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本片講述的是,為了解開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於地面並攻擊人的秘密,原子動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號出發飛往距離八億公里遠的木星。此宇宙飛船的成員包括波曼船長、布魯飛行員及三個在圓筒內冬眠的隊員等五人。途中電腦HAL發生錯亂,破壞了冬眠裝置,布魯被誘出船外,於黑暗的太空中被殺,波曼船長則被困在母船中,與之展開生死格鬥,結果人類終於獲勝??某地有與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駛向它,卻發生意外。
當他醒來時,看見自已正和宇宙飛船在路易十六的寢室中。超越時間與空間,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消失於白光之中後,飄浮在太空上的綠色地球,由一胎兒看守著,此胎兒正是波曼轉世而成的,正繼續等待著自己出生的日子。這部內容以不遠的未來為背景,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將面對不可思議之事。
影片劇情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廣袤無際的非洲沙漠中覓食,當他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們歡呼雀躍起來,在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開始獵食動物,並收復了同類搶占的失地,隨著他們的首領將骨頭拋向空中,畫面切換至數百萬年後的未來。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被埋藏了數百萬年的黑色石板,與遠古時期人猿們發現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進行實地考察時,太陽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隨即發出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
18個月後,“發現一號”太空船向木星進發,除了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之外,飛船上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飛行途中,哈爾突然向鮑曼報告控制通訊裝置的某個零件將在72小時內發生故障,可經過檢測之後,鮑曼和普爾發現哈爾所說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們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繫,得出了哈爾作出錯誤預測的結論,兩人震驚不已,因為哈爾9000型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鮑曼和普爾開始質問哈爾,而哈爾建議將零件放回原處以觀後效。為了避免讓哈爾偷聽到談話內容,鮑曼和普爾躲進太空艙中交談,普爾坦言感覺不妙,認為如果一旦證實哈爾出錯,就必須將其關閉。兩人萬沒想到,雖然哈爾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卻可以透過視窗讀取唇語。
哈爾決定先發制人,他用太空艙撞斷了正在更換零件的普爾的氧氣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鮑曼出艙營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學家隨即因電腦失靈而悉數喪生。哈爾拒絕為返回的鮑曼打開艙門,萬般無奈之下,鮑曼冒著患上減壓病的危險通過緊急密封艙進入飛船,直奔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
鮑勃乘太空艙駛離飛船,在木星軌道上發現了又一塊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風格古樸華麗的臥室。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Dr. Dave Bowman | 凱爾·杜拉 | ---- |
Dr. Frank Poole | 加里·洛克伍德 | ---- |
HAL9000 | 道格拉斯·雷恩 | ---- |
Mission Controller | Frank Miller | ---- |
Dr. Heywood R. Floyd | William Sylvester | ---- |
Moon-Watcher | Daniel Richter | ---- |
Dr. Andrei Smyslov | 雷納德·洛塞特 | ---- |
Elena | Margaret Tyzack | ---- |
Dr. Ralph Halvorsen | 羅伯特·比提 | ---- |
Dr. Bill Michaels | Sean Sullivan | ---- |
Astronaut | Bill Weston | ---- |
Aries-1B Lunar Shuttle Captain (as Edward Bishop) | Ed Bishop | ---- |
Astronaut | Glenn Beck | ---- |
Poole's Father | Alan Gifford | ---- |
Poole's Mother | Ann Gillis | ---- |
Aries-1B Stewardess | Edwina Carroll | ---- |
Stewardess | Penny Brahms | ---- |
Stewardess | Heather Downham | ---- |
職員表
▪製作人:斯坦利·庫布里克;Victor Lyndon▪原著:阿瑟·克拉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副導演(助理):Derek Cracknell;Richard Hoult;Richard Jenkis▪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阿瑟·克拉克▪攝影:傑弗里·安斯沃思▪剪輯:Ray Lovejoy▪藝術指導:Anthony Masters;Ernest Archer;Harry Lange▪美術設計:John Hoesil角色介紹
大衛·鮑曼
演員凱爾·杜拉弗蘭克·普爾
哈爾 9000
海伍德·弗洛伊德
原聲資料
《2001太空漫遊》使用了幾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壯觀的太空站會合點與月球降落過程中使用的哈察都量(芭蕾舞劇“蓋亞妮”)、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華爾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和作為開場樂的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OST收錄曲目12 | Adventures(Unaltered) | 10:51 |
