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磁村古瓷窯遺址位於磁村村外。這一帶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蘊藏了豐富的陶土、耐火材料和煤炭資源,地處古代交通要道,范陽河支流流經村邊,水源便利,交通暢達,為發展陶瓷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古瓷窯遺址在這裡發現了3處,即南北窯窪區、華嚴寺區、蘋果園區。
分布
窯址分布在華嚴寺區、蘋果園區和村東一帶。南北約500米,東西約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76年10月8日至12月1日, 《淄博陶瓷史》編寫組曾在窯址北部進行過試掘,挖出窯爐12座和大量瓷片標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徵分為早、中、晚三期(見1978年《文物》第六期第46頁試掘簡報)。1982年11月,淄博市博物館又對該遺址進行了複查。歷史
磁村窯址,燒造年代歷史較長,根據出土遺物的造型、釉色、工藝特點分析,燒造年代上限在唐代中期,下限在金元時期。明、清至民國逐漸衰退。
唐貞觀年間,磁窯務(今磁村)窯場興起。初期燒制青釉瓷器,器皿以盆、瓶、壺、罐等為主,均為平底,有的底部微凹。造型輕巧別致,釉色純淨。磁村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年,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其他瓷窯產品為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中晚期大量燒制黑釉瓷器,器類豐富。主要有碗、盤、壺、瓶、罐、盞及各類玩具,釉色晶瑩滋潤,色黑如漆,在我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磁村窯在唐代晚期大量燒制黑釉瓷器,並試燒釉滴瓷器(俗稱雨點釉),這是磁村的標誌,也是我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並盛行在白釉上加點綠釉,開創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
宋代磁村窯進入全盛時期,以磁村窯為龍頭,迅速向南發展,嶺子郝家窯、鞏家塢相繼崛起,燒制的產品和磁村窯相同,以白瓷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等。在裝飾技法上較多採用刻花、剔花、劃花、茶葉末釉、雨點釉等工藝,在器物類型上,除大量燒制碗、盤、罐、燈等日常生活器皿外,還生產較多的玩具,如烏龜、蛤蟆、小鹿和狗等。據載,北宋時期官府在磁村窯設官收稅,進而證明當時燒制瓷器的規模和產業興隆景況。
金代磁村窯規模有較大發展,在工藝是採用匣體套燒,窯爐由柴窯改為煤窯,產品類型增多,裝飾技法豐富多彩,除宋代原有的剔花外,採用了篦紋、劃花、白釉黑花、加彩紋釉等,可以看出金代磁村窯比北宋時期有較大發展,該窯生產的黑釉白線紋器(當地稱之為粉槓)是金代瓷器中最富有特色的品種。加彩器的燒制,是先施白釉燒成白瓷,然後再在白釉上施加紅、綠諸彩,入低溫窯“彩燒”,這種釉上彩,稱之為“宋加彩”,也有人稱之為“宋三彩”。2002年,磁村在村東窯址處新建營業樓,挖出十幾座窯址,還有眾多制陶用的“水井”,並出土了“宋三彩”等瓷器,為研究"宋加彩"的燒造歷史提供了真實的實物實料。
元代的磁村窯不及金代,種類以盤碗罐缸為主,流行白釉黑花紋飾,題材以各種折枝纏枝花卉蘭草蓮花水波魚紋為主,運筆灑脫,線條明快,圖案清晰。隨後西河坡地窯、博山萬山窯相繼興盛,磁村窯歷經700多年後逐漸衰敗。但它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淄博陶瓷史上的先河。
宋以後,嶺子郝家窯鞏家塢窯西河坡地窯博山窯相繼崛起。明清兩代陶瓷得到了空前發展。建國以來相繼建立了淄博瓷廠、博山陶瓷廠、博山琉璃廠等,為後來淄博陶瓷的發展打下了有力基礎。
淄博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淄博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誕生、哺育過眾多的政治、思想、軍事、文化巨人。境內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遺址400多處,各類文物點804處。 |
景點 | 寨里大張古瓷窯址 | 齊長城遺址 | 萊蕪故城 | 高陽故城 | 安平故城 | 小龐遺址 | 桐林田旺遺址 | 中國古車博物館 | 顏文姜祠 | 齊景公殉馬坑 |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 聊齋園 | 蒲松齡故居 | 匯龍橋 | 於陵故城 | 齊故城 | 逢陵故城 | 昌國故城 | 磁村古瓷窯址 | 臨淄墓群 | 稷山洞石墓群 | 散落古墓 | 辛店乙烯墓地 | 楊寨塔 | 振衣閣 | 碧霞元君行宮 | 四世宮保坊 | 華嚴寺 | 忠勤祠 | 漁洋祠 | 爐神廟 | 青雲寺 | 趙執信故居 | 碑碣墓誌 | 北魏造像 | 姜太公旅遊中心 | 馬踏湖風景區 | 泉河頭風景區 | 淄川遊樂園 | 留仙湖公園 | 梓童山鬼谷洞風景區 | 文峰山公園 | 馬鞍山抗日遺址 | 王漁洋紀念館 | 焦裕祿紀念館 |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 源泉 | 樵嶺前風景區 | 魯山 | 沂源溶洞 | 萌山風景旅遊區 | 博山溶洞 | 聊齋城 | 古車馬博物館 | 博山開元溶洞 | 陶瓷博物館 | 王士禎紀念館 | 周村大街 | 淄川奎盛園風景區 | 玉黛湖莊園 | 觀狐園 | 原山泰山行宮 | 淄博市博物館 | 蒲松齡書館 | 沂源九天洞景區 | 周村大染坊 |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 管仲紀念館 | 淄博魁聖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