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傣語窪細利專勐,位於雲南省耿馬縣耿馬城郊,屬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間耿馬宣撫司罕師.罕謝主持修建,由耿馬最高禪師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馬土司及其親屬拜佛的場所,又稱官緬寺。在耿馬南傳佛教中屬最高一級,稱納扎探。清鹹豐一至四年(1851-1854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兩次重建。耿馬總佛寺包括大殿、過廳、戒堂、塔、僧舍、庭院、圍牆、寺門等部分。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殿內有兩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撐,巨柱外兩側又承接副梁,形成偏廈。殿內西端的釋迦牟尼佛像後供列八尊泥塑像。

基本信息

簡介

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傣語窪細利專勐,位於雲南省耿馬縣耿馬城郊,屬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間耿馬宣撫司罕師.罕謝主持修建,由耿馬最高禪師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馬土司及其親屬拜佛的場所,又稱官緬寺。在耿馬南傳佛教中屬最高一級,稱納扎探。清鹹豐一至四年(1851-1854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兩次重建。

此寺包括大殿、過廳、戒堂、塔、僧舍、庭院、圍牆、寺門等部分。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殿內有兩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撐,巨柱外兩側又承接副梁,形成偏廈。中堂與偏廈組合為三重檐建築,上蓋青灰瓦。殿高約30米,寬15米,長27米。左右走廊寬約3米,走廊外有一道1.5米高的矮牆環繞。殿內西端的釋迦牟尼佛像後還供列八尊泥塑像,除水神烏保谷外,其餘八尊全是阿羅漢像,即阿拉含阿底牙微拔關定牙麻哈南木阿達理麻哈加乍大肚羅漢),這是受內地漢傳佛教的影響而不同於德宏勐連西雙版納的地方。大殿東端正門外增設一過廳,廳內豎兩棵6米左右高的磚柱和6棵巨型木柱作支撐,地面鋪青磚。過廳中部屋頂為一重檐一面坡,檐上方又增設一歇山頂,二面坡。因此這三面坡剛好錯落在大殿的上檐與中檐之間。另外,過廳兩側的頂部又分別建有二重檐,並與大殿的中檐戧脊和下檐戧脊相銜接。這種布局使正殿和過廳形成重疊錯落、富麗堂皇的外觀。

大殿基座高出庭院約一米,從庭院起步跨數級石階即可登入廳堂。石階兩旁豎立石獅一對,昂首蹲伏,作守衛狀。石礎外側刻有家畜、花卉、龍、鳳、獅等浮雕。過去庭院中還建有石塔一座。鼓房內有銅鐘一口,高五尺,直徑三市尺,重2665市斤,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七年幾次丁未仲夏十六旦世襲耿馬宣撫司罕恩沛虔誠獻”。塔和鍾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1年以後,對總佛寺進行修葺,共籌集金24萬元,其中中國佛教協會資助16萬元,耿馬縣資助4萬元,佛教信眾和各方友人捐款4萬餘元,1988年10月破土動工,1990年4月竣工。趙赴初先生題寫寺名“耿馬總佛寺”。目前全寺僧侶保持在40人左右。

耿馬總佛寺現任方丈召祜瑪國晚,64歲,雲南耿馬縣人,兼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雲南省佛教協會理事,省政協委員,耿馬縣政協委員,縣佛教協會會長。

景區特色

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包括大殿、過廳、戒堂、塔、僧舍、庭院、圍牆、寺門等部分。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殿內有兩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撐,巨柱外兩側又承接副梁,形成偏廈。中堂與偏廈組合為三重檐建築,上蓋青灰瓦。殿高約30米,寬15米,長27米。左右走廊寬約3米,走廊外有一道1.5米高的矮牆環繞。 殿內西端的釋迦牟尼佛像後還供列八尊泥塑像,除水神烏保谷外,其餘八尊全是阿羅漢像,即阿拉含、阿底牙、微拔、關定牙、麻哈南木、阿達理、麻哈加乍(大肚羅漢),這是受內地漢傳佛教的影響而不同於德宏、勐連和西雙版納的地方。大殿東端正門外增設一過廳,廳內豎兩棵6米左右高的磚柱和6棵巨型木柱作支撐,地面鋪青磚。過廳中部屋頂為一重檐一面坡,檐上方又增設一歇山頂,二面坡。因此這三面坡剛好錯落在大殿的上檐與中檐之間。另外,過廳兩側的頂部又分別建有二重檐,並與大殿的中檐戧脊和下檐戧脊相銜接。這種布局使正殿和過廳形成重疊錯落、富麗堂皇的外觀。

