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氣囊做為車身被動安全性的輔助配置,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當汽車碰撞後,乘員與車內構件尚未發生“二次碰撞前”迅速在兩者之間打開一個充滿氣體的氣墊,使乘員因慣性而移動時“撲在氣墊上”從而緩和乘員受到的衝擊並吸收碰撞能量,減輕乘員的傷害程度。氣囊依然是車輛被動性安全裝置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簡史
1952年起,美國工程師John W. Hetrick,因一場交通意外事故啟發,促使相關研究工作。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國「輔助乘員保護系統」(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專利,主要用於防止飛機著陸時與地面的碰撞。1970,經由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The National Highway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頒布法令,原訂自1974年起列為標準配備,但業界強烈反對後,遭受否決。
1980年12月,賓士汽車S-Class成為第一輛正式銷售配有氣囊的汽車。此後,陸續在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生產的汽車上開始安裝。最初,僅安裝在方向盤中央,只保護駕駛。
1984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制訂聯邦汽車安全標準(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第208條中,增加安裝氣囊的要求。1995年,正式經由美國國會(United States Congress)通過法案,提供明確的法則及指導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車的標準配備需要有雙氣囊。1997年起,貨車亦比照辦理。
氣囊種類
至今,氣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演變出各種不同的形式。依據擺放的位置可區分:
作動原理
當撞擊感知器檢測到撞擊時,相關控制系統會判斷撞車程度決定是否觸發充氣裝置,促使得氣囊迅速彈出,藉以保護乘坐人員安全。由於,氣囊彈出的速度極快,特別是乘座人員未配合使用安全帶的情況,將會對乘座人員造成不等程度的傷害。
主要裝置:
根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調查,氣囊的使用得當下,令轎車的駕駛死亡率減少11%,正面撞擊則降低30%的力道。
充氣裝置
通常由汽油或炸藥等氣體發生劑配合點火裝置組成充氣模組。為了廢棄處理上的安全,通常能被高溫引爆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