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秦陵一號銅車馬”,在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於2010年4月13日安全抵達上海。將在世博會上精彩講述2000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輝煌。
據了解,受世人青睞而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陵銅車馬共兩乘,此次赴上海世博會參展的僅為“秦陵一號銅車馬”。這也是其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整裝出巡”。
簡介
1980年,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的一個陪葬坑裡,出土了兩乘大型陪葬銅車馬,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製作年代至晚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秦代工匠成功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線、子母扣連線、轉軸連線等各種工藝技術,並將其完美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為複雜、形體最為龐大的古代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
該國寶經過文物保護修復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歷時8年才完成修復。
背景
秦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線等多種機械連線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製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線、子母扣連線、轉軸連線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外觀
兩乘車一前一後置於同一木槨中,前面的一乘稱為1號車,後面的一乘稱為2號車。1號車又稱立車或高車,2號車又稱安車。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馬。1號車通長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轅長183.4厘米,輿廣74厘米,進深48.5厘米。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有欄板,前端有軾,後面有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立於傘下。車上備有銅弩、銅箭、銅盾等兵器。
1號車的車輿呈橫長方形,前邊兩個轉角處呈抹角弧形。其基本結構是以輿底四周的四條較粗的軫為基礎,在軫間縱向設作為輿底,在輪上面立有車闌,構成整個車輿。在車輿之內有一車傘,由傘座、傘柄、傘蓋等部分組成。
2號車的車輿與1號車迥然不同,1號車是敞篷的,2號車卻是密閉的車輿。1號車屬立乘,乘員一般是站著的,2號車車輿平面呈“凸”字形狀,通長1.24米。分為前後兩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積狹小,有跽坐俑一個;後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平面近似方形,廣78厘米,進深88厘米,車輿上部有一橢圓形的篷蓋,把前後兩室罩於篷蓋之下。前室的輿、底同樣有四軫,其左右側和前面立有欄板。
結構
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該“銅車馬”為雙輪、單轅、駟馬系駕,共由3500多個零部件組成,總重約1040公斤,其中金飾件3000餘克,銀飾件4000餘克,車馬通體飾有精美絕倫的彩繪。在修復後從未踏出館門,也是國家不允許出境的國寶文物之一。
傘槓上的錯全銀紋樣
