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萬花筒式的作品。裡頭,當代台北城裡十名白領青年輪番出場,演出一台千絲萬縷的人情鬧戲。楊德昌繼續了

同學、朋友、同事、幕僚,官場、 情場、生意場,婚姻、婚外情、 同居,文化經營事業、演藝圈、政府部門,……,我們好象是在翻閱清末諷刺小如《官場現形記》的現代版,好不妙趣橫生。顯然,對中國人人情的紋路肌理進行嘻笑怒罵式的條分縷析是楊德昌拍這部影片的根本興趣,而楊德昌深刻就深刻在,他在《獨立時代》里一針見血地從紛繁複雜的人與人的關係中 剔挑出了人情這根筋,他詭笑著告訴我們,到頭來,其它的一切不過是人情這回事的變奏或者轉調而已:MOLLY因為不夠懂得人情世故而老是得罪人公司經營不善,在經過點拔後,她又因為疑心琪琪與她的友情摻雜著人情面子而惱羞成怒; LARRY無非在作兩項人情投資,一是投在僱主阿 欽身上,期望的回報是心腹親信,二是投在MOLLY和小鳳身上,期望的回報是小鳳作為他的情人;作 家姐夫是個不想再投讀者所好地甜言蜜語而想對人情世故進行反思自省的人,結果他必得 離群索居,差點厭世輕生;相反,口號是“用一小時節目可以換來一個星期的家庭幸福合諧”的電視台主持人姐姐甘於人情的“異化”——一個婚姻失敗的人在教人如何才能婚姻幸福;阿欽一直在被婚約即人情的一種弄得六神

即便放到大中華的圈子看,我們也發現很少中國電影能象《獨立時代》這樣對當代華人社群里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做出如此立體而入木三分的剖析揭示的。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為影片編導的楊德昌對於中國人仿佛與生俱來的人情情結的一種交織著贊與貶、愛??人愛人緣好”的琪琪這個洋溢著“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的女性身上的同情和憐愛;“惡狠狠”地讓幾乎所有人情投資不得好報,將中國人最講的人情面子毫不留情地予以戳破——事實上,如小明與琪琪在計程車和電梯裡的貨真價實的夫妻吵架,MOLLY在LARRY面前說破LARRY與小鳳的關係,等等,令箇中的主人公大為光火極為尷尬的場面,是影片最為精彩的段落——就像打翻了一瓶 五味醬,酸甜苦辣一齊傾瀉出來,讓你笑逐顏開很快也可以讓你一點也笑不出來,戲謔鬧騰也可以轉瞬間撕破了臉,兩個來鐘頭看下來,銀幕上陰晴不定,銀幕下觀眾的內心跟著翻江倒海,好一出折騰熱鬧,痛快淋漓的當代風情劇。
角色簡介
陳湘琪



陳湘琪為知名演員,演技細膩、有深度,目前也在學校教書,電影作品包括「獨立時代」、「你那邊幾點」、「一半的天空」及「夏日情動」等片,王小棣曾稱讚她是「少見的高質感演員」。
值得一提是,陳湘琪曾獲得金鐘獎入圍,對一直努力於舞台劇、電視及電影各方面表演的陳湘琪來說,是對她個人表演的肯定
拍「河流」時,湘琪在紐約修表演,蔡明亮查到電話請她回來演一場與小康做愛的戲,一般台灣女演員一聽這類演出總諸多顧慮,對拍攝尺度討價還價,湘琪沒這問題,令蔡明亮感到被信任與尊重。之後幾年,他們在香港合作了一出20分鐘的舞台劇;一個廣告,兩回到馬來西亞蔡明亮的家鄉一個佛堂表演,好不容易,我們又才再度一起做電影。
「不散」故事是發生在一個晚上的故事,說的是大戲院繁華落盡的最後一夜,隨著戲院的打烊,陳湘琪這位瘸腳售票員內心糾葛的戀慕也畫上了休止符。蔡明亮「不散」開拍時,沒有劇本,只有一個綱要,全片沒有一句對白,還要她穿上支架演戲,每場戲幾乎都要拍上20遍,但她在戲院後台舉步維 艱地上樓梯的腳步聲和前台「龍門客棧」兵戎相見的殺伐聲相呼應,支架落地的每一個腳步聲,彷佛都在為每一個曾經輝煌的武俠電影世界落下句點。
作者簡介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陳嘉謨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鐘
導演:楊德昌 編劇:吳念真、楊德昌 攝影:杜可風、張惠恭 剪接:廖慶松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鐘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朱天文、侯孝賢 攝影:楊渭漢
剪接:王其洋、 宋泛辰 燈光: 王志康 音樂:楊德昌 錄音:杜篤之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鐘
導演:楊德昌 編劇:小野、楊德昌 攝影:張展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鐘
監製: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賴鉻堂
攝影:張惠恭 剪接:陳博文 美術:余為彥、楊德昌 音樂: 詹鴻達 錄音:杜篤之、楊靜安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鐘
監製: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黃岳泰、張展、李龍禹、洪秀武 成音:杜篤之
剪接:陳博文 音樂:李達濤 美術:蔡琴、楊德昌、關傳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鐘
監製: 余為彥 編劇: 楊德昌 導演: 楊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楊德昌 攝影:楊渭漢 製片:余為彥
音樂:彭鎧立 錄音:杜篤之 剪輯:陳博文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1983年,《海灘的一天》
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推薦金牌獎;
第28屆 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第1屆電影欣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1985年,《青梅竹馬》
瑞士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恐怖份子》
第2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第40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際影評人獎;
英國國家編劇獎(與小野)
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
第32屆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
義大利貝沙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洛迦諾電影節銀豹獎,獲影評人協會票選為80年代十大國片第一名。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第28屆台灣 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編劇獎,並獲最佳導演提名;
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作品獎;
第13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國際影評人大獎;
1992年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1992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4年,《獨立時代》
第31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入圍 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6年,《麻將》
第2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柏林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紀念獎、特別推廣獎,入圍主競賽單元;
1996年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年,《一一》
第56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1年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Best Film) ;
2000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200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Best Asian Film)
2007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幕後花絮
人類真的有這么不同嗎?不同道必須要對“人”作多種不同的定義?

