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混沌(Chaos) 是在決定性動力學系統中出現的一種貌似隨機的運動。在某些非線性系統中,會因初始值極微小的擾動引起運動過程產生很大的變化,由於這種初值敏感性,從物理上看,過程好像是隨機的。這種“假隨機性”是決定性系統內部所固有的,可稱之為內稟隨機性。混沌描述了一種複雜的、不可預測的和無序的狀態。傳說混沌是緣故神之一,也有傳說混沌是一種動物——中國神話傳說的四凶獸之一。引證解釋
1.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漢班固《白虎通·天地》:“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文選·班昭<東征賦>》“諒不登樔而椓蠡兮”李善注引三國魏曹植《遷都賦》:“覽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紛混沌而未分,與禽獸乎無別。”唐儲光羲《仲夏入園中東陂》詩:“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虛。”《雲笈七籤》卷二:“《太始經》云:‘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西遊記》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郭沫若《七里山渠》詩:“相傳在昔有盤古,劈開混沌造區宇。”2.渾然一體,不可分剖貌。唐孫思邈《四言詩》:“一體混沌,兩精感激。”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又有以兩雞子令占者,簡曰:‘此物不難知,一雄兼一雌,請將打破看,方明混沌時。’”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季子《革命其可免乎》:“彼俄滿之交也,呼吸一氣,混沌無間,蓋決然矣。”孫景瑞《紅旗插上大門島》第十章:“天並沒有放晴的跡象,仍然細雨蒙松,雲霧縈繞,海和天混沌一氣。”3.模糊;不分明。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一二六》:“但我也不來做教員,也不想說明別的原因之所在。於是就在混沌中完結了。”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睜開眼睛呻吟一下,腦子裡朦朧地、混沌地浮現出各種夢幻似的景象。”艾青《獻給鄉村的詩》:“他們的背被過重的挑擔壓成弓形,他們的眼睛被失望與怨憤磨成混沌。”
4.糊塗。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這個養爺老的混沌了,我是劉季真的兒。”《水滸傳》第二四回:“混沌濁物,我倒不曾見日頭出半天裡,便把著喪門關了。”清李漁《蜃中樓·婚諾》:“誰想生下個兒子,愈加混沌,喫飯不知餓飽,睡夢不知顛倒。”洪深《現代戲劇論》六:“拿見形式不見內容的浮薄眼光和‘知二五不知一十’的混沌頭腦去觀察社會,固然覺得各種職業界很有高下的區別。”
5.古代傳說中央之帝混沌,又稱渾沌,生無七竅,日鑿一竅,七日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唐劉知幾《史通·言語》:“用使周秦言辭見於魏晉之代,楚漢應對,行乎宋齊之日,而偽修混沌,失彼天然。”《南史·齊江王鋒傳》:“鋒聞嘆曰:‘江祏遂復為混沌畫眉,欲益反弊耳。’”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為上,破碎雕鎪為下。如楊大年西崑體,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謂七日而混沌死也。”
6.獸名。
形成狀態
混沌一詞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中國及古希臘哲學家對於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論,主張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漸形成現今有條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學家經過長期的探討,逐一發現眾多自然界中的規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地心引力、槓桿原理、相對論等。這些自然規律都能用單一的數學公式加以描述,並可以依據此公式準確預測物體的行徑。
近半世紀以來,科學家發現許多自然現象即使可化為單純的數學公式,但是其行徑卻無法加以預測。如 20世紀60年代,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在他的天氣模型中,簡單的熱對流現象居然能引起令人無法想像的氣象變化,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亦即某地下大雪,經追根究底卻發現是受到幾個月前遠在異地的蝴蝶拍打翅膀產生氣流所造成的。一九六零年代,美國數學家Stephen Smale 發現,某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的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尋,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之後,混沌理論研究在各個領域中興起,不斷地融入其他學科之中,既促進自身的擴展,也拓寬了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特徵
混沌研究是複雜性科學研究的組成部分,所以複雜性科學所具有的非線性、非均衡等特徵,在混沌中也必然存在。所以這裡的關於混沌的特徵,是混沌研究區別於其他複雜性研究之所在,是混沌研究的特色。混沌的特徵主要有:(1)混沌的運動限於有限區域且軌道永不重複。混沌理論揭示了有序與無序的統一,確定性與隨機性的統一。從混沌的這個特徵可以看出,混沌的運動在有序和無序之間進行,而這兩者之間就是混沌的邊界。
