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墓被炸開後,梁家終村冷傳賓、張國太等將主要器物進行了收藏保管,後有少數人擁入墓室,獵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分散,所置方位不清。後經查詢,收集隨葬器物70餘件,包括銅器、石磬、微型鎏金編鐘、海卵石及器物飾件等。散失於益都地區的件數不詳,由益都博物館收集存藏。
稷山洞石墓被發現後,國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門,曾兩次赴現場考查,又發現山頂還有多處墓葬。與其連址的井山頂端,原來傳為鑿井以破臨淄“王氣”的石井口, 亦是豎墓道口。兩山墓葬構成了“稷山洞石墓群”,1984年7月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花崗岩石質標誌于山西北角。
歷史

據《齊乘》引《齊記補》言,因春秋時山上有後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話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腳印懷孕而生,因沒有父親曾經被拋棄,故又名棄。他善種五穀,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教農民耕種,被認為是最早種植禝的人,而奉為“五穀之神”。古齊都有稷門,也取之於此山。后稷祠在戰國中期坍塌,齊宣王時代曾經在此建立孔子廟,故稷山又稱“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頂東部有一座方池,邊長3米餘,深兩米。在池北壁有石龕造像兩組,東西並列。西側龕內刻有一男子盤足而坐,龕外刻兩侍者執笏鞠立;東側龕內刻有一女子盤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執扇侍女。兩龕之間,有榜題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兩個,刻工粗糙簡陋。後經考究,此處系一漢墓的豎墓道,齊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因此造像年代不會早於漢代。在這一漢墓的西側,曾有清康熙年間所立重修夫子廟碑,1983年運至青州博物館收藏。現在稷山上仍存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碑記一方,已經斷為兩截,碑記上刻著“宣統玖年歲次丁巳荷月中浣敬立”。世紀之交,斷碑旁又立起重修界碑一方,內容與斷碑略同。山上還有說不上具體栽植年代的古柏數株,與山上墓群一起構成臨淄地區一大景觀。
稷山上有稷山洞石墓群,最初是在1983年附近民眾在此山上採石爆破時發現的。出土包括銅器、石磬、微型鎏金編鐘、海卵石及器物飾件等文物。後來國家及山東省文物部門,又兩次赴現場考察,又發現山頂還有多處墓葬,與其連址的井山頂端,有3米見方,深2米的石井口,亦是豎墓道口,傳說是為破臨淄龍脈,滅齊國帝王之氣而建。此井口北壁有石龕造像兩組,東西並列。西側一組,上刻“孔大夫”三字。西壁亦有雕刻痕跡,刻工較粗糙簡陋。根據造像形態和風格一般認為這是一座漢墓。稷山北側與終軍墓相臨,附近八個村子都以“終村”命名,終軍字子云,濟南人,傳為漢武帝的愛將。二十多歲被殺,葬於此。至於為何葬於此地成了歷史懸案,因為臨淄既不是終軍的老家,又不是終軍的封地。有人猜測,這也是用來破齊地風水的,全因終軍與終“君”諧音。由此可見封建帝王們為確保江山穩固費盡心機,挖空心思,攪盡腦汁,不惜代價,江山永固的妄想已深入到了骨髓。也正因為如此,才給稷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也可想見稷山對於齊國,乃至齊文化舉足輕重。
景觀

