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特產有山核桃、茶葉、萸肉、銀杏、筍乾等,為臨安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浙江中心城鎮之一。境西的清涼峰海拔1787米,大明山風景優美,浙西大峽谷幽深綿長,瑞晶洞宏偉瑰麗,還有柳溪江、天灘等諸多景點。昌化雞血石為中華國寶,早已名揚四海。地理位置
昌化鎮位於杭州市西部,杭徽公路橫貫東西。昌化鎮群山環抱;青巒疊翠、人文薈萃。東臨於潛,距杭州市105公里,與青山湖國家級水上森林公園相距60公里;西接龍崗鎮,距黃山市134公里、龍塘山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公里、省級旅遊風景點大明山35公里、浙西大峽谷15公里;南連河橋、石瑞鄉至淳安,距千島湖風景區60公里、湍口溫泉19公里、省級旅遊景點瑞晶洞28公里;北靠安徽省的寧國、旌德市。城鎮北面是逶延的武隆山,南面是潺潺昌化溪;東面的秀峰塔和南面的南屏塔遙遙對峙,隔溪相望。兩塔均為宋代建築,隨著生態旅遊業的日益興旺,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逐步開發,昌化鎮已成為遊客的必經之地。小鎮歷史
昌化鎮以舊縣治得名,城垣建設稍遲,當在唐以後。據《浙江通志》:舊城為門三:東,趨京;西,三瑞;南,登龍;北負唐山不設門。後圮,元至正十七年(1357)楊元者遣部將築土城,自登龍門向東轉唐山,西南至滸溪,周圍七里,三門仍用舊名。明隆慶三年(1569),改東門趨京門為景華門。解放前,曾名昌城鎮、武隆鎮。建國後,稱武隆鎮。1959年,重設昌化鎮。1960年,併入昌城公社。1968年,併入武隆公社。1973年,恢復昌化鎮建制。1981年後,為昌化區公所和武隆公社駐地。1984年12月,撤銷武隆鄉併入昌化鎮。1992年,撤銷白牛鄉併入昌化鎮。其他內容
該鎮二村西塢源昔稱昌化北大荒,卻蘊藏著千畝以上連片石竹。1997、1998年,二村、後葛兩村採取山地流轉機制,將竹山進行公開招標,二村有600畝石竹山由12戶農民合夥租賃經營,後葛村的800畝石竹山由廖紅衛租賃承包,3年後每年上交村委6000元,租賃時間30年。通過撫育管理,千畝竹山已重現生機。該鎮石坦村是個山區村,人口432人,有山林面積8214畝,其中山核桃林面積有千餘畝。在市林業局的指導下,昌化鎮人民政府聘請工程師劉微、楊元龍給石坦村農戶上課,激發了農戶培育毛竹、山核桃的積極性。農戶對80%以上的山核桃進行了施肥,面積800餘畝,共施肥萬餘斤,改變了山核桃大小年產量不均的狀況。
鎮人民政府針對舊城改造舉步艱難的情況下,轉變觀念,拓寬工作思想,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在改造城中路、東西大街和唐山路的同時,相繼開發了有償使用土地,辟出平地2100平方米,轉讓土地80餘萬元。在杭昱線一級公路西延拆遷征地中,下決心、集中精力,用1個月時間,拆遷房屋53幢11000平方米,徵用田、地、山436畝,為杭昱線西延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先後投資3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建造鎮小餐廳、鎮中教學樓、白牛輔導國小樓,鎮中、鎮小相繼配備電腦設備。1998年10月,鎮順利通過杭州市教育強鎮的評估驗收,成為臨安市第一個教育強鎮。
昌化鎮——海南省
昌化鎮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西南部,昌化江入海口的北岸,南隔昌化江與東方市相望,東與烏烈鎮接壤,北與海尾鎮相連。西南、西北瀕臨北部灣。總面積125.786平方公里。轄22個自然村,建制14個行政村(居)委會,其中村委會12個,社區居委會2個,總戶數5430戶,總人口27557人,總勞力13598人。昌化鎮為濱海沙地平原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5度,全年無冬,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900--1200毫米,屬嚴重乾旱地區。全鎮現有蓄水工程3宗,主要有先南水庫、靛村壩、光田水陂,設計灌溉面積3000畝。
昌化鎮資源豐富,土地總面積12587公傾,其中耕地面積25089畝,水田面積4390.1畝,旱田4913.3畝,坡地面積15785.6畝;林地面積6.69萬畝,其中海防林面積1.6萬畝,森林覆蓋率48%;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379.2畝。昌化鎮原昌城地區的地域廣闊平坦,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瓜菜種植,建有“萬畝無公害瓜菜”基地一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昌化港是華南四大漁場之一。可開發利用的淺海、灘涂面積4500畝;可開發利用的淡水面積5973畝,發展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條件優越。
昌化鎮灘涂面廣,海岸線長,風景秀麗,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被外國專家譽為“萬畝沙漠落海南”的棋子灣,以其獨特的“海灣大角”、“帆船石”、“祭海石”、“棋子籃”、“萬人灘”等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已被省政府定為海南第八旅遊圈。鎮內主要的旅遊景點及人文景觀還有:昌化江入海口風景帶、昌化嶺、昌化竣靈明王廟、趙鼎墓、治平寺碑、古昌城遺址、新城舊址、南園墓群等1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