去年此時,我正在籌拍(《獨立時代》)這部喜劇小品之際,國際人權組織正要在維也納召開大會,幾個亞洲國家成員,包括中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國,基於文化立場不同的理由,聯合要求大會修改國際人權宣言。當時這項爭議引起全世界的注目——當然我也一樣;甚至《 時代》雜誌都以此為題做了封面報導。從此,“新儒家思想”之名響徹全球,我這喜劇小品也因此急轉直下,追根究底地深入這個主題。因為我發現我這個故事的一切細節,都是來自這個最核心的問題。對我而言,文化立場的不同只應該更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非更加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及誤會。
對我而言,這項爭議更明顯地指出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一方面,我們東方人必須努力對自己文化的特殊傾向產生反省;同時,另一方面,西方人亦需立即對我們東方文化隱晦的部分,努力做深刻的了解。由於儒教文化的勤奮紀律,造成我們這些儒教社會過去十年來驚人的經濟成長及財富累積,也因此改變了一百五十年來西方與東方原有的相對關係。這是自鴉片戰爭及殖民主義至今,這些儒教社會首度能挾持著財大氣粗的自信,向西方社會毫不留情地分庭抗禮。西方在震驚之餘,只有天真無知地接受這種新局面,甚至繼續縱容自己一向的無知,幾到可能被東 方愚弄的地步。東西雙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須是相互的,沒有這種雙方自我檢討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溝通都將毫無意義。(《獨立時代》)這部電影,代表了我在東方

我們二千五百年之久的歷史教育課程里,甚至近期的一些中國電影中,苦難,窮困似是我們文化中最明顯的特徵。在儒教教條之中,人民的富裕從來就不是一切訓令的終極目標,儒教教條從道德出發,用同流,服從,紀律,個人對群體的犧牲以保障社會的和諧及團體的安全自由,極力包裝中央權力核心的正常合法性。反諷的是,這些同流及紀律的素養,竟然造成了這些儒教國家這二十年間的經濟奇蹟及每年二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突然之間,我們被長久儒教教條訓練下來的因循習性無法在儒教教條重找到任何指引我們如何去面對富裕物質生活的標準答案。在用盡了借自西方模式的既有工具(如民主政治)之後,我們不知道往前應該因循抄襲何種既有教條,來繼續向前邁進。現在,也許我們能夠大膽地向西方強權叫囂要求修改人權宣言;然而,我們能夠大膽的告訴自己如何走向未來嗎?這種困惑已經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細節之中浮現了隱藏已久的潛在焦慮。
在我們強調整齊劃一性的同流文化中,每個人最主要的生活目標就是“ 人緣”。若沒有人緣,就可能有遭受到被別人摒棄及孤立的危險。然而,同流也暗示了一種虛偽。從小我們的教育就不斷地官書我們如何做才是“正確”,任何個人獨特的想像力及創意,都會遭受強大的排斥及否定,以致每個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扮演一個別人熟悉的角色,來隱藏內心的許多感觸,以免被懷疑為“與眾不同”。因此,我們同時更相信別人都同樣時時刻刻在裝出同一副樣子,隱瞞著他深藏不露的城府,使我們無法真正在民眾之間建立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二千年來,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於社會全體成員之間的這種自相監視的預警系統,使中央權威有效地統治了這個幅員浩瀚的大國家。然而,問題是,如果一個文化無法自其社會成員中汲取,累積個人的智慧及反省,是無法去修正它過去的錯誤,無法評估它的現況,更無法遠瞻它未來的需要。
沒有個人想像力及創意的啟發,一個社會的人性絕對無法透過藝術來得到肯定。因此,儒教社會中的藝術,除了有加強肯定中央集權核心的政治合法性的功能之外,別無他圖,何況中央權力才是判決“人性”為何地終極主審。因此,在我們的文化里,藝術和政治宣傳之間從來就沒有明顯的區分。這種偏頗的現象,被 儒家“ 天人合一”的理論偉大的圖飾。換言之,一切疑慮的解答,都能在每個人周遭的大自然中尋獲,簡言之,這一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這種沒有問題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忽略所有問題發生的可能性;為此,我們也同時放棄了一切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沒有了帝王,我們推出一個獨裁者來取代帝王;沒有了獨裁者,我們找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同的國會來取代獨裁者;政治宣言無效了,我們用商業廣告取而代之。反正,無論如何,任何不經反省,不經檢討即能維持我們原有的相同外貌及相同思想的標準答案都行。

