,每次上烘量為300克二青葉,籠頂溫度控制在70℃左右,在烘乾過程中要經常用雙手將襯托茶葉的布角折攏,使茶葉翻動均勻,攤平再烘至足乾為止。

茶史追溯

茶園觀光茶園觀光
天目山是中國古代老茶區之一,產茶歷史悠久。茶聖陸羽在《茶經·八之出》載有“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詩對天目山茶之採摘、焙制、烹煮、品茗等均作了描述。由此可見,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中葉,天目山茶已是聞名於世的上品名茶了。明代屠隆在《考盤餘事》中還將其列入全國茶葉六大佳品之一,與“龍井”、“虎丘”、“天池”、“陽羨”、“六安”齊驅,以貢品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明代文震享《長物志》載“龍井天目,山中早寒,冬來多雪,故茶之萌發較晚,采焙得法,亦可與天池並。”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對天目茶泉則更是作了高度評價“遠勝徑山,而泉亦天淵也”。清宣統《臨安縣誌》載“天目雲霧,天目各鄉俱產,惟天目山者最佳”。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臨安天目雲霧茶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展評會上曾榮獲特等金質獎章。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因抗日戰爭百業凋零,天目雲霧茶亦遂被湮沒,制茶技術也年久失傳。
臨安縣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和對歷史名茶的恢複試制工作。1979年由縣科委組織縣茶葉公司、農業局與茶農三結合的技術攻關協作組,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吳森林老評茶師擔任天目茶的試製工作。在攻關組的通力協作下,終於使已失傳四十多年的傳統名茶——天目青頂重展勝過昔日的芳姿,飲譽世界。
該茶生產歷史約從明代開始,當時被列為六品名茶之一,作為貢品。
1936年在南洋國際會議評比中獲特等金質獎。明代被列為“貢品”。
1986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優勝名茶之一。
20世紀80年代,經當地政府的努力,天目青頂得以重新揚名,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獲"文化名茶"稱號。

加工技術

攤曬攤曬
鮮葉應分級驗收,不同級別、品種的鮮葉要分開攤放和付制,壯齡、老齡茶樹鮮葉及晴天、雨天、露水葉也要分開攤放和付制。

鮮葉于晴天上午茶樹上露水乾後,采一芽一、二頁初展,即以雀舌狀為標準。經攤放、殺青、攤涼、揉捻、炒二青、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持久性好,沖泡三次,色香味猶存。

(1)鮮葉攤放。鮮葉要均勻攤放在蔑墊或竹匾上,置於陰涼通風處。攤放厚度視鮮葉級別而定,頂谷和雨前級鮮葉以芽葉間互不重疊為宜,梅尖和梅白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1cm,小青級鮮葉攤放厚度不超過3cm。攤放時間視環境溫、濕度及鮮葉萎凋情況而定,一般為6~8h,中間要輕翻1~2次,翻葉時要通過抖動蔑墊或竹匾來集攏鮮葉,再用雙手將葉均勻撒開,切忌用掃帚掃或用手捋,以免使芽葉紅變。攤放程度以鮮葉含水率約70%,失重12%~14%,芽葉變軟,清香顯露時為適度。
(2)殺青。以高溫殺青,殺勻殺透為原則。採用30型或40型滾筒殺青機,投葉量應根據付制鮮葉級別及筒溫高地靈活掌握,一般為15kg/h。殺青過程中,筒內應有連續的“噼啪”聲,無聲為筒溫過低,應及時提高溫度或放慢投葉速度;“噼啪”聲過大則鍋溫太高,應及時降低溫度或增加投葉量。殺青時間為1.0~1.2min。殺青機出葉口下方應安裝排風扇,以利於及時吹散濕氣,同時可分離一部分魚葉和碎片。採用30型吹風出葉式殺青機殺青,筒溫的控制同滾筒殺青機,投葉量約為10kg/h,時間為3~5min。以殺青葉手握成團,鬆手即散,略有黏性,清香顯露時為殺青適度,這時應開啟出葉風機,吹出殺青葉,殺青葉質量優於滾筒殺青。殺青葉應及時攤晾,至水分重新分布,殺青葉回軟後再進入下一道工序。
(3)殺二青。殺二青宜選用往復式多用機,鍋溫先高后低,起始溫度越180℃,投葉量一般為每槽100g左右。殺青1~2min後溫度漸降至70~80℃,然後再殺青1min左右。殺二青時槽鍋往復頻率宜快,為165次/min。殺二青以二青葉有觸手感、成直條、清香、色澤翠綠、含水率約為50%時為適度。二青葉出鍋後要及時攤晾,回潮至茶條綿軟、有相當韌性時再進行揉捻。
(4)揉捻。選用30型揉捻機。揉捻時壓力要輕,即達到緊條和促進茶葉品質形成的目的,又要保持芽葉完整。投葉量以揉桶九成滿為宜。加壓和揉捻時間視原料等級而定。頂谷和雨前在揉捻時基本上不加壓,揉捻時間約10min。梅尖、梅白和小青的揉捻工序分初揉和復揉兩個步驟。初揉時不加壓或輕微加壓,時間5min,以使芽葉初步成條和促使芽葉內水分分布均勻。芽葉初揉後進行烘二青,在焙籠和烘焙機上進行,烘焙溫度約90℃,時間3~5min,至芽葉含水率50%左右時攤晾,回軟後進行復揉。梅尖和梅白的復揉時間為30min左右,先空揉5min,再加輕壓揉20min左右,最後在空揉5min。小青的復揉時間為35~40min,揉捻時以加中壓為主。揉捻結束後,頂谷和雨前要進行離條,眉間、梅白和小青則直接進入毛火工序。
(5)理條。選用往復式理條機或多用機。頂谷和雨前的理條分初理和復理。初理投葉量為每槽100g左右,槽鍋溫度升高后低,要求起始槽鍋內近壁空氣溫度為90℃左右,而後隨著理條葉的失水而降至70℃左右。槽鍋的往復頻率,前期為210次/min,隨鍋溫降低調至120次/min,初理時間為10min左右。初理以芽葉緊直成條、顯清香、色澤翠綠、茶條有觸手感、含水率約為30%時為適度。初理葉出鍋後應過篩和攤涼,待回軟後再進行復理。復理投葉量為每槽100~120g,槽鍋內近壁空氣溫度70℃左右,槽鍋往復頻率160次min左右,時間約10min。復理以芽葉。

授予榮譽

揉捻揉捻
天目青頂茶,重新研製開發成功引起了茶學界和社會各界的重視:1986年5月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優質名茶之一併獲得榮譽證書;1987、1988年先後在浙江省茶葉學會鬥茶會上和省農業局名茶品評會上,天目青頂被評為優秀名茶和名茶一類產品;1988年11月臨安縣科委在杭州召開了天目青頂鑑定會,由浙江省茶學界等十七個單位的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了名茶標準鑑定書;同年又獲臨安縣1988年度科學進步一等獎,在1991年中國杭州國際文化節上,天目青頂被評為“中國文化名茶”並頒發給獎盃和獎狀;同年5月浙江省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浙江農業大學教授、當代茶葉科學家莊晚芳為天目青頂題詞:“天目俯視山景美,青頂雲霧翠茶香。”天目青頂茶,雲霧地帶茶園一萬畝,現已形成批量生產,年產量可達5噸左右。從1989年至1994年,除內銷外,先後銷往荷蘭、加拿大德國、美國、日本和香港地區。

中國茶文化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