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編輯
正式名稱:腎小體
套用學科:動物學-動物組織學
英文名稱:renalcorpuscle
概述
腎小球是進球動脈反覆分支形成的毛細血管網,然後再匯合成出球動脈離開腎小體。
在腎臟中,是腎元中首先進行過濾工作的單位,它包含了由動脈性微血管組成的腎小球,並被囊狀的鮑氏囊(Bowman's capusule)包圍起來。來自腎絲球血球中的液體,形成腎絲球濾液,由鮑氏囊收集起來,接著經由腎元的其他構造,形成尿液。腎小球的進球小動脈直徑大於出球小動脈,這樣的構造使腎絲球的血壓(靜液壓)可達70毫米汞柱,是全身微血管壓力最大的地方。
功能編輯
腎動脈進入腎後,反覆分支,最後形成進球小動脈。進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後,再反覆分支,最後分成許多袢狀毛細血管小葉,而毛細血管各分支間又有相互吻合支形成血管球。最後各小葉的毛細血管再匯合成出球小動脈離開腎小球。一般出球小動脈較進球小動脈細,因而在血管球內形成較高的壓力。血管球外面包有腎小囊,腎小囊有內外兩層上皮細胞,兩層細胞之間為腎小囊腔。腎小囊外層細胞與近曲小管上皮相連,腎小囊腔與近曲小管管腔相通。腎小囊內層由突起的足細胞構成。
血管球毛細血管內皮很薄。電鏡下可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胞體有許多圓形小孔,稱為裂孔,孔徑約50~100nm,分布比較規整。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腎小囊足細胞之間有一層基膜,它主要由粘多糖和網狀纖維網組成,網間有空隙,狀如濾紙。基膜的外面即是足細胞。足細胞的小突起相互交錯而形成許多裂孔,裂孔大小約20~40nm。足細胞突起的收縮或脹大,可以改變裂孔的大小,從而調節腎小體對過濾物質的通透性。
血液內的物質流經血管球毛細血管時,必需通過毛細血管有孔的內皮、基膜、足細胞次級突起間的裂孔膜,才能到達腎小囊,上述三層膜構成濾過膜或濾過屏障。血液經濾過膜濾出,到達腎小囊腔的液體稱為原尿或腎小球濾過液。
若人體尿液中發現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為腎小球病變:腎小囊只起接收原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