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夏、商、西周,境內為羌戎所居。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部分地域為月氏族所居。後匈奴族南下 ,月氏族西遷,部分地域為匈奴所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蒙恬將數十萬眾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市境黃河以東入秦版圖。
西漢元鼎三年,置安定郡。設祖厲、鶉陰二縣隸安定郡。是為境內建縣之始。祖歷縣故址在靖遠縣城西紅咀村,鶉陰縣故址在平川區旱坪川西。元鼎六年,景泰縣境內置媼圍縣,隸武威郡,故址即景泰縣蘆陽鎮東5華里吊溝故城。
新莽時期,改祖厲縣為鄉禮縣。
東西漢廢除鄉禮縣,仍稱祖厲縣。鶉陰、祖厲、媼圍三縣均隸武威郡。
三國時,市境屬魏之武威郡。
魏晉之際,鮮卑族一支乞伏氏自牽屯、苑川遷居麥田。
晉鹹和四年,後趙石勒滅前趙,盡有關中隴右之地,置隴東郡。祖厲縣南遷,隸隴東郡。
晉太元元年,前秦滅前涼,於鶉陰縣地置平涼郡,是為境內置郡之始。
鮮卑乞伏司繁自麥田遷於度堅。晉義熙五年,西秦乞伏乾歸復徙都度堅山,即秦王位。其時,景泰縣境隸西秦秦興郡。平涼郡先後為後秦、南涼、大夏據有。
宋元嘉五年,北魏強大,於安定執夏主赫連昌,赫連定收集大夏餘部奔還平涼,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勝光。元嘉七年,北魏攻破夏平涼郡,仍置平涼郡,設鶉陰、陰密二縣隸之,郡治鶉陰。仍置隴東郡,祖厲縣隸之。西魏大統十三年,宇文泰為西魏相西巡,於鶉陰縣地置會州。是為境內有州建置之始。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移會州州治於鳴沙,改會州為會寧防。次年,周武帝西巡,於祖厲縣故地置烏蘭縣並設烏蘭關。隋開皇元年,改會寧防為會寧鎮。十六年,會寧鎮改置會寧縣。大業二年,改會寧縣為涼川縣,並置會寧郡,郡治涼川,轄涼川、烏蘭二縣。
唐武德二年,改會寧郡為西會州。改涼川縣為會寧縣。貞觀六年,廢鳴沙之會州,改西會州為會州。八年,以會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同年復稱會州,屬關內道,仍轄會寧、烏蘭二縣。
唐開元四年,於祖厲縣故地別置涼川縣,遷會州州治於此。九年以黃河洪水威脅州城廢除。
唐天寶元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乾元元年,改會寧郡為會州。廣德元年會州陷於吐蕃。
北宋初年,市境仍為吐蕃所據。雍熙二年,党項族李繼遷破會州,焚毀城郭。明道元年,西夏兵南下,吐蕃敗走,市境悉為西夏屬地。元豐四年,宋五路大軍攻夏,境內為宋、西夏爭戰的前沿陣地。
元符二年,宋苗履進築會州城,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隸會州。並於西南百里築會州新寨名會川城。
崇寧三年,於會州州治置敷文縣,隸涇原路。
南宋建炎四年,會州為金據有。市境黃河以東屬金,黃河以西隸西夏。
金大定十二年,改會州州治敷川縣為保川縣。二十二年於西寧城置西寧縣,貞佑四年,升西寧縣為西寧州。興定四年西夏等閒占領會州。元光二年,金將郭蝦蟆攻取會州。正大四年蒙古軍南下滅西夏,破西寧州。蒙古窩闊台汗八年蒙古軍破會州城。市境悉為蒙古汗國屬地。
元初,棄新會州,遷州治於西寧縣。至元七年並西寧縣入會州,轄市境黃河以東地。河西景泰縣地屬寧夏府路之應理州,後改隸甘肅行省永昌路。至正十二年三月,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設迭烈遜巡檢司,歸固原州管轄。洪武十年,降會寧州為會寧縣,縣治遷於今址,隸鞏昌府。正統二年,以故會州地置靖虜衛,隸陝西都司。改迭烈遜巡檢司隸靖虜衛。明中葉百餘年,市境黃河以西為蒙古韃靼部所居。萬曆二十六年,撫臣田樂用兵河西,韃靼各部遠徙。景泰縣境之大、小蘆塘,五佛寺,一條山鎖罕堡等地隸靖虜衛。紅水、永泰、寬溝、鎮虜等地屬臨洮府。
清順治元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會寧縣、靖遠衛隸鞏昌府。景泰縣境之大蘆塘等地仍隸靖遠衛,紅水等地改隸蘭州府皋蘭縣。雍正八年,靖遠衛改稱靖遠縣。乾隆三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乾隆四年,皋蘭縣於寬溝設縣丞一員,領寬溝、永泰、紅水、正路四堡。乾隆二十二年,寬溝縣丞移駐紅水,稱紅水分縣。道光後復駐寬溝。同治十三年,左宗棠秦設海城分縣於打拉池。
民國元年,裁撤海城分縣,劃打拉池仍隸靖遠。民國2年,紅水分縣升為紅水縣,與靖遠、會寧縣並隸蘭山道。民國16年,三縣直隸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民國22年,將靖遠縣北區大、小蘆塘及五佛寺、一條山、鎖罕堡、老龍灣等地劃歸紅水縣,成立景泰縣。
1949年8月、9月,會寧、靖遠、景泰三縣相繼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會寧、靖遠隸定西專員公署,景泰縣隸武威專員公署。
1956年1月,景泰縣劃歸定西專員公署。1956年6月,成立白銀市。
1958年4月,國務院批准白銀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撤銷景泰縣併入皋蘭縣。1958年11月,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委託定西專員公署代管白銀市。1958年12月,撤銷皋蘭縣,石洞寺以北地區歸白銀市。
1960年11月,靖遠縣劃歸白銀市。1961年12月,恢復皋蘭縣、景泰縣建制,均隸屬於白銀市。
1962年11月,設立白銀市郊區。至此,白銀市共轄三縣一區。
1963年10月23日,撤銷白銀市,靖遠縣劃歸原定西地區,景泰縣仍隸武威地區,白銀區、皋蘭縣隸屬蘭州市。