可惜,在今天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中,我們所擁有的富裕,逼迫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一切對切身前途的選擇與判斷。我們所面臨的龐大挑戰及困惑是不難理解的。孔老夫子若能及時投胎轉世,像歷史課本所述一樣地來指點我們的迷津,不亦樂乎?而且我們還能藉此機會問問他:這二千年來,我們是否有曲解他原意並以訛傳訛地違背了他的教訓?這樣一來,我們也許終於可以不必只盯著別人彼此找茬,而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過自己的生活,作自己認為對自己最有益的決定。不論是在選擇吃一份起司漢堡還是一碗牛肉麵;還是在決定用針灸或是服用抗生素;還是投票給執政黨候選人或投票給他採取同樣政見立場的反對黨孿生兄弟……。
你可知道中文裡沒有Irony這個字?也沒有Frustration這個字?所幸中文還是有一個人類共同的字眼——選擇,Choice!這個激發鼓勵人類個體思想及智慧的字眼,是我們的文化中唯一能帶給我們對未來產生希望的概念。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我們”,迄今西方尚未有緣一識的我們那最隱私的一面。(《獨立時代》)這部電影談的是我的信念,不論最後我們賦予“人”這個名詞是何等地定義,我都深信我們都屬於同樣的人類。如果不然,我們又何必拍電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麼意義?
楊德昌
寫於一九九四年四月
赴坎城國際影展競賽之
轉載自:
《獨立時代》——楊德昌的活力喜劇
作者:楊德昌
出版發行: 台灣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媒體報導

在帶著《獨立時代》前往康城參賽之前,楊德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裡面說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我們’,迄今西方尚未有緣一識的我們那最隱私的一面。”這樣的表白極容易讓人聯想到所謂的“他者印象”——出現在權力關係、支配關係和霸權關係中的羅曼司、異國情調、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非凡的經歷,或者是東方之壯麗、殘酷和縱慾。當然,楊德昌在這裡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來,文化立場的差異性後果不僅沒有帶來多元的豐富,反而在交流中設定了透明的過濾柵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東西雙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須是相互的,沒有這種雙方自我檢討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溝通都將毫無意義。這部電影,代表了我在東方的這一半世界裡,向這交流溝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責。”
這樣的宏旨大意對於一貫嚴肅的楊德昌來說,並不顯得過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劇”風格有一點異樣。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以及後來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確可資證明他是台灣地區最優秀的導演之一。而《獨立時代》的審思姿態則證明了楊德昌作為文化先鋒的敏銳的感受性與責任心。在臨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壯地宣稱,“這部電影談的是我的信念,不論最後我們賦予‘人’這個名詞是何等地定義,我都深信我們都屬於同樣的人類。如果不然,我們又何必拍電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麼意義?”可惜《獨立時代》無功而返。
這種遺憾當然不能代表什麼,但《獨立時代》的確只是楊德昌的一部試圖偉大的電影。
精彩劇照

相關評論
水流平靜 發表於:2003-5-15 19:01:33 第2樓
好看!
這書不知哪有賣喔
閱讀連結
http://ent.sina.com.cn/m/2007-07-01/16441620713.shtml
參考資料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6%C0%C1%A2%CA%B1%B4%FA&z=0&rn=21&pn=64
離我們遠去的電影大師
2007年7月兩位電影大師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相繼辭世,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電影大師時代的終結。大師們用影像帶給我們,對生命的感動與對人性的反思。生命消逝的瞬間,膠片凝固了他們的靈魂!讓我們用文字來記錄和懷念這些光影造就的不朽的靈魂……導演詞條鼓勵列舉出導演職業生涯的詳細信息,作品詞條鼓勵列舉出作品的出品年代、演職人員介紹、劇情簡介、背景資料等詳細信息。 |
楊德昌電影作品
楊德昌電影作品:《光陰的故事》[電影] 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獨立時代》1994│《麻將》1996│《一一》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