---|---|---|
7 | Jupiter And Beyond: a)Requiem For Soprano,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irs ﹠Orchestra b)Atmospheres c)Adventures(Aletered For Film) | 15:13 |
10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 | 1:39 |
8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 | 1:41 |
2 | Main Title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Thus Spake Zarathustra) | 1:41 |
1 | Overture:Atmospheres | 2:49 |
5 | Lux Aeterna | 2:52 |
6 | Gayane Ballet Suite(Adagio) | 5:15 |
4 | The Blue Danube(Excerpt) | 5:42 |
11 | Lux Aeterna | 5:59 |
3 |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Two Mixed Choirs & Orchestra | 6:33 |
9 | The blue Danube(Reprise) | 8:17 |
13 | HAL 9000 | 9:41 |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
1969 | 第41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斯坦利·庫布里克 亞瑟·克拉克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Anthony Masters Harry Lange Ernest Archer | 提名 | |||
1969 | 第22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傑弗里·安斯沃思 | 獲獎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Anthony Masters Harry Lange Ernest Archer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原聲 | Winston Ryder | 獲獎 | |||
聯合國獎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1969 | 第13屆 | 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製作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獲獎 |
2012 | 第38屆 | 土星獎 | 最佳DVD套裝 | 獲獎 |
幕後製作
從猿人到太空人,本片無所不包,它像是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乏味,它違反了電影學院奉為圭臬的幾乎所有神聖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等要素在這裡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占了主導地位。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開場,配畫面的音樂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庫布里克用大量視覺和聽覺形象,暗示著人類的演變。影片從宗教角度也自成體系,由人類的起源、墮落和贖罪等部分組成,而外星人(通過黑石)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影片的人物不多,缺乏鮮明特徵,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一個沒有形體、只有固定拍攝“眼”的機器人哈爾,一個完全用聲音來塑造的角色,不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一些專家認為它也是所有庫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1984年推出的續集《2010》並非庫布里克所拍,但仍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原作。它相當程度上解釋了《2001》中的劇情,作為解密性質的作品頗有價值。醞釀過程
在完成《奇愛博士》之後,斯坦利·庫布里克對外太空生命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決定拍攝一部意味深長的科幻片。在哥倫比亞公司職員羅傑·卡拉斯(RogerCaras)的建議下,庫布里克找到亞瑟·克拉克聯手創作劇本。在醞釀初期,庫布里克和克拉克將本片戲稱為“太陽系開拓史”(HowtheSolarSystemWasWon),與1962年史詩片《西部開拓史》的片名如出一轍,而且打算和該片一樣也分章節拍攝。經過反覆斟酌,克拉克決定改編自己在195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哨兵》(TheSentinel),以此作為影片故事的起點。另外,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劇本局限的小說,然後再加以改編,不過在實際運作中,劇本需要與小說同步完成,最終,小說在影片上映後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亞瑟·克拉克。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曾向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請教怎樣才能最好的描繪外星人,庫布里克出於方便起見希望由演員扮演外星人,可薩根認為外星人與地球人毫無相似之處,如果打造出類人外星人,那么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經失實了,他建議影片在情節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繪。薩根後來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對影片有所幫助,他說有很多蘇聯科學家都認為《2001太空漫遊》是他們看過最棒的美國片 。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稱正在籌備庫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暫定為“JourneyBeyondtheStars”。後來接受採訪時,庫布里克將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遊”。4月,影片正式定名為“2001太空漫遊”。克拉克曾出版了《TheLostWorldsof2001》一書,書中講述了《2001太空漫遊》的幕後故事,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資方時,他和庫布里克仍沒確定鮑曼在穿越“星際之門”之後的故事情節。按照最初的情節設計,太空船的太空人們將全部倖存下來,1965年10月3日,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決定讓鮑曼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並回歸至嬰兒期。另外,電腦哈爾的原名為“雅典娜”,具有女性聲音和面貌。