(2)敏感依賴於初始條件。經典牛頓學說表明,只要初始條件給定,系統中的要素也就確定了,於是人們就可以確定系統的發展。而混沌現象的出現告訴人們,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也就是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別,將導致結果的截然不同。從這一特徵可以看出,由於初始條件的敏感性,系統從長期來看,其行為很難預測。
(3)具有豐富的層次和自相似性的結構。錢學森認為,一個層次的非決定性,可能存在著高一層次或深一層次的確定性。用這句話來理解混沌現象,特別是關於混沌有序與無序的統一,確定性與隨機性統一,一目了然。因為混沌現象中隱藏著有序,不能僅從事物的某一個層次看事物,而是從無序中找出某種事物發展的規律。
(4)奇怪吸引子。吸引子是系統被吸引並最終固定於某一狀態的性態。通常的吸引子都有負的(且無正)Lyapunov指數,唯獨混沌吸引子具有正的Lyapunov指數。這是混沌的—個顯著特徵。目前有學者把混沌與奇怪吸引子等同,沒有把混沌吸引子從奇怪吸引子中區分開來,是片面的。
產生原因
導致系統走向混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倍周期分叉途徑。所謂的倍周期分叉是指一個映射的穩定周期隨著參數增大而加倍的分叉現象。經過倍周期分叉就能進入混沌。
(2)陣發性途徑。所謂的陣發性途徑也就是在時間域中系統不規則行為和規則行為的隨機交替現象。隨著隨機運動的次數增加,進入完全的混沌狀態。
(3)準周期運動分叉途徑。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可微的頻率成分的“準周期”運動,直接失穩成為奇怪吸引子而出現混沌。
理論套用
混沌現象起因於物體不斷以某種規則複製前一階段的運動狀態,而產生無法預測的隨機效果。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現象的最佳批註。具體而言,混沌現象發生於易變動的物體或系統,該物體在行動之初極為單純,但經過一定規則的連續變動之後,卻產生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也就是混沌狀態。但是此種混沌狀態不同於一般雜亂無章的的混亂狀況,此一混沌現象經過長期及完整分析之後,可以從中理出某種規則出來。混沌現象雖然最先用於解釋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會領域中因為事物之間相互牽引,混沌現象尤為多見。如股票市場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複雜過程。探求混沌
混沌一詞在英文、法文、德文中都寫作chaos,在俄文中寫作xaoc, 均源自希臘文ΧΑΟ∑。查辭典和百科全書會發現在西文里關於混沌的釋義一般可追溯到農民詩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譜》(Theogony)。赫西俄德對卡俄斯(即渾沌)的描述影響深遠。亞里士多德曾以十分簡潔的口吻肯定了《神譜》的看法:“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渾沌’時所說的話看來是對的。他說:‘萬物之先有渾沌,然後才產生了寬胸的大地’。” 可以肯定的是,諸神中卡俄斯(渾沌)資格最老,該亞、塔爾塔洛斯和厄羅斯三位次之。但這兩級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詩人赫西俄德好象故意保持沉默,他只說了兩者的先後,確實未言及由混沌生出那三個神。
起初天與地怎樣從混沌中出現,其細節恐怕不是一般的神話所能描述的,實際上迄今這仍是一個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或極富吸引力的哲學問題。或者問題本身就提錯了。赫西俄德雖沒說混沌產生了大地、地獄和愛情,但從上下文可以邏輯地推出他是這樣認為的。歷史上多數人也正是這樣理解的。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 前43-約後17)所著描寫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代表作《變形記》(Metamorphosis),發揮了赫西俄德對混沌的描寫。“天地未形,籠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實為一相,今名之曰混沌。其象未化,無形聚集;為自然之種,雜沓不諧,然燥居於一所。” 在這裡混沌被描寫成天地未開闢時橫貫宇宙的東西,類似於《神譜》,但比其具體得多。 黑格爾看樣子不大讚成古希臘的渾沌觀念。他在《小邏輯·本質論》第128小節中專門分析了古希臘的渾沌神話。
混沌(渾沌)一詞在中國文化中的用法並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樣常常只有貶義。相反,中國人常把混沌作褒義詞使用,用以表達某種令人神往的美學境界或體道致知的精神狀態。這與歷史上的中國神話、中國哲學有很大關係,最終與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與神話
《山海經》中的混沌神帝江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渾敦”指太陽。那么渾沌怎么又與帝江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繫在一起,決非偶然。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具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朴;……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繫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西次三經》中混沌神帝江
