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壓歲](/img/0/64f/nBnauM3X1ETN5ITO1Qj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0I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傳說
![祟](/img/2/47b/nBnauM3X2QzNzIzM0Qj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0I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視若寶貝,三十晚上怕“祟”來傷害孩子,便拿出8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後就把8枚銅錢放在枕邊後睡去。半夜,一陣陰風過後,“祟”潛入老夫婦家中,吹滅燭火,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結果枕邊突然迸發出8道閃光,把“祟”嚇得奪門而逃!此事不脛而走,人們便認為那8枚銅錢乃是八仙化身來保護孩子的,因“祟”與“歲”同音,後來人們便將“守祟”稱為“守歲”,並在大年三十晚上給孩子一些銅錢,以祈求平安。
名稱由來
![古代壓歲錢](/img/e/a2c/nBnauM3X3YTO0gDN0Uj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1I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簡介
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不過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為“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
喧齋居士曰:“壓歲之物,本為鼓勵之用。”
詩詞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云: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