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譁,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並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當然,對這兩縣的官員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由來
焚香點燭擊鼓鳴鐘,宰牲獻酒,頂禮膜拜這些儀式一般從祭社儀式移植而來的,在這道儀式中在先秦之時已存在的擊鼓,有初為權宜之計而後成定俗的,如點香。點香據傳來的自後秦時佛學大師鳩摩羅什,他曾派弟子往西域求取佛經弟子,懼而不敢去,乃拿龍誕香一支給弟子謂有難時焚燒,自有救助,佛門中焚香由此怡。後由佛門傳到民間,點燭則原於宋以前。古時祭祀多在百姓,為照舊而點燭,後都成不移之規了。儺神出洞
出洞:“噼嚦拍拉碰,小年儺爺要出洞”。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四日(俗稱小年)一早便將大櫃的封條撕去,打開櫃門把所有的神面具都拿出來,放在神案上,供人觀看玩耍。
出行
“咚咚鏘鏘,咚咚鏘鏘,新年初一儺爺出行。”
每年春節第一天,儺爺出行,走遍全村(社)家家都準備香燭鞭炮,三牲酒禮在路旁進行迎送,其儀仗隊很是壯嚴,前有牌匾土號各種彩旗,萬民傘,大鑼大鼓開路,接著是四人抬的大轎(儺王爺轎),抬著所有的神面具,舉著各種神面像,進行遊行,後面還有樂隊吹奏,確實熱鬧非凡。
耍儺神
“正月鬧新春,家家耍儺神,更要有味道,就要耍全道。”
正月初一出行之後,初二日便在各家各戶耍儺神,一般只有歐陽、白馬兩將軍的面具率領四大天將,敲鑼打鼓擱劍弄斧地玩一場,每家只用香燭鞭炮進行迎送,只要一至二天的時間便可耍完全村各戶。隨後便有鄰村(南坑、團豐、大嶺、雙鳳、橫江、上豐、蘆溪)及各企業單位邀請去耍,也有的人家晚上請去耍全套的(具體內容詳後),需費時兩小時左右。
封洞
“男女老少要開工,元宵儺爺要歸洞。”
由於過了十五元宵節,兒童要入學,大人要開工,人們也無閒再耍儺神了,為了避免遺失和損壞,便將所有面具安放在神龕內,貼上封條,謂之封洞,平時練習儺舞不用面具。
種類
1.祀先代帝王
《禮記·曲禮》說:“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 之。”對於“有功烈於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嚳、堯、舜、禹、黃帝、顓頊、契、冥、湯、文王、武王等,都要舉行崇祀。後來,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數越來越多。
秦始皇在巡遊天下、經過名山大川時,曾經祭祀先代帝王。他到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因為相傳虞舜死後葬於九嶷。他到會稽,會稽有大禹陵墓,於是祭祀大禹。後來歷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漢代起,開始為先代帝王維修或建設陵園,分別立祠祭祀。光武帝時,皇宮中有古代聖賢帝、後畫像,不過那大概還不是用於祭奠行禮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廟,另立廟祭祀三皇以前諸帝,並且在先代帝王始創基業的肇跡之地分別建置廟宇,以時祭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擇歷朝名臣能始終保守節義者從祀。清代沿用此廟,初祀三皇、五帝等。後又改變原則,“凡為天下主,除亡國暨無道被弒,悉當廟祀”。(3)對於先代帝王的陵寢,清代祀典規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數十處,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寢築壇而祭,或在當地享殿行禮。凡皇帝巡遊,途經先代帝王陵廟,皆有祭享之禮。清統治者特別對明代諸帝陵墓,更是優禮有加。這顯然是出於緩和滿漢民族矛盾、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2.祀先聖先師
祭祀先聖先師是立學之禮,禮經並未實舉其人。漢魏以後,逐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或者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代確定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從此以後不再變更。對於孔、顏,歷代帝王益封爵,贈諡號,直至用天子之禮樂優加尊崇,祭祀典禮極為隆重。
《禮記》所載立學祀典,不過“釋奠”、“釋幣”、“釋菜”三項。“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帛)奠享,這不是常行之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禮儀。唐、宋以後一般只用“釋奠”禮,既作為學禮,也是祭孔禮,儀式則日趨繁瑣。