拍攝過程
影片於1965年12月29日在英國謝伯頓製片廠開拍,製片方之所以會選擇那裡,是因為該製片廠可以容納和拍攝月球上第谷環形山的挖掘場景(尺寸為60‘x120’x60‘)。從1966年開始,劇組轉道位於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國製片廠,以便拍攝大規模的特效場景。製片方本打算像《西部開拓史》一樣用三個銀幕寬度的新藝拉瑪系統拍攝本片,但攝影效果總監道格拉斯·特魯姆布認為影片畫面會因此變形,於是改用SuperPanavision70攝影機拍攝。庫布里克於1968年3月開始剪輯,影片最初的拍攝預算為600萬美元,但最終超支450萬,而且拍攝周期也延誤了16個月。
特效製作
由於影片攝影指導傑弗里·安斯沃思不願使用複雜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畫面全部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因為當時廣泛採用的靜態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動態畫面無法打造出庫布里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所以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片中人猿學用工具場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這種特效技術的傑作。在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普遍套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前投影技術需要使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度放置一面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單面鏡再將影像反射給演員和由回射反射材料製成的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併納入鏡中,在這過程中,演員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鏡面反射的光線很弱,遠遠暗於現場光線,而與此同時,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畫面又能清晰顯現在攝影機中。為拍攝出遼闊的非洲畫面,影片劇組需要高達40英尺的背景幕,這種尺寸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當然需要規格最大的投影機,可當時現有的大型投影機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畫面顆粒感過重,於是劇組和米高梅的特效總監湯姆·霍華德(TomHoward)聯手設計出一款使用8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片中太空之旅的畫面也都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發現一號”太空船模型沿著一條軌道移動,並與攝影機相連,在拍攝第一遍時,模型處在黑暗之中以掩蓋星空,之後模型和膠片都回到起點,在有光線的條件下拍攝第二遍,第三遍時,動態影像被投射在模型視窗上,從而顯現出飛船內部畫面。飛船內部有一台用於產生人工重力的巨型離心機,這台機器足有30噸重,由Vickers-ArmstrongEngineeringGroup建造,耗資高達75萬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飛船內的失重效果是最讓劇組技師頭疼的難題,不過本片劇組靈機一動,想到把演員懸吊在天花板上,將攝影機置於太空人腳下垂直仰拍,這樣既可以隱藏吊線,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實可信的漂浮場景。幕後花絮
·奈傑爾·達文波特(Nigel Davenport)和馬丁·鮑爾薩姆(Martin Balsam)都曾為片中電腦哈爾配音。當時達文波特已經趕到片場,在鏡頭外念出哈爾的台詞,但導演庫布里克認為達文波特的英語口音不佳,幾周后便解僱了他。一位助理導演曾想兼任此職,但倫敦口音過重。後來,鮑爾薩姆在紐約錄製了哈爾的對白,但庫布里克仍不滿意,最終,道格拉斯·瑞恩(Douglas Rain)在影片後期製作期間重新錄製了哈爾的所有台詞。·在片中為任務控制配音的弗蘭克·米勒是一名真正的美國空軍指揮控制中心軍官。
·在庫布里克最初接觸科幻作家亞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時,克拉克曾建議改編自己於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說《哨兵》,最終,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橋段是源自這部小說。·庫布里克最初計畫請亞力克斯·諾斯(Alex North)負責為本片配樂。但在影片拍攝期間,為了培養表演情緒,庫布里克在片場放起了古典音樂,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即,庫布里克決定將古典音樂作為影片配樂。
·為了加快影片情節發展的節奏,在紐約首映之後,庫布里克剪掉了19分鐘畫面。
·在片頭場景中,除了兩隻小猩猩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員扮演。
·雖然影片上映時是寬銀幕立體電影,但影片並非是由三部攝影機攝製而成,而是用一台裝有70毫米膠片和變形鏡頭的攝影機拍攝完成的。
·為了拍攝月球表面的場景,庫布里克使用了數噸沙子,這些沙子都經過清洗和染色。
·當時美國人工智慧的領軍人物馬文·明斯克(Marvin Minsky)曾任本片顧問,在片場時差點被墜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電腦哈爾在關機時唱的歌出自IBM7094,當時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電腦唱出的歌。
·在小說中,電腦哈爾的年齡只有4歲,在片中卻有9歲。
·洛克·赫德森在看過本片首映後,走出門口說道:“誰願意告訴我這部電影是關於什麼的?”