槓上共有圓管形錯金銀紋樣兩節。紋樣環傘槓一周,上下兩端各有一條寬0.35厘米的金銀錯粗環紋,及一條細線作為紋樣的上下界。中間部分也有三組凸起的陽弦紋作為整個圖案紋樣分組的間隔條帶。由上向下數第一、三兩組陽弦紋上的錯金銀紋樣基本相同,中間凸起的部分都是以金銀錯的橫S紋作為主題紋樣,形成二方連續的環帶紋。紋樣與紋樣之間也是以三條細金銀錯線相隔。
御官俑
身高84.5厘米,重70.6公斤。身穿雙重交領右衽長襦,下身著長褲,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綰梯形扁髻上折反貼腦後。頭戴鶡冠,腰部佩銅劍。雙臂前舉,雙手半握拳,手握六根轡繩。長方形面孔,寬額頭,高顴骨,粗眉大眼,闊口厚唇。神情恭謹肅穆,表現出恪守職責的神情。
金銀勒
金銀勒是控馭馬的重要具。一號銅車前所駕的四匹銅馬的頭上各戴一副。四副勒的形制、結構和編綴方法基本相同,大小相似。主要的連線點上綴有金質或銀質的圓泡形節約,額部飾金當盧。位於馬口兩側的鏈條上連線著銀表和銅銜,位於喉革部分的鏈條上懸掛著銅絲扭結成的纓絡。左驂馬和右驂馬的勒除連線著銀鉚、銅銜外,還有銅橛以及連線銜、橛的圓片形銅構件。
傘蓋
蓋徑122厘米。其面積大於車輿,由一片圓拱形的銅板及蓋斗、蓋弓、木專 等部件組成。其中心部分直徑48厘米範圍內的銅板呈水平狀,由此向外周緩緩向下彎曲,周邊的末端略呈44度角。中心區的銅板厚0.4、周圍邊沿厚0.25、其餘部分厚0.2厘米。是採用鑄鍛結合方法製成的。
銅車輪
一號車的兩輪大小、形制完全相同,各有三十根輻。輪徑66.7厘米。輪牙的中部微鼓成弧面形,轂呈壺形。內側一端短而粗大,中部束腰,轂外側的一端細長。轂用以貫軸的穿中部大,兩端小。轂通長26.7、最大徑9.6、最大圍30厘米。三十根幅都分為上下兩段,近牙處的骹段成圓柱體,近轂處的股段為扁平體。輻通長24.5厘米,其中骹長10.2、股長14.3厘米。
車輿
一號銅車的車輿呈橫長方形,前面的左右兩角成弧形鈍角,後面的兩角為直角。橫寬74厘米,縱長48.5厘米。輿的四面裝有軨、車奇 。前有軾,後面為敞口車門。前側車轉上端與軾之間以弧面形的掩板相連,使輿的前部形成半封閉的空間。前軨的上部偏左裝有銀弩輒兩個,承托著銅弩的弓背,弩臂置於軾和掩板上。
銅弩
置於一號銅車車軸前的弩輒上。由弩臂、弩機及弓等組成。弩臂為一次鑄造成型,通長39.5、寬1.6厘米。後端有托和關以及安裝管機用的槨室,前端有一含口用以承弓。弩臂的後部裝有銅弩機,弩機上有望山、牙、懸刀、鉤心等。弓曲線長76厘米,水平長70.2厘米。中部粗,向兩端逐步收殺變細。弓弦的水平長68厘米。在弓背距兩末端10厘米處,另外還繫著一根絛組狀的銅條,為弓的附屬檔案,主要作用是為保護弓背。
銀輒
位於車前軨左側上沿的外面,共2件,形狀和大小相同。長12.3厘米,輒的後部呈長方筒形,前部有一含口,含口的上唇短,末端向下微勾呈鳥狀,下唇長而斜向上方彎曲,末端呈鴨首形向前平伸,整個下唇的形狀猶如鴨舉頸昂首。其上側及左右兩個側面鑄有淺浮雕狀的流雲紋。輒的作用有二:一用以承弓,即把弩弓的弓付 部置對兩件弩輒的含口內;二用以張弩。
銅盾箙
位於一號銅車右車奇 的內側,盾箙的下端和輿底板相連。其外形正視近似“山”字形,是一塊上部的左右兩角高中間低、中部鼓起、兩邊內折凹下的銅板。盾插入箙後,上露約10厘米,便於插取。箙的四周有寬2.4厘米的邊欄,中部有兩條對角十字交叉的條帶紋。在邊欄和十字交叉的條帶上繪著精緻的圖案花紋,用朱色粗線勾勒邊界,然後平塗白色作地。在地色上繪四方連續的菱花、太陽紋及幾何紋。
銅盾
銅盾正面紋樣絢麗多彩。周邊用朱紅色線勾畫出寬1.7厘米的邊欄,邊欄內繪著天藍色的流雲紋。雲頭波折捲曲互相勾連,流雲以外的空白區填滿白色的谷璧紋。在邊欄圍繞的中央界域內,繪有四條變相夔龍紋。上面一組的兩條夔龍,身體捲曲,首尾相互環抱纏繞;下面一組的兩條變相變龍,兩首相聚,首往前仰,身體回曲。龍的軀體為天藍色,在其上用朱紅色的細線勾勒一組組細小菱花作為鱗甲。軀體的邊緣用細線勾勒,線的外側再用白線勾勒,使龍體顯示立體感。
銅盾的背面。四周用朱紅色的粗線勾畫出寬1.6厘米的邊欄,在邊欄內繪著天藍色的流雲紋,迴環捲曲變化多端。握手處的紋飾為:在白色的一根根條帶上用纖細的朱線繪一組組的菱花紋。中間的縱梁把背面分成左右相等的區域。上下部各繪一變相的夔龍紋。上部的兩條夔龍,尾上頭下,回首翹尾,軀體盤曲,尾部上卷與首呼應,整個軀體屈曲如環狀。龍身上的彩繪保存較好,通體塗白色,用天藍色的粗線勾畫出輪廓線,以顯示立體的效果。
銅籠箙及銅箭
通長38、最寬5.4、高11.7厘米。口大底小,底部呈圓弧形,前後兩壁微向外侈。形狀呈長方盒狀,有蓋。兩片銅蓋可以同時打開,亦可只開啟一片。