大殿基座高出庭院約一米,從庭院起步跨數級石階即可登入廳堂。石階兩旁豎立石獅一對,昂首蹲伏,作守衛狀。石礎外側刻有家畜、花卉、龍、鳳、獅等浮雕。過去庭院中還建有石塔一座。鼓房內有銅鐘一口,高五尺,直徑三市尺,重2665市斤,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七年幾次丁未仲夏十六旦世襲耿馬宣撫司罕恩沛虔誠獻”。塔和鍾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1年以後,對總佛寺進行修葺,共籌集金24萬元,其中中國佛教協會資助16萬元,耿馬縣資助4萬元,佛教信眾和各方友人捐款4萬餘元,1988年10月破土動工,1990年4月竣工。趙赴初先生題寫寺名“耿馬總佛寺”。目前全寺僧侶保持在40人左右。

景區美食

稀豆粉米線

稀豆粉米線:是臨滄特色風味小吃之一。製作以豌豆粉、米線為原料,配以佐料而成。將豌豆粉調成漿過濾後煮成稀粥燉好備用,在燙好的米線上蓋以稀豆粉,拌上芝麻、生薑、油辣椒、花椒油、蒜泥、青蒜葉、味素、醬油等,食之味香可口。

番茄南泌

番茄南泌:即用番茄做的醬,是傣族的一道特色萊。製作時,將番茄放在火炭上燒熟,撕去皮,放在碗裡,加上蔥、蒜、辣椒、芫荽、鹽等佐料。用研舂搗細拌勻即可食用。其味酸辣清香可口,用來蘸炸牛皮、薄荷、苦筍等菜,味道甚佳。

特別提醒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地方購物

永康芒果

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
永德縣特產。永德縣氣候適應多種水果生產,有小勐統的梨、烏木龍的葫蘆梨、勐底的荔枝、忙況的石榴、明朗的木瓜、亞練的柿子等等,最為著名的要算永康芒果。永康芒果以勐底農場為集中產地,1991年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主要品種有馬切蘇、緬二芒、大青蜜芒、秋芒、留香芒、呂宋芒、紅雲芒、緬三芒、紅桃芒、大白玉、鸚鵡芒、生吃芒、香蕉芒、珊瑚芒、五采芒等。1991年總產達300餘噸,暢銷廣州、成都、北京、重慶、渡口等大城市。加工成罐頭食品有芒果醬、芒果脯糖水芒果

臨滄土礦

臨滄縣境內特有礦產硅藻土、高嶺土,均以產量和質地享譽省內外。硅藻土分布於勐托完招一帶,礦帶長約10公里,儲量約上億噸,博尚鎮建有瓷廠開發利用。高嶺土,傷稱白土,在博尚探明礦床2處,圈內l處。所產高嶺土均為砂質高嶺土,可作高級陶瓷配料。細臘礦點查明遠景儲量上萬噸,探獲的工業開採儲量豐富。縣內於1994年建有高嶺土有限責任公司開發利用。丹麥、日本等外商紛紛前來訂貨,專家預測可建成亞洲最大的高嶺土企業。

鳳尾條帚

鳳慶縣特產的以天然植物製作的掃除用具。鳳慶條帚苗原料多,製作工藝精緻,所產條帚有帚苗柔韌性好、不易折斷,綑紮緊嚴、不易脫落特點,親友往來常購之以贈。

官方資料

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佛像

耿馬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縣境為佛寺眾多。座落於縣城北面的耿馬總佛寺,是耿馬縣城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古寺。傣語叫“窪專勐”,因其最初由耿馬土司府捐功德修建,俗稱“官緬寺”。“1

1.6”地震後重新修繕,定名為“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是耿馬傣族人民重大節慶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歷史悠久,文化蘊藏豐富,現已被列為對遊人重點開放的佛寺。

在土司統治時期,“官緬寺”是耿馬土司轄區小乘佛教擺潤派中的總管佛寺,在佛寺組織中居最高地位。據耿馬地方史料記載,耿馬總佛寺最早興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71年)。經蒼桑、沐風雨、佛寺幾經浩劫,幾番修葺,已走過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