1985年8月,恢復白銀市建制。由靖遠縣析置平川區。白銀市轄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及白銀、平川兩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白銀市轄白銀、平川兩區和靖遠、景泰、會寧三縣,共有64個鄉17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79個居民委員會和816個村民委員會。白銀市面積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08751人。
甘肅省白銀市行政區劃 | |||||
區/縣 | 面積/k㎡ | 人口/人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市轄區 | 白銀區 | 1372 | 294400 | 730900 | 天津路 |
平川區 | 2106 | 192398 | 730913 | 興平路街道 | |
轄縣 | 靖遠縣 | 5809 | 454925 | 730600 | 烏蘭鎮 |
會寧縣 | 6439 | 541273 | 730700 | 會師鎮 | |
景泰縣 | 5483 | 225755 | 730400 | 一條山鎮 | |
註:本表來源於白銀市人民政府網站。 |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白銀市地處東經103'—105',北緯35'—37',位於黃河
上游甘肅省中部地帶。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西吉縣接壤,東南與平涼地區靜寧縣相連,南部及西南部與定西地區通渭縣、定西縣為界,西與蘭州市榆中、皋蘭、永登縣毗鄰,西北與武威地區天祝、古浪縣接壤,北面及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連線。白銀東西寬174.75公里,南北長249.25公里。總面積2.1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總面積的4.4%。
地形地貌
白銀市屬騰格里沙漠和祁連山余脈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全境呈桃葉形狹長狀,黃河呈“S”形在腰中貫穿全境,將增內地形分為西北與東南兩部分。自西北向東南,景泰、靖遠、會寧三縣城呈一字形構成桃葉主莖;自西向東,白銀區、靖遠、平川區呈一字形橫列桃葉中心。海撥在1275—3321米之間。
氣候特徵
白銀市氣候在中國氣候區劃上為中溫帶半乾旱區向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屬東南季風氣候西北部邊緣區,年蒸發量達1500—1600毫米,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北部景泰縣年蒸發量最高達3390毫米。白銀市由南向北分三個氣候區,乾燥度華家嶺至會寧縣城間在1.0—1.5之間,屬半乾旱區。靖遠縣城向北至白銀、景泰間,乾燥度由2.0逐漸增大為4.0,屬乾旱區。白銀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有色金屬礦種有銅、鉛、鋅、鈷、金、銀等,另外還有煤炭、石膏、石灰石、沸石、重晶石等。且礦石質量好,共生豐富的稀有貴金屬30多種。煤炭儲量15億噸,石膏儲量2億噸,石灰石儲量10億多噸。
水資源
黃河流經白銀市258公里占黃河甘肅段的58%,流域面積14710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387.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386.19億立方米,主要由黃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厲河水系構成;地下水0.97億立方米。可利用總水量為329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全市年末常住總人口171.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2.23萬人,鄉村人口89.41萬人。分別占常住人口的47.91%和52.0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7‰。
民族
白銀市是一個多民族的散雜居地區。有回、滿、藏等31個少數民族,人口31017人,占白銀市總人數的1.8%。其中穆斯林人口27940人,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保全等6個少數民族成分,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0%,全市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6個街道居委會、22個鄉鎮、63個村、215個社。
政治
中共白銀市委 | |
市委書記 | 蘇君 |
市委副書記 | 汪海洲、宋奮吉 |
市委常委 | 李沛興、梁蓉蘭、齊永剛、賈承世、高鷹、張建平、呂林邦、李永春、李海默 |
市委秘書長 | 呂林邦 |
白銀市人大常委會 | |
主任 | 寧金輝 |
副主任 | 劉金保、張智俊、薛香玲、康星剛 |
秘書長 | 李仲孝 |
白銀市人民政府 | |
市長 | 汪海洲 |
副市長 | 齊永剛、卜發生、張晶、陳其銀、吳震、陳忠衛、潘春生 |
市長助理 | 李嘉岩、李明、范惠珠 |
秘書長 | 宿俊乾 |
政協白銀市委員會 | |
主席 | 袁崇俊 |
副主席 | 白文科、劉秀、李策一、李得穠、張得珍、薛秋詩 |