1983年9月,臨淄區梁家終村村民在稷山採石爆破時,發現漢代洞穴石墓一座。此後又發現洞穴石墓二座。三墓沿東、中、西分布。
中間的一座墓較大,今己暴露於外。在井狀豎穴中,積水甚深。井口方形,寬廣各約5公尺。在井內立壁上,鑿有三個小龕,即西壁上一龕,北壁上二龕,東西並列。顯然,三龕與墓無關,是後代利用壁面所作。1號龕,在西壁上。線刻二人輪廓,皆平頂圓面,穿交領衫,未刻面目。一坐者,一侍立,在其左側。依大的形體觀察,猶存漢風。另在坐者輪廓內,有一浮雕坐像,打破了線刻形象。但浮雕像也己模糊。2號龕,為一圓拱方形龕,在北壁西側。龕外左右,各有一長方形龕。圓拱龕內,浮雕一坐像,頭部毀去,身穿交領衫,袖手坐於低方座上。兩側龕內,各有一人,持笏躬身而侍立,作供養狀。二人採用減地平刻技法,與漢畫像石技法相似。3號龕,為一尖拱方形龕,大小略同於2號龕。龕內浮雕三人。中間坐者頭梳高髮髻,面部已毀,頸部有橫鏇紋,雙手合抱於胸前,穿交領短袖衫,似結跏趺坐。其左側,立一侍者,右手執一圓扇,在坐者頭上。坐者右側,有一較小的侍立者,站於蓮花座上。上述三龕,因造像風化不清,加之內容見所未見,故時代及題材,一時難以論斷。而三龕雕刻於漢代洞穴墓口,更是聞所未聞也。但2、3兩龕大小相似,東西並列,應有內在聯繫。或許這與早期佛、道並祀有關。
考古

後經文物工作者考察研究認定,此乃是一座南北向墓室的漢代貴族石洞墓。棺木已經腐朽,據說,當時在墓室內看見了色彩鮮艷的紗帳,然而,很快就幻化為雲煙了。爾後不久,國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門,曾兩次到稷山和井山現場考察,最後認定稷山與井山墓葬,同時構成稷山洞穴墓群。
鑒於稷山洞穴墓群屬國內罕見,舉世無雙,故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己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稷山,早已停止了採石,山上山下松樹成林,可謂 “滿目松濤香”,加之古老的傳說與古墓神奇之魁力,給這裡蒙上一層神秘而又誘人的面紗。
淄博旅遊景點導航
淄博位於山東中部魯中山區與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區位優勢獨特,南連泰山,北靠黃河,東臨濰坊,西接泉城濟南。淄博是山東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鐵路貫通,公路縱橫。 |
淄博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淄博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誕生、哺育過眾多的政治、思想、軍事、文化巨人。境內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遺址400多處,各類文物點804處。 |
景點 | 寨里大張古瓷窯址 | 齊長城遺址 | 萊蕪故城 | 高陽故城 | 安平故城 | 小龐遺址 | 桐林田旺遺址 | 中國古車博物館 | 顏文姜祠 | 齊景公殉馬坑 |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 聊齋園 | 蒲松齡故居 | 匯龍橋 | 於陵故城 | 齊故城 | 逢陵故城 | 昌國故城 | 磁村古瓷窯址 | 臨淄墓群 | 稷山洞石墓群 | 散落古墓 | 辛店乙烯墓地 | 楊寨塔 | 振衣閣 | 碧霞元君行宮 | 四世宮保坊 | 華嚴寺 | 忠勤祠 | 漁洋祠 | 爐神廟 | 青雲寺 | 趙執信故居 | 碑碣墓誌 | 北魏造像 | 姜太公旅遊中心 | 馬踏湖風景區 | 泉河頭風景區 | 淄川遊樂園 | 留仙湖公園 | 梓童山鬼谷洞風景區 | 文峰山公園 | 馬鞍山抗日遺址 | 王漁洋紀念館 | 焦裕祿紀念館 |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 源泉 | 樵嶺前風景區 | 魯山 | 沂源溶洞 | 萌山風景旅遊區 | 博山溶洞 | 聊齋城 | 古車馬博物館 | 博山開元溶洞 | 陶瓷博物館 | 王士禎紀念館 | 周村大街 | 淄川奎盛園風景區 | 玉黛湖莊園 | 觀狐園 | 原山泰山行宮 | 淄博市博物館 | 蒲松齡書館 | 沂源九天洞景區 | 周村大染坊 |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 管仲紀念館 | 淄博魁聖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