箙內共有銅箭54支,其中I型箭50支,Ⅱ型箭4支。I型箭鋒利,殺傷力強。Ⅱ型箭沒有殺傷力,用於習射。箙外的7支箭,其中4支為I型,通長35.2厘米,分首、桿、尾羽三部分。首作四校形,即兩脊兩刃,斷面呈棱形。箭桿為圓柱體,通長31.7、徑0.5厘米。在箭桿末端裝有上下、左右兩兩對稱的四片尾羽。另3支為Ⅱ型,首作上細下粗的圓柱體,平頭無鋒,與箭桿一次鑄造成型。
銅籠箙上的圖案花紋,銅籠箙通體彩繪。正面紋樣為:四周繪著彩色花邊,下側的花邊寬1.5厘米,紋樣已全部脫落。上側和左右兩側的花邊寬1.8厘米,紋樣保存完好。四個邊欄紋樣為:用朱紅色、淺藍色、墨色等勾畫出菱形連續圖案。在四周邊欄之內的中間界區,用凸起的類似淺浮雕狀的藍色粗線,由上而下分為橫長方形的四欄,二、四欄的紋樣相同,都是以天藍色的斜線勾勒出一組菱格形和一組對頂角三角形紋樣。一、三欄的紋樣是先以寬約2厘米的四根類似立柱形的幾何形紋樣,把整個橫欄分成五個界域,再在其中勾畫出三角形、菱花形、幾何形等圖案,顯得絢麗多彩。
前掩板上的彩繪紋樣
掩板的紋樣分為邊欄和中心區。邊欄的紋樣大多鏽蝕。掩板中心的圖案紋樣基本相同,均為白色作地,繪四方連續的綠色菱花紋,每個菱花內再套繪一朵四葉紋。菱花紋由1~7朵不等作斜行排列。在此圖案紋樣上再用細細的深藍色線條雙勾出大型的勾連流雲紋。
銅車輿外底原狀與修復後的輿底
一號銅車輿底出土時已破碎,有多處斷裂,車軸兩端已斷。但輿底各個部件之間的聯結關係仍清楚,軸與輈,軸、輈與輿底均採用包鑄法連線。
銅方壺
原置於一號車輿內。壺的形狀呈扁長方體,四角呈圓弧形,上部有蓋,蓋上有銅鏈以便懸掛。壺身和壺蓋呈子母口式緊密套合。壺背面在蓋與身的套合縫上有兩個活鉸,把蓋身連在一起。壺正面在蓋與身套合縫上有一活性鎖扣,以便開合。通高14.5、身高11厘米,底長12.7、寬6.l厘米,壁厚0.3厘米。壺蓋呈橢圓形,頂端有一握手。壺底外側刻有編號“戊”宇。出土時壺內有三個銅構件,為車上的備件。
金當盧
馬頭上的裝飾。長9.6、最寬5、厚0.4厘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金質,下層為銅托。兩層大小、形狀相同,連線一起。正面的周邊有突起的狀似流雲紋的陽線邊飾,中部為兩條紋左右相對組成的類似蟬紋的淺浮雕單獨紋樣。背面的銅托上鑄有四個組鼻,兩兩相對。紐界內貫穿著縱橫呈十字形的銅條,此銅條與托板、紐鼻鑄連一起,用以連線金銀勒上的鏈條,起著節約的作用。
發掘現場
發掘
銅車馬出土時,破碎嚴重。為了便於更細緻地清理和在清理過程中反覆的觀察研究,為修復工作提出詳細的科學資料,同時也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決定將兩乘銅車馬在不改變出土現狀的情況下,全部移入室內進行清理修復。遷移的方法為:採用壓力切離法,將帶刀的鋼板水平壓入文物底部的土層,待切離土層後,分別整體包裝起吊。
出土
秦陵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試掘工作從1980年11月開始,至12月田野工作結束。銅車馬坑試掘方東西長11.8、南北寬3.1米,坑的東、西、北三面築有夯土二層台,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面西置於一長方盒狀的木槨內。兩乘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一號車破碎成1325片,二號車破碎成1685片。
獲獎
“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項目榮獲199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意義
有關專家介紹,世博會是世界文明的盛會,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秦陵銅車馬非同一般文物,在秦俑博物館陳列展出期間,已經在國際上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它的參展將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一種極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