秘書長 | 陳金髮 |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2.21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9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78.11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202.12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13.59:44.73:41.68調整為14.01:40.28:45.71。其中:第一產業提高0.4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4.4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4.0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5813元,增長7.14%。
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6.29億元,同比增長10.4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8.72億元,增長12.66%。其中:市級收入10.51億元,增長20.66%;縣區收入18.21億元,增長8.5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1.04億元,增長23.07%。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27.91億元,增長18.27%;農林水事務支出29.44億元,增長27.18%;教育支出29.1億元,增長11.92%;公共安全支出6.08億元,增長14.4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1.7%。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4%,消費品價格上漲1.3%。構成居民消費品價格的八大類中,食品菸酒類上漲2.1%、衣著類上漲1.1%、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5%、醫療保健類上漲2.9%、居住類上漲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6%、交通和通信類與2015年同期持平。
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2%。其中:輕工業下降0.7%,重工業下降2.1%;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下降2.1%,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下降0.2%;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5.7%,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上漲10.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2.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7.9%。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463.73萬畝,比上年增加1.33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63.6萬畝,比上年減少3.64萬畝。小麥播種面積62.07萬畝,下降8.27%;玉米播種面積150.86萬畝,增長0.03%;薯類播種面積101.67萬畝,增長0.89%;蔬菜種植面積29.22萬畝,增長1.71%;油料種植面積27.67萬畝,增長10.52%。糧食總產量達到79.57萬噸,下降6.86%。其中:夏糧15.36萬噸,下降10.74%;秋糧64.21萬噸,下降5.89%。糧食畝產達到218.85公斤,較上年減少13.8公斤。蔬菜產量154.1萬噸,增長6.57%。油料產量2.74萬噸、增長19.83%;瓜類產量19.03萬噸、增長37.16%;水果產量19.96萬噸、增長2.6%;紅黑瓜籽產量1.12萬噸,下降7.74%。
全年全市造林作業面積36.09萬畝,當年封山育林面積7.6萬畝,當年幼林撫育作業面積3.4萬畝,當年苗木產量9638萬株,本年出售樹苗3457萬株。
年末大牲畜存欄24.07萬頭。其中:牛存欄7.87萬頭,豬存欄61.67萬頭,羊存欄187.16萬隻,雞(鴨、鵝)存欄441.43萬隻;牛出欄4.47萬頭,豬出欄70.06萬頭,羊出欄171.87萬隻,雞(鴨、鵝)出欄355.12萬隻。肉類總產量8.93萬噸,鮮蛋產量1.45萬噸,牛奶產量2.58萬噸,水產品產量1919.48噸。
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64.42萬千瓦,農用排灌動力18.43萬千瓦。水窖41.6萬眼。水平梯田247.46萬畝,其中本年新增13.69萬畝。年末擁有拖拉機74868台,聯合收穫機597台,農用水泵17641台,排灌溉動力機械12664台,農用運輸車79261輛,其中低速載貨汽車4542輛。全年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5.33萬噸。農村用電量4.85億千瓦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2.97萬畝,當年新增1.32萬畝。機械鋪膜面積143.2萬畝。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5.18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12.77億元,增長5.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中央企業完成增加值22.88億元,下降10.6%;省屬企業完成增加值73.81億元,增長13.7%;縣區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6.07億元,下降2%。