·編劇亞瑟·C·克拉克曾說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將影片賣給英國電視台時,庫布里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畫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區域。但BBC電視台抱怨說在外太空的畫面中黑色區域容易與畫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時,電視台在黑色區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庫布里克得知後強烈反對,於是電視台再沒敢繼續。
·庫布里克的女兒在片中扮演了弗洛伊德博士的女兒。
·影片名片中出現“2001”是因為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1999年,亞瑟·C·克拉克曾召開新聞發布會,他稱自己因太多人認為2000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喪。
·劇本的最初版本只用了58天便創造完成。
·片中大概有88分鐘沒有對白。·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26位。
·為了紀念小說和本片,美國航天航空管理局將一顆火星命名為“2001火星漫遊”。
·在影片剛剛開始的一段鏡頭中,地上死去的斑馬是在一匹死馬身上畫上斑紋偽造成的。
·為了讓電腦哈爾說話的語調悠閒舒緩,給它配音的道格拉斯·瑞恩在錄音棚中也徹底放鬆,將光著的雙腳放在了枕頭上。
·全片只有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
穿幫鏡頭
·當太空人進行首次艙外活動時,可以清晰發現懸吊演員繩索的陰影。·在月球上的場景中,太空人的頭盔映出了拿著手持攝影機的庫布里克。
·當從分離艙重新回到飛船時,波曼深吸了一口氣,這個動作是不合常理的,在進入真空的空間前,應該深呼氣,否則肺部可能爆炸。
·當哈爾殺害冬眠中的機組成員時,雖然經歷了數周的冬眠,但他們明顯刮過臉,而冬眠時毛髮鬍鬚會繼續生長。
影片鑑賞
寓意賞析
雖然叫做“太空漫遊”,可是看上去這部電影更像是在講述人類進化演變以及未來發展的整個過程。庫布里克不是用刻板嚴肅的方式來闡述這一漫長的過程,而是用客觀精緻的影像、寓言式的情節、優美的音樂來傳達他的人類史觀,並以此映射現實。
人類的進化
庫布里克在電影一開始就講述了“人類的起源”。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著一群猿猴,他們過著群居生活,住在地洞裡。那個時候他們還不是高級的靈長類動物,還經常受到劍齒虎等食肉動物的攻擊。他們逐水草而生,因此難免會因為領地問題而進行爭鬥。有一天,這群猿猴突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色長方體,像一塊墓碑一樣佇立在地上。他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就圍著它頂禮膜拜。結果這之後,其中的一隻猿猴突然從敲打白骨的動作中領悟了如何使用工具,而工具的出現讓猿猴逐漸開始了向人類的演變。從那之後,猿猴能夠心安理得的住在地上,並且利用工具去獵殺食用比他們更兇猛的動物。由此可以推斷,這塊神秘的黑色長方體具有一種隱秘的能量,可以促進人類的進化,引領人類向更高端的文明進發。
在表現遠古時代和現實世界的交替時,影片中運用了一個影史上非常著名的鏡頭:猿猴拋到空中的骨頭變成一架太空飛行器,一個簡單的切換就將400多萬年的歷史一筆帶過。影片的第二個故事是美國宇航局的飛行員佛洛依德駕駛太空船要飛向月球上的克萊威斯基地,而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那塊黑色長方體。
當他踏上月球,找到黑色長方體時,它突然發出刺耳的聲音。那么這塊黑色長方體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又是如何從400萬年前突然出現在現實世界的呢?接下來影片的第三個故事就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一艘太空船搭載著五個太空人向著未知的木星進發。控制這個太空船的是一個叫“哈爾”的9000型電腦,它的智力水平幾乎與人類不相上下,它可以與太空人下棋,能夠與人對話,可謂是人類發明的最高級的東西。既然基本具備了人類的意識,那么哈爾也具有了人類性格中“惡”的一面。它謊稱飛船上的一個部件失效,同時又對這次飛行任務的目的表達的支支吾吾。這不禁讓太空人大衛和佛蘭克產生了懷疑。兩個人商量決定:關掉哈爾。結果他們的秘密商討全被掌握讀唇語的哈爾了解了。為了不讓自己被關掉,哈爾憋死了其他三個正在睡覺的太空人,又將修理部件的佛蘭克扔到了太空中,同時又把搭救佛蘭克的大衛拒之門外。大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從緊急閥門裡進入了太空艙中。氣急敗壞的大衛不顧一切關掉哈爾,就算哈爾苦苦哀求也無濟於事。就在這時,大衛才了解到哈爾所隱瞞的任務目的:去木星尋找那個黑色長方體。影片的結尾才是全片的最高潮。黑色長方體從太空船的船艙外面飄過,大衛突然間好像進入了時空隧道,最終停留在了一個很奇怪的地方。