《西次三經》: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郭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帝江即為渾沌神。胡文煥圖說云:“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郭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的,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一口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則古老的寓言必有古老的神話為依據。《西次三經》的帝江便是古老渾沌神的原始。渾沌神帝江沒頭沒臉,樣子像個黃袋子,顏色像丹火一樣的紅,張有六條退,四隻翅膀。 郝懿行按:“《史記爭議》引《神異經》云:崑崙西有獸焉,有目而不見,有兩耳面不聞,有腹無五臟,有腸直短食徑過,名渾沌。”此混沌與無面目之帝江又略有小異。郝懿行又說:“夫行無全者,則神自然靈;照精無見者,則閽與理會。其帝江之謂乎,莊生所云中央之帝混沌,為儵忽所鑿七竅而死者,蓋假此以寓言也。”傳說帝江還精通歌舞,當是原始先民的歌舞之神。
《莊子》認知的混沌
《莊子•應帝王》中的“混沌”影響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頁上引過一句;《湍鑒》 (TurbulentMirror)一書在前言中整段引過(用的是華生(Burton Watson)的英譯文)。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道家思想明顯有懷念上古社會的傾向,覺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這不一定是中國文化獨具的性質,奧維德也鼓吹過上古“黃金時代”。不過,中國文化的“戀古情結”實在太嚴重。儒家上溯到等級森嚴的西周封建制就滿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卻要回溯到平等的、無知無識的原始集產社會——混沌社會。
盤古與混沌
關於盤古和混沌的關係,這方面觀點林立,眾說紛紜。在民間,開天闢地之說,婦孺皆知,常與“盤古”相聯繫。《子不語》中將混沌、開闢、盤古聯繫在一起,並出現多處。
如:1《天殼》:“渾天之說:天地如雞卵,卵中之黃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黃白既分,是開闢也。”
2《奉行初次盤古成案》:“文木知王神靈,跪拜求歸。王顧謂侍臣曰:‘取第一次盤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駭,叩頭曰:‘盤古皇帝有幾個乎?'王曰:‘天地無始無終,有十二萬年,便有一盤古。今來朝天者,已有盤古萬萬餘人,我安能記明數目?但元會運世之說,已被宋朝人邵堯夫說破,可惜歷來開闢,總奉行第一次開闢之成案,尚無人說破。故風吹汝來,亦要說破此故,以曉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謂。” 3《盤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將混沌時人也。”
4)《賈士芳》:“或雲賈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嘗烹茶招賈觀之,指曰:‘初烹時,茶葉亂浮,清濁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頃,水在上,葉在下,便是開闢象矣。十二萬年,不過如此一霎耳。’”
雖然如此,但“盤古”字樣,卻不見於先秦典籍。在一些學者看來,“盤古”的發音,似乎有些特別,中國有無系統的創世神話,也值得懷疑。魯迅認為,中國的天地開闢之說,已構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也有的學者說得比較肯定,譚達先認為可以肯定中國漢代以前一定創作流傳過優美的天地開闢神話。許多專家共同注意到的一個情況是,盤古可能與“燭龍”有關,燭龍的形象也類似“渾敦”和“黃帝”。
四凶獸之一混沌
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蕪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鏇,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也作“混沌”,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話生物,根據左傳記載,四凶分別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頭羊身並且腋下長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窮奇”以及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的“檮杌”。
與西方文化
1.希臘神話中的混沌
在西文里關於渾沌的釋義一般可追溯到農民詩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譜》(Theogony)。赫西俄德對卡俄斯(即混沌)的描述影響深遠。亞里士多德曾以十分簡潔的口吻肯定了《神譜》的看法:“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混沌’時所說的話看來是對的。他說:‘萬物之先有渾沌,然後才產生了寬胸的大地’。”