規模以上工業中,有色行業完成增加值34.07億元,同比增長7.2%;煤炭行業完成增加值23.47億元,增長9.9%;化工行業完成增加值4.73億元,下降1.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完成增加值21.87億元,下降5.9%。四大行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4.6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生產十種有色金屬42.23萬噸,同比下降25.5%,其中:銅增長11.8%,鉛下降22.5%,鋅下降1.2%;發電量161.73億千瓦時,增長5.78%,其中:火電增長8.06%,水電下降10.72%,風電增長22.82%,太陽能發電增長12.23%;水泥419.03萬噸,下降5.8%;鐵合金7.16萬噸,增長49.7%;鋼絞線13518噸,增長57.3%;電力電纜37781千米,下降18.2%;硫酸88.25萬噸,增長0.03%;燒鹼10.82萬噸,下降0.2%;黃金7448千克,增長25.4%;白銀300噸,增長102.2%。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580.23億元,同比下降6.3%,產銷率為97.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6.27億元,下降4.6%;實現利潤5.29億元,增長35.6%。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共虧損61戶,比上年減少3戶,虧損額12.39億元。
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3.26億元,同比增長7.2%。全市在庫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61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5.47億元,下降9.92%。
第三產業
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64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城鎮零售額162.66億元,增長8.06%;鄉村零售額30.97億元,增長14.24%。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3.27億元,增長31.33%;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3.39億元,增長5.78%;住宿實現零售額0.39億元,增長16.47%;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6.59億元,增長10.6%。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683.24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25.06億元,增長12.4%。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582.4億元,增長13.77%。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44.31億元,下降6.29%;中長期貸款328.61億元,增長32.62%。
全市共有保險公司22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11家,人身保險公司11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3.34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44億元,增長12%;人身險保費收入16.9億元,增長35%。全年處理財產險綜合賠付率達到47%,賠付支出4.7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學高中學校(含完全中學)26所,在校學生52547人,專任教師4491人;普通中學國中學校(含九年一貫制)118所,在校學生55094人,專任教師7178人;國小662所(含教學點280個),在校學生105450人,專任教師10128人;幼稚園289所,在園幼兒54574人,專任教師2282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16所。其中:職業高中5所,調整後中等職業學校5所,成人中專3所,中等技術學校2所,中等師範學校1所,中職在校學生12871人,專任教師1318人。全市特殊教育學校3所,在校生251人,專任教師68人。學前3年毛入園率90.1%,國中入學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17%。2016年全市普通高等學校錄取人數(包含三校生)達到23261人。
全市全年專利申請受理1147件,同比增長37.2%;專利授權662件,增長48.1%。發明專利申請受理257件,增長2.8%;發明專利授權66件。截止年底,全市有效發明專利278件;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63件。
文化