長期以來,學術界均將秦陵銅車馬視為帝王鑾駕的象徵,其極端複雜的製作工藝和精準的寫實主義造型,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成就,代表著中華文明在2000餘年前所達至的高度。
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介紹,“秦陵一號銅車馬”參展上海世博會,將以其精妙的工藝和華美的造型,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一種極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
卓越的製造工藝
兩乘銅車馬由近7000個零部件組成,出土時雖然被砸得破爛不堪,但經過精心修復,已恢復原貌。這兩乘車是按當時實用車的二分之一縮小製作的,如果把車馬放大一倍,就如同真車真馬一樣。
銅馬和銅俑的鑄造採取空腔造型。內范是泥質的,其中含有小型砂粒、植物纖維和穀殼等物,之所以摻雜這些東西,一則為了熱傳導均勻,二則也可以防止范模膨脹爆裂。使用大型內范可以減輕馬體重量,節省許多金屬。
俑的外范採用的是多合范法,成功地把握了曲面多變的軀幹、胳臂以及二者交叉形成的複雜的形體。俑頭和手是單獨鑄造的預製件,最後焊接在俑的體腔和袖管內。俑頭上戴的鶡冠比較複雜,採用先行鑄出,再焊接鑄在俑頭上。
車輿是車體中最大的鑄造部件,由輿底、兩、車耳及其他附屬檔案組成,鑄造面積達數平方米。尤其是2號車,不僅鑄造面積大,且形體複雜,有些部分是筆直的平面,有些地方則是折曲的交角,更有許多弧曲。如此巨大複雜的鑄件,不僅要求有高超準確的分型技術,而且要有相應的鑄造工藝。匠人採用了多種手法和高超的鑄造工藝,從而創造了古代鑄造史上的奇蹟。
車輿、軸、轅、衡等部件的連線方法:軸置於輿下,軸與輿的左右珍之間的交接處中間各襯一伏兔。伏兔橫置於軸上與 軫下,為長方形,下有凹口以銜軸,然後用皮條把車輿、伏兔和軸三者縛在一起。車轅置於輿下軸上,轅軸之間墊一當兔。當兔由於過去沒有見過實物資料,因而對其實體、形狀的認識比較模糊,現在我們才看到其真面目,形狀近似方形,上下面各有一個凹口,上面的凹口以承轅,下面的凹口以含軸,其上下各連線有革帶,上面的革帶用以縛轅,下面的革帶固定軸,這樣就把轅、當兔和軸三者連為一體。
轅和輿的連線方法是在輪之下用革帶緊緊地把轅縛於輿下,再藉助當兔凹口的夾持和革帶的束扎,使轅在輿下不致扭戾傾側或拔脫。衡置於轅端,二者成十字交叉形,用革帶把轅衡縛扎在一起。為了防止衡的左右滑動或從轅端滑脫,而在衡的中部安一半環形銀質紐鼻,在轅端貫一粗壯的半環索形鍵和紐鼻固著一起,即可防止衡的滑脫。通過以上辦法,就把轅、軸、輿、衡連成一體,馬牽引衡轅,而軸輪轉動,載輿以行。每一個連線點上以革帶捆縛,在牢固中有活動,可以適應道路起伏傾側及車身軒輕或半偏的情形,從而使人坐在車上平穩安全。
對於如此大型的青銅器,銅、錫、鉛的配比要求是嚴格的。經過用光譜和化學分析法測定,銅車馬的主要金屬成分為銅、錫、鉛,另有鐵、鋁、矽、鈦、鈣、鎂等十多種金屬元素。2號車上四匹銅馬與銅車所含金屬元素種類相同,但所占比例有較大的區別。如四匹馬中銅占90%,錫占6~9%,鉛占0.7~1%;而車的比例則為銅82%~86%,錫8~13%,鉛0.12~ 3.76%。經鑑定,證明銅車在鑄造時已根據各個部位的不同性能採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在銅錫合金中錫的含量相對增高,熔點就會降低,硬度就增強。而含錫量低,熔點就會升高,鑄器相對變粗,韌性強。銅車的車、車輻需要強度大,因此含錫量在13%以上。車輿上的其他部位既需要一定的強度,又要求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其含錫量一般在10%左右。而韁、轡、、尾束等部位主要由短節組成,要求具有較好的韌性,其含錫量6%左右。銅車撐需要的硬度最大,因此它的含錫量最高,達20%。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人們在金屬配比上的卓越成就。
關於青銅器中金屬元素的含量,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有明確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裡的金即銅,反映出對不同的青銅製品採用不同的銅錫配比。銅車馬的合金比例中錫的含量一般較這種六齊所列舉的合金比例為低,這是固為銅車馬鑄件對韌度的要求較高,有大量的薄壁鑄件,許多部件在鑄好後又需進行加工,要求有較好的塑性,因此含錫量較低。