祭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當時孔子的地位並不高;漢平帝才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學校祀先聖先師周公、孔子,始於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時,太學內已立有宣尼廟,祭祀時設軒懸之樂,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釋奠之禮;每月初一,國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學生拜孔揖顏。各地郡學也都立有孔、顏之廟。唐宋以後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聖文宣王”,從祀弟子、賢人封為公、侯。元代世祖時雖有一時貶黜孔子及儒家的舉動,但成宗即位後立刻恢復尊孔。直到明朝嘉靖時,世宗才廢除所封孔子王號,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禮的祀典規格,稱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升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禮。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辰,全體官民軍士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闕里),春、秋祭祀與太學相同,其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也都以北京太學為準式。
祭孔禮儀在文廟舉行。唐玄宗又為姜太公師尚父立武廟,肅宗又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其祭祀禮儀與祭孔類似。至明初,由於明太祖的反對,武成廟才被廢止。
宋代又有算學先師之祭。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立黃帝為算學先師,但典儀規格較低。
3.藉田與享祀先農之禮
《禮記》有“天子為籍千畝”,“天子親耕於南郊,以供齋盛”的記載。(4)藉或作“籍”、“藉”。藉禮,就是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禮儀。農神,也稱“田祖”,又稱為“先嗇”,漢以後通稱“先農”,認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農氏。藉田在春天舉行。
藉田禮為歷代帝王所遵循,而且儀式日趨繁複。南北朝時,在先農壇北建御耕壇,圍以青幕,供皇帝觀看農夫耕種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後就直稱“觀耕台”。
明、清時的先農壇都在正陽門外,為一成方壇,東南方有觀耕台,藉田時才加以陳設,附近又有神倉等建築。今仍有若干古建築保存。
藉田、祀先農是古禮之孑遺,本有重農、勸耕的良好意願,但歷代帝王的親耕藉田,表現與宣傳個人的意味太重,難怪就連有的皇帝自己也說,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無供祀訓農之實,而有百官車徒之費”。(《晉書·禮志》)
4.親桑與享祀先蠶之禮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採桑養蠶。禮經有仲春“後率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的記載,親桑、享先蠶之禮就是據這項活動而制定的。
史書記載,漢代已有此禮儀,皇后率領公、卿、列侯夫人到東郊苑中採桑,並以中牢羊、豕祭祀蠶神——苑窊(wā)婦人和寓氏公主。當時,宮中蠶室養蠶在千薄以上(薄是養蠶的竹簾),蠶絲由織室紡織,用作祭服。魏晉以後,親桑禮與藉田親耕禮比附,遂相應地建造了先蠶壇,又有皇后“採桑壇”。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園)新建先蠶壇,廢去北郊安定門外的舊壇。實際上,當時親蠶禮只舉行過幾次,嘉靖十六年起乾脆明令作罷。清代的先蠶壇在西苑東北角(今北海公園後門一帶),並有觀桑台、親蠶殿、先蠶神殿等建築,但皇后很少親自蒞臨,常派嬪妃或官員代祀。
歷代所祀蠶神各有不同。後齊曾祀黃帝軒轅氏為先蠶,後周又以黃帝之妃西陵氏為先蠶。西陵氏名嫘祖,後代民間養蠶,多祭嫘祖為蠶神。另有一說,房星天駟為先蠶。因此,祀先蠶也有祭天駟星的。
5.享先醫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將三皇定為先醫,令天下郡縣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宮內太醫院設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醫院正官主祭,全體醫官陪祀。
6.五祀
五祀指祭祀門、戶、井、灶、中溜,也有作戶、灶、中溜、門、行的。五祀與五行、四季、五臟等搭配,春祀戶;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門;祭井也在冬季。漢魏時,都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之月“臘五祀”,總祭一次。