2016年全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民間藝術表演團體535個,文化館5個,民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5個,紀念館5個,文化廣場12個,文化站78個,農家書屋737家。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064處。全市現有廣播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7.6%,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8%。
全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8.43億元,同比增長14.8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1%。
衛生
全市共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85個,其中:醫院33個,鄉鎮衛生院7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3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19個,村衛生室72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個,婦幼保健院(所)6家,衛生監督所(中心)5個,采供血機構1家,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66家,醫學在職培訓機構1家。衛生床位數8241張,衛生技術人員8211人。其中:執業醫師2405人,執業助理醫師650人,註冊護士3310人。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平均參合率達到98.78%。
環境
2016年全市自然保護區5個,保護區面積28229.76公頃。市區PM10平均濃度95微克/立方米,下降12%。PM2.5平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下降7.1%。二氧化硫平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下降17.6%。二氧化氮平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增長3.8%。一氧化碳平均濃度1.4毫克/立方米,下降46.15%。臭氧平均濃度112微克/立方米,下降7.44%。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9天,與2015年相比增加21天。
安全
全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71起,死亡62人,受傷59人,直接經濟損失583.5萬元。採礦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9起,死亡11人,受傷3人,直接經濟損失408.1萬元;商貿製造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8起,死亡8人,受傷5人,直接經濟損失125.3萬元;道路運輸事故52起,死亡41人,受傷51人,直接經濟損失50.1萬元;農業機械事故1起,死亡1人;其他行業(居民服務業)事故1起,死亡1人。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14人。
交通運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8.7億元,同比增長1.2%。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1817.63萬人,客運周轉量12.15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7583.39萬噸,貨運周轉量132.43億噸公里。
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6.23億元,增長53.5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5.15億元,增長54.21%;郵政業務總量1.08億元,增長39.74%。郵政業完成郵政函件業務25.46萬件,包裹業務2.74萬件,快遞業務量242.05萬件,增長104.85%。快遞業務收入0.51億元,增長63.96%。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2.15萬戶,其中:城市用戶達17.08萬戶,農話用戶達到5.07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59.85萬戶,其中,3G移動用戶23.19萬戶,4G移動用戶83.83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106部/百人。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22.93萬戶。
全年接待旅遊人數879.5萬人次,同比增長2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2億元,增長23%,旅遊業新增直接就業人數3293人,增長19%。
鐵路
白銀南連省會蘭州,東、北面與寧夏、內蒙古接壤,是西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白銀境內有包蘭、白包等幹線鐵路縱橫穿越,位於市區西北部工農路附近的火車站已開通了前往北京、蘭州、西寧、銀川、成都、呼和浩特等地的客運列車。境內有車站和停靠點29個。
公路
白銀公路交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主要幹線公路有國道109線、312線、309線和省道靖天公路、營蘭公路、海古公路及15條縣級公路。白銀距省會蘭州69公里,白蘭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正式通車。
