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歷史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了兩輛用青銅製作,以四匹馬拉的戰車,大小為真車馬的二分之一。被編號為1號的戰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四匹馬。二號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這兩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而成,後又經過細部加工的,工藝水平非常之高。銅馬身上纓絡和鏈條用的銅絲直徑僅半個毫米左右,有的則更細。據推測,銅車馬坑當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組成的一部分。
出土細節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7.8米深的地下出土了兩乘大型銅車馬。本圖為二號銅車馬,出土時破碎為1555塊,經修復,完整如初。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相當於真車馬的一半。總重量為1241公斤,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其設計製作也與現代工程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
文物描述
銅車為單轅雙輪車,轅長2.46米,輪徑為0.59米,車輿分前後,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馭手所坐之處。教材圖上可以見到跪坐著的銅御者。銅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充分表現出一個高級奴僕的心理。車室的後面有門,左、右與正前辟有三個窗戶。正前窗板為鏤空的菱形花紋,窗板可以開啟,便於主人與御手互通信息。兩側窗可以前後推拉,窗板亦是鏤空菱形紋,從室內可以觀察到車外的情況,但外面的人難以看清車內。蓬蓋面積達2.3平方米,將御水也罩在下面。蓬用銅骨架、銅條支撐,上覆以絹帛。4匹馬的高度為0.91到0.93米,長度為1.1到.15米。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別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馬神態各異。中間的兩匹馬昂首正視前方,兩側的馬略側視,張大鼻如喘息狀。圖中能見到的,聳立於馬頭之上的物體是車撐,用於支撐車轅,這樣在長途休息時可減輕馬的壓力。銅車馬在製作上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紐環扣、錐度配合、銷釘連線等各種工藝。鑽孔的最小直徑為1毫米,飾件多處用如髮絲的銅絲,窗板的銅片僅厚至0.12棗0.2厘米,車輛頭的內孔滾圓,就象車床加工的一般。銅車馬的許多零件都與現代使用的相似,如車門、前窗用的活動鉸頁,其形狀與今日門窗上使用的活頁非常相似;系馬肚子、馬頸的套環採用了策扣連線,策扣與今日人們用的腰皮帶上的策扣完全相同。
秦陵出土的銅車馬共有兩乘。前乘為護衛武士所居,此圖為後乘。據考證,這僅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屬車,屬於后妃一類人的乘車。史書記載,秦始皇出遊時這樣的車乘有81駕,其盛況觀此銅車馬可想而知,而他本人乘坐的車馬就當更為豪華氣派了。
1980年出土於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銅車馬共兩乘,出土時已碎裂。經考古人員復原,比例為真實車馬的二分之一,均為雙輪、單轅、前駕四馬結構,所不同者為車的造型與功能。
銅車馬一號車,名“立車”,又叫“戎車”、“高車”,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銅車馬二號車是四馬鞍車,呈凸字形,分前、後二室,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前室為御手所居,內跽坐一御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
文物價值
以二號銅車馬為例,車上御官銅人俑作跽坐姿態,兩臂前舉,雙手執轡,每個手指的關節、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俑身略同前傾,雙目注視前方,半抿雙唇,面帶微笑,神態恭謹,一個忠於職守的高級御官形象活脫脫地被塑造出來。銅馬共有四匹,四肢粗大,比例勻稱,膘肥體壯,筋骨強健,中間兩馬舉頸昂首,兩側馬頭微向外轉,靜中寓動,造型風格和秦陵陶馬相似。車馬工藝精湛,如裝飾用的纓絡,用細銅絲絞結而成,頗似麻毛。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錯磨和彩繪相結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作者按馬體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錯磨,再塗彩色,造成真實的皮毛感。細部的真實和鮮明的質感是這乘銅車馬造型藝術的一大成就。車馬通體彩繪,圖案花紋風格樸素明快大方,以白色為基調的彩繪肅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銀構件,更顯得華貴富麗,這套大型的人俑車馬代表了秦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