佛寺座西向東,整個建築群由佛殿、戒堂、僧舍、膳堂、藏經樓、舍利塔、門亭圍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5543平方米。走進耿馬總佛寺,猶如踏進一方淨土。這裡草木蔥蘢,綠茵如碧花香四溢、潔淨幽然,隱隱傳來僧侶們朗朗的頌經聲。

佛殿作為佛寺的中心建築匯集了整個佛寺的藝術精華,漢、傣能工巧匠將兩種民族的建築風格揉舍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統一,富於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歷史研究和藝術觀賞價值。在小乘佛教佛寺建築中,佛殿屋檐層次,殿基高矮標誌著佛寺的級別和地位,耿馬總佛寺為三重檐七坡面的土磚結構建築,佛寺青磚藍瓦,飛檐斗拱,精雕彩繪,雄偉壯觀,歲月悠悠,殿基古老的石磚經受歲月風雨的剝蝕,依然完好無損,浮雕花紋圖案清晰可見,給人予古樸凝重的感覺,抬階而上,佛殿正門前方置列一對麒麟,昂首翹尾,威然雄視遠方。佛殿正門裝飾講究,鏤雕彩繪,花鳥人物形態名異,栩栩如生,正門上方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林初先生親筆題“耿馬總佛寺”的匾,進入佛殿,仿佛置身於一個金殿輝煌的藝術殿堂。在這裡,您可以欣賞傣家人從泥塑、雕刻、繪畫到剌繡、剪紙等多種精湛的藝術創作,可以感覺到傣族佛教文化的博大深遂。殿堂內的陳設,由佛座、僧座、經台三部分組成,佛座屬於大殿中堂靠後,供奉“古德瑪”(釋迦牟尼)坐像一尊,坐像四周及後麵塑小佛像一排。釋迦牟尼佛教,以金粉飾之,佛像身披金黃袈裟,佛像頂端懸寶蓋,佛像面容半潤,神態安祥,熠熠生輝,把整個殿堂映襯得氣宇不凡。佛像四周鮮花簇擁,燭光點點。佛像正前對稱的樑柱上兩條雕塑的戲珠飛龍,造型生動有力,工藝精良,堪稱精品。佛殿四周懸掛著“寶傘”和“幡”,每一幅“

寶傘”和“幡”教稱得上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顯示出傣家婦女剌繡,剪紙方面的精湛技藝,剌繡色彩艷麗明快,圖案多以珍禽瑞獸,四時花卉為主,傣家人把現實生活自然景物加予真實橫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柱懸的畫布極富地方民族特色,傣家人把佛經故事分條塊在白布上勾勒填色,畫風雅拙,表現手法細膩,最常見的有《佛主出家的故事》《南吾弄》等傳說故事。

佛寺與佛塔是一個和書諧統一的整體,在傣族地區歷來有寺必有塔,塔為寺建。在佛殿右前方,一座舍利塔掩映於綠林中,風起時,塔玲叮鐺作響,這為古寺增添了生趣。在傣家人心目中,菩提樹是一種神樹,認為栽種一棵菩提樹等於積升長老的功德,只要您走出傣家村寨,走進佛寺,隨處可見這種挺粗壯、枝繁葉茂的菩提樹。

佛寺在傣空人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位置,似乎傣家人一生中都離不開佛寺。傣家男子自幼要到佛寺過一段僧侶生活,換取法名,可涌經文,接受佛教教規教義,學習本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說,在這傣鄉,佛寺是傳播傣族傳統文化的搖籃。

每逢重大節日和重要宗教活動,如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賧佛趕擺時,這裡人潮如織,非常熱鬧,善男信女沐浴更衣後,帶著鮮花、蠟條、米花前來拜佛,敬獻齋飯、瓜果、施捨眾僧,人們為已故親人滴水祭奠,超度亡靈。傣歷新年到來時,傣家人要揭去佛像佛良,用香水沐浴佛像,傣家卜少卜冒邀約結伴到山上採擷鮮花,到河邊盛起潔淨的細沙,舉行隆重的堆花、堆沙活動。在吉慶的日子裡,傣家人敲響了象腳鼓,男女老少,不分僧俗,大家儘快灑聖潔的水,互致祝福,水花飛濺,幸福和喜悅洋溢在每個傣空人的臉上。

來源:中共耿馬縣委宣傳部|雲南省臨滄地區耿馬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