序號 | 路線 | 路段 |
1 | G30 | 武威—黃羊 |
2 | G30 | 老寺廟—張掖 |
3 | G30 | 橋灣—西雙塔 |
4 | G30 | 蘭州北—忠和 |
5 | G30 | 石門—麥積 |
6 | G6 | 蘭州西站附近 |
7 | G30 | 天水過境段 |
8 | G30 | 白家溝大橋 |
歷史文化
2012年末白銀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民間藝術表演團體75個,文化館5個,民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5個,紀念館5個,文化廣場12個,文化站78個,農家書屋737家。各類文物保護單位539處。白銀市現有廣播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5.3%;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7%。
旅遊景點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靖遠縣黃河流經段,距甘肅省會蘭州市130公里。2004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大敦煌》、《神話》、《天下糧倉》、《驚天傳奇》等電影、電視劇曾在此拍攝,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景區生成於21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由於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岩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
雪山寺:位於靖遠縣永新鄉,距離白銀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遠縣城80公里。在哈思山主峰海拔3017米大峁槐山的東側,形似騰飛的鳳凰聳立中央,四面山環水繞,是名貫古今的佛教聖地,因山頂積雪深厚,常年不消,遠遠望去,銀光閃爍,蔚為壯觀,有“雪嶺堆銀”的美稱,為靖遠古八景之一。
哈思山森林風景旅遊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部,距離白銀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遠縣城80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與文物旅遊的森林公園。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靖遠縣域內第一峰。哈思山有植物29科60屬92種,藥用植物40餘種,如柴胡、志遠等;動物7目20科24種,其中林麝、猞猁、岩羊、紅腹錦雞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景區有哈思寺、太和山、雪山寺三大自然保護區,區內蒼松翠柏、飛泉流瀑,珍禽異獸出沒其間,是西北地區典型的荒漠綠州地貌。大峁槐山的東側為雪山,山頂常年積雪,素有“雪嶺堆銀”的譽稱。人文景觀有雪山寺、明長城及烽燧遺址、漢唐墓葬等。
城市榮譽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
友好城市
國家/地區 | 城市 |
中國 | 泉州市 |
墨西哥 | 北下加州蒂華納市 |
美國 | 龐卡市 |
哈薩克斯坦 | 奇姆肯特市 |
註:本表來源於白銀市人民政府網站。 |
汶川地震災區
新華網快訊:據民政部統計,截至13日7時,四川汶川縣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餘萬間。這些災區急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了解他們共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蘭州市 | 城關區 | 七里河區 | 西固區 | 安寧區 | 紅古區 | 永登縣 | 皋蘭縣 | 榆中縣 |
嘉峪關市 | |
金昌市 | 金川區 | 永昌縣 |
白銀市 | 白銀區 | 平川區 | 靖遠縣 | 會寧縣 | 景泰縣 |
天水市 | 秦州區 | 麥積區 | 清水縣 | 秦安縣 | 甘谷縣 | 武山縣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武威市 | 涼州區 | 民勤縣 | 古浪縣 | 天祝藏族自治縣 |
酒泉市 | 肅州區 | 玉門市 | 敦煌市 | 金塔縣 | 瓜州縣 |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張掖市 | 甘州區 | 民樂縣 | 臨澤縣 | 高台縣 | 山丹縣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慶陽市 | 西峰區 | 慶城縣 | 環縣 | 華池縣 | 合水縣 | 正寧縣 | 寧縣 | 鎮原縣 |
平涼市 | 崆峒區 | 涇川縣 | 靈台縣 | 崇信縣 | 華亭縣 | 莊浪縣 | 靜寧縣 |
定西市 | 安定區 | 通渭縣 | 臨洮縣 | 漳縣 | 岷縣 | 渭源縣 | 隴西縣 |
隴南市 | 武都區 | 成縣 | 宕昌縣 | 康縣 | 文縣 | 西和縣 | 禮縣 | 兩當縣 | 徽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 臨夏縣 | 康樂縣 | 永靖縣 | 廣河縣 | 和政縣 | 東鄉族自治縣 |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 臨潭縣 | 卓尼縣 | 舟曲縣 | 迭部縣 | 瑪曲縣 | 碌曲縣 | 夏河縣 |
(參見:甘肅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