他可以看到年老時的自己,面前就是那個佇立的長方體。時間和空間都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如同一個超出想像的第四世界。黑色長方體在影片當中成為了推動情節,乃至人類進化過程的一個重要事物。從猿到人,從地面到太空,人類的進化是向著文明進步一點點變化的。但是從哈爾暗算太空人這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人類的工具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頂峰了。正所謂物極必反,工具原本是促進人類世界的進步的,但是最高科技的工具具備了人類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卻也沾染了人性的污點,甚至全然不顧道德的存在,反過來對付人類自己了。所以,人類的進化其實已經步入了歧途,而黑色長方體的再次出現是為了扭轉這個局面的發生,使其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事實也是如此,最後大衛變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嬰兒,遙望著地球,這是一個進化過程,也是一個回溯的過程,回溯到母體中,也是象徵著人類文明的一個輪迴。
標準的科幻
既然說《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反科幻片,那么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科幻片。眾所周知,《獨立日》《黑衣人》《星球大戰》都屬於科幻片的範疇,其共同的特點就是以科學幻想為背景講述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故事。比如《獨立日》就是表現人類團結一心對抗外敵侵略的主鏇律電影。所以說,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科幻片還是講故事為主的,科學幻想只是一個外殼,如果真的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內容,那就是央視的《人與自然》了。
《2001太空漫遊》確實是科幻片中的異類。它的台詞少的可憐,講述的故事也較為分散,表現手法也十分詩意。可是我覺得這樣的電影才應該算是標準的科幻片。因為,它不嚴肅不刻板,不帶說教,看不看的懂全憑自己的理解。它又是一件藝術品,《藍色多瑙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安魂彌撒曲》等古典音樂與浩瀚宇宙中的太空飛行器相得益彰,氣氛迷離,視聽效果十分震撼。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在講述關於世界、關於太空、關於人類自身發展過程的電影。不論是放在1968年,還是2001年早已過去的2010年,《2001太空漫遊》都會引人深思,正如它的編劇說的:“如果你完全理解了《2001》,那就是我們的失敗。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提出的問題比提供的答案多得多。”
這毋庸置疑是庫布里克最偉大的作品,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
發行信息
主創介紹
原創作者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SirArthurCharles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寫科幻小說聞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
克拉克於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蘭卡辭世 ,享壽90歲。他在臨終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LastTheorem》的校對工作,該書已於2008年出版。
導演介紹
斯坦利·庫布里克(英語:StanleyKubrick,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的電影導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戒》(EyesWideShut,由湯姆·克魯斯和尼科爾·基德曼主演)四天之後去世。著名作品《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or:HowILearnedtoStopWorryingandLovetheBomb)、《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Odyssey)、《發條橙》(AClockworkOrange)、《閃靈》(Shining)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同時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製片、剪輯、攝影、音效等工作。個人經歷美國導演,後移居英