銅車馬的幾千個零部件是怎樣連線起來的呢?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即不可拆卸冶鑄連線和可拆卸機械連線。不可拆卸連線方法有鑄焊、釺焊等。鑄焊是銅車馬鑄造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其中包括熔化鑄焊法、鑄接法、鑄補法。熔化焊接的典型鑄件是2號車車軾與車廂板的連線,其焊縫長達72厘米。鑄接也是銅車馬中採用較多的裝配法,凡是不能一次完成的複雜鑄件,都需用鑄接法。鑄補是用來修補銅車馬的鑄造缺陷。釺焊使用在銅車馬的兩側窗戶上,小型零部件常常用這種焊接技術。銅車上方壺的銅鏈是用很細的銅絲彎曲組成的雙曲鏈環,非常精美,是用直徑只有0.5~1毫米的環形銅絲對接釺焊成的。焊接點小得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出,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以觀察到。
可拆卸機械連線也是銅車馬連線中大量使用的一種方法。其中有子母扣加銷釘連線、活鉸連線、紐環扣接、亞腰形轉軸連線、錐度配合連線、鉚結、彎釘連線、套接、卡接等。子母扣加銷釘連線是1、2號銅車馬的具上用得最廣泛的連線方法,如、轡、韁、、、脅驅、頸、勒等,都是用一節節銅質或金銀質的構件,採用子母扣加銷釘的連線組成的鏈條。其方法是把小節裝飾件都加工成一端呈凸榫、一端呈凹口的標準形狀,連線時每節的凸榫套入另一節凹口,再貫以銷釘式的活軸使二者連線起來。這樣一節節連繫起來,便成為一條曲展自如的活動鏈索。更使人驚嘆的是,同屬子母扣連線,古代匠師卻能通過改變節的大小、子母扣的形狀,從而改變結節的活動方向,製造出許多滿足特定要求的鏈條。有的鏈條只能上下活動,有的鏈條只能左右活動,而有的鏈條則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活動。
活鉸連線主要用於2號銅車車門的門扉與門框的連線,車後輿前窗的窗板與窗框的連線,銅方壺的蓋與體的連線。活鉸在秦都鹹陽遺址也多有發現,其結構與現代用的活頁基本相同,說明活鉸在秦代的使用已較普遍。
紐環連線是對被連線的兩個構件之間設定環形紐用以套連。如1、2號車左右驂馬頸部繫結的韁索,其最後一段是用79節金銀管,採用金絲製成的紐環相套扣接成鏈條。此外還有銜六個帶刺銅球之間的連線,頸的兩端與軛的雙腳之間的連線等。這種連線方法,結構簡單,製作方便,活動自如。
亞腰形轉軸連線,見於1、2號銅車左右驂馬的靳環。靳環兩股條帶的連線,都是用兩端帶釘帽的亞腰形轉軸連線。連線後的條帶可以作360度轉動,便於環套張大或縮小。
錐度配合連線見於1號車上的銅傘的22根弓與銀質蓋弓帽、2號車蓋36根弓與銀質蓋弓帽的連線。二者配合緊密牢固,出土時基本上原位不動,弓 末和帽的內側均帶有一定的錐度,套在一起。
秦代的青銅冶鑄工藝是對商周青銅鑄造藝術的繼承,但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冶鑄技術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個集大成期。無論在青銅冶鑄技術上,還是在焊接、金屬冷加工和裝配技術上都已達到令人無比驚嘆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也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保護工作
為了確保“秦陵一號銅車馬”安全參展世博會,國家文物局、陝西省委、省政府及陝西省文物局,對“秦陵一號銅車馬”赴上海世博會參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公安部及陝西省有關部門還專門制定了周密細緻切實可行的安全工作方案。
接到世博會邀請並得到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及陝西省文物局批准後,省文物局多次組織館內外相關人員召開協調會,理清工作細節,商討制定方案,力求萬無一失,確保文物安全。經過多次召開協調會,安排相關事宜,制定工作方案,順利完成了“秦陵一號銅車馬”展櫃的拆卸、參展文物的安全移出、保養維護及包裝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