起初天與地怎樣從渾沌中出現,其細節恐怕不是一般的神話所能描述的,實際上迄今這仍是一個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或極富吸引力的哲學問題。或者問題本身就提錯了。赫西俄德雖沒說混沌產生了大地、地獄和愛情,但從上下文可以邏輯地推出他是這樣認為的。歷史上多數人也正是這樣理解的。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OvidiusNaso,前43-約後17)所著描寫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代表作《變形記》(Metamorphosis),發揮了赫西俄德對混沌的描寫。“天地未形,籠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實為一相,今名之曰渾沌。其象未化,無形聚集;為自然之種,雜沓不諧,然燥居於一所。”在這裡混沌被描寫成天地未開闢時橫貫宇宙的東西,類似於《神譜》,但比其具體得多。黑格爾看樣子不大讚成古希臘的渾沌觀念。他在《小邏輯•本質論》第128小節中專門分析了古希臘的渾沌神話。其實,希臘神話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按照荷馬的意見;渾沌是洪水和深深的黑暗。Oceanus(淡水)和Tethy(鹹水)是諸神之父。因為Chaos、Oceanus、Erebus、Tartarus這些名字密切相關,可以互換。每一個似乎都是原始“渾沌妖魔”(chaos-demon)的一種名字。在通常的說法中,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用有水汽的泥土創造了男人,之後神創造了第一個女人潘多拉(Pandora),她給人間帶來了邪惡。羅馬人接受了希臘的神話,這可從奧維德的《變形記》看出,他受斯多葛思想的影響,講述過渾沌分成了四種元素:以太、空氣、泥土和水,由這四種元素形成了天空、陸地、海洋和萬物。
2.《聖經》中的混沌
希伯來民族的悠久文化,通過《聖經》及相關的宗教影響了整個近、現代西方社會的法律、政治和科學觀念。認真考察《聖經》對混沌的看法,對於研究當今基礎科學領域興起混沌熱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混沌的自然哲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聖經》對混沌的描述最主要出現在《創世紀》中,後面的《約伯記》、《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及《聖經•新約》中的《約翰一書》對渾沌的諸多討論都與此相關。
在《舊約》中混沌寫作tohu(英文意思是confusion,vain),常與bohu(英文意思是void)連用,寫作tohuwabohu,希臘文寫作χαοσ,英文譯本有多種譯法,通常譯作chaos。《聖經》作者試圖以一種體系化的神學宇宙論闡明世界的發生過程,這個過程是,在非終極的意義上,上帝與原始混沌共同存在,然後在某一時刻,上帝決意創造我們當今的世界,於是上帝從混亂(disorder)中帶來秩序(order)。不管原始“混沌”是否為上帝所造,"秩序”肯定為上帝所造,造物主常常也就是“秩序”的化身。“造物主的聖旨宣告之前,渾沌物質的精確狀態到底怎樣,不可能說清楚。但是,不久後上帝之靈掠過水麵,一個美麗、有秩序的世界立即湧現出來。” 既然秩序是上帝後天創造的,它就具有某種脆弱性,有序化的宇宙時時刻刻面臨重返創世以前混沌狀態的危險。一旦人違“約”,對抗上帝的旨意,恐怖就將降臨。
《聖經•舊約》創世故事關於“混沌”的描寫至少表達了三個涵義:(1)諸天(the heavens)與大地(the earth)是對立的,雖然按照聖經的說法它們都是上帝創造的。諸天是神與天使的居所;大地則是犯有原罪的子民的住處,也是破壞上帝與人所立之“約”的種種罪惡的發祥地。(2)渾沌是“無形”、“空虛”、“無秩序”,與“有形”、“充實”、“秩序”相反。《聖經》英譯文常寫作“without any order"(無任何秩序)、“a place of disorder"(無序之所)、“the state of formless,of utter disorder and confusion”(無形、極端無序和混亂的狀態)、“the condition of emptiness,unreality,and desolation”(空虛、無實在性、荒蕪的境況)、“a meaningless existence"(無意義的存在);(3)渾沌是早期曾經存在過的一種實在,或許永久存在下去,但它與上帝高尚的旨意不吻合。
《創世紀》並沒有明確說渾沌是上帝創造的,按照邏輯推理,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上帝是在某種“原初基礎”之上開始創世工程的,原初基礎是未分化的混合物,即混沌;另一種是,當初只有精神性的上帝之靈,物質性的天與地皆為後來神的偶然創造或必然創造。可以看出,創世說包含著許多矛盾,一方面上帝創造世界是使它有秩序,把人安排在顯赫的地位上,讓其生養眾多,代上帝管理地上的萬物,一切均按造上帝的規劃向前發展;另一方面上帝容忍了反對面的存在,人犯有原罪,謀殺親生弟兄,褻瀆耶和華神,崇拜偶象等等。或許他特意創造了對立面,以使世界之運行豐富多彩,也可能是上帝威力不夠,不足以消滅他所憎惡的無序、混沌和罪惡。但上帝是全能的,這種可能雖從道理上說是極有可能的,但從宗教的角度看卻是不能容許的。
3.埃及神話中的混沌
在埃及,創世神話有若干種,不論在哪一種體系里,世界都起源於水。據日城文獻,從洪水中湧現出一個山丘,山上坐著Atum,也說此山丘就是Atum,他從中創造了空氣(女性)和水氣(男性),他們又創造了大地(男性)和天空(女性)。起初天、地連在一起,直至陽光將他們分開。
4.斯堪的那維亞中的混沌
在斯堪的那維亞創世神話中,當初只有吉南蓋蓋普(Ginnungagap)(裂著大口的虛空,混沌),後來耶米爾(Ymir,原始的男人)和奧杜姆拉(Audhumla)出現於Muspellsheim之熱和Niflheim之冷之間。耶米爾與奧杜姆拉化育出Buri,即Odin的祖父,在其兄弟Vili和Ve的合謀下,Odin殺死了耶米爾,用耶米爾的軀體創造出大地、海洋和天空。眾神用Muspellsheim的餘燼和火花創造了天體,並使其各就各位。英文詞“beginning"從詞源學上看,與古英語“onginnan"及古斯勘的那維亞語“gina"有關,並且兩者都與宇宙起源說的“Ginnungagap"神話意象有顯見的聯繫。《聖經》第一句是否與此北歐神話有關,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