唐、宋、元時又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中溜、國門、國行、泰厲、戶、灶。這裡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宮中小神,相傳主督察人的年壽、行為、善惡。泰厲是無人祭奠的野鬼,主殺害。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歲終在太廟西廡下合祭。清康熙以後,罷去門、戶、中溜、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這就同民間長期流傳的灶王爺(灶神)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的習俗。
7.高禖(méi)
高禖是乞子之祀。《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禖,天子親往。”玄鳥就是燕子。《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古代相傳,簡狄吞鳥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鳥由南方北歸之日舉行,可能與此故事有關。一說高禖之神是女媧。清代學者王引之認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於郊外。看來,高禖是遠古婦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續和發展。
高禖之祭,設壇於南郊,后妃率九嬪等參加。
高禖之祭始見於《漢書·武五子傳》。漢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為立禖”。魏晉南北朝,各國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時才依照禮經制定了禮儀。宋代高禖壇,以青帝為高禖,於春分之日行禮。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設高禖神位。
清代無“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之祭,又稱“換索”,據說主要目的是保嬰。司祝歌禱辭云:“聚九家之彩線,樹柳枝以牽繩,舉揚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誠。某年生小子,綏以多福……。”(《清史稿·禮四》)這是滿族的傳統習俗。
8.儺
儺(nuó)是驅除疾疫之禮,《周禮·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黃金為四目,著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於季春、仲秋、季冬三時為儺禮,索室驅疫。東漢時,儺禮在臘日前一天舉行,也稱為逐疫。
9.蠟臘
蠟(Zhà)、臘本是兩種祭祀,蜡祭百神,為報答一年來恩佑之功;臘,原寫作“臘”,祭先祖、五祀。有人認為這是同日異祭(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有人則認為是同祭異名(漢蔡邕《獨斷》)。按《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與稼穡年成有關的神。臘祭則是用狩獵獲取的禽獸祭享祖先。雖然兩種祭祀起初並非一事,大概因為它們都是歲末的合祭,後來便混為一談了。
史書記臘祭,始見於《左傳》。虞君不聽宮之奇勸諫,假道晉軍伐虢,宮之奇嘆曰:“虞不臘矣!”時在魯僖公五年(前655年)。《史記》記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26年)初行臘祭。秦始皇信從歌謠之言,臘祭更名為“嘉平”。漢代仍改為臘,祭祀宗廟、五祀、百神,慰勞農夫,大饗燕飲。後蔡邕又有“五帝,臘祖之別名”的說法,因而各朝都依五行相代理論選擇臘祭之日。
北周時,臘祭又稱蜡祭,於十一月祭神農氏、伊耆氏等。
隋初沿用周制,定孟冬下亥日蠟百神,臘宗廟,祭社稷。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詔,停止原行蜡祭,改為十二月舉行臘祭。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定蠟臘之禮,於季冬寅日蜡祭百神於南郊;卯日祭社稷於社宮,辰日臘享於太廟。祭禮同圜丘祭祀。
宋代以十二月戌日為臘日,建蠟百神壇,同日祭社稷,享宗廟。神宗元豐時又改為臘祭前一天蜡祭百神,四郊建四壇,各祭其方之神。南宋紹興時定蠟東方、西方為大祀,蠟南方、北方為中禮。元、明後,國家祀典已無蠟臘之祭,但地方州府或有“八蜡廟”,蠟臘之祭仍在民間舉行。
歷代禮書“吉禮”事項最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周密而龐大的神鬼體系,幾乎可以說無處不有神鬼,無物不有神鬼,這裡所介紹的,僅是納入國家祀典的、比較重要的神鬼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