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龍橋

匯龍橋

匯龍橋坐落在周村區淦河之上,因上游有“盤龍”、“舒龍”、“臥龍”等橋,諸“龍”匯聚,故名“匯橋”。

基本信息

簡介

匯龍橋,俗稱“北大橋”,橫跨周村城區(山東淄博)淦河(俗稱濁河)之上,因淦河上游有“盤龍橋”、“舒龍橋”、“臥龍橋”等,諸“龍”匯聚,故名“匯龍橋”。
該橋在解放後經多次維修,橋體堅固,橋面平坦,現仍是周村區淦河上的主要公路橋樑之一。1984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格

該橋東通順河街,西接和平北街,長35.7米,寬6.3米,高5米(河床以上部分)。整個橋體均用石灰石、沙石砌成,有拱形橋洞七孔,中間橋洞最大,高約2.8米,跨徑4.2米,兩端橋洞最小,高約2米,跨徑3.7米,其他四孔均高2.2米,跨徑3.9米。
匯龍橋面的兩側均有石欄桿,高88厘米,望柱42根,欄板80塊,均有美女、壽桃、龍珠等樣的石刻浮雕,現尚存66幅。橋兩端原有的四座石獅和望柱頂端的石刻均毀於1966年。匯龍橋的東首北側原有石碑兩方,碑文記載此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重修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碑石已於1976年挪作他用。

今貌

目前這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古橋,主體尚稱完好,橋面平坦,橋體堅固,是我國現有規模較大的古橋之一。
早在明朝末年,周村已成為工商輻輳的市鎮,因西有淦河,河身寬而深,與濟南及章丘、鄒平等地往來運貨不便。乃於萬曆年間修建此橋,並立碑於橋東頭北側,以記其事。後百業興盛,交通日繁,至清朝道光十年,為便利車馬通行,再將此橋擴大重修。重修碑與創修碑並列橋頭,這兩方碑石在1976年興修水利時,被人拆去壘了井池。
橋下的淦河上流有兩水,一為泔溝河,一為濁河。泔溝河發源白雲山,從鮑家窯、傅家莊之間,東流進入市區,兩河會合於興隆門外,統稱淦河。
淦河滔滔北流,至望雲門折而西,經舒龍、臥龍兩橋折而北,經鎮西橋又折而東;這樣恰恰形成了東西兩個大彎,象英文字母的s形。東邊的彎包著化龍街。然後經龍王橋再折而北,遠遠通過匯龍橋徑直而下。
淦河盤鏇如龍,既包繞著盤龍、化龍、匯龍諸街,又通過舒龍、臥龍、龍王等橋;龍王橋以北便是龍王廟,所以最後的一座大橋命名匯龍橋,取群龍匯聚之意。
清同治十一年,周村圍牆落成,在匯龍橋東頭建起一座鎮門,名通濟門,取西通濟南之意。同時,傅家莊亦建起圍牆,在橋西頭建起一座鎮門(名不詳)。以後幾十年間,行人遠遠望去,橋上車水馬龍往來如織。橋兩端圍牆高矗,二門對峙。向南映襯五大廟群,向北遙接清真寺,成為周村的一處勝景。

淄博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淄博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誕生、哺育過眾多的政治、思想、軍事、文化巨人。境內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遺址400多處,各類文物點804處。
景點寨里大張古瓷窯址 | 齊長城遺址 | 萊蕪故城 | 高陽故城 | 安平故城 | 小龐遺址 | 桐林田旺遺址 | 中國古車博物館 | 顏文姜祠 | 齊景公殉馬坑 |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 聊齋園 | 蒲松齡故居 | 匯龍橋 | 於陵故城 | 齊故城 | 逢陵故城 | 昌國故城 | 磁村古瓷窯址 | 臨淄墓群 | 稷山洞石墓群 | 散落古墓 | 辛店乙烯墓地 | 楊寨塔 | 振衣閣 | 碧霞元君行宮 | 四世宮保坊 | 華嚴寺 | 忠勤祠 | 漁洋祠 | 爐神廟 | 青雲寺 | 趙執信故居 | 碑碣墓誌 | 北魏造像 | 姜太公旅遊中心 | 馬踏湖風景區 | 泉河頭風景區 | 淄川遊樂園 | 留仙湖公園 | 梓童山鬼谷洞風景區 | 文峰山公園 | 馬鞍山抗日遺址 | 王漁洋紀念館 | 焦裕祿紀念館 |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 源泉 | 樵嶺前風景區 | 魯山 | 沂源溶洞 | 萌山風景旅遊區 | 博山溶洞 | 聊齋城 | 古車馬博物館 | 博山開元溶洞 | 陶瓷博物館 | 王士禎紀念館 | 周村大街 | 淄川奎盛園風景區 | 玉黛湖莊園 | 觀狐園 | 原山泰山行宮 | 淄博市博物館 | 蒲松齡書館 | 沂源九天洞景區 | 周村大染坊 |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 管仲紀念館 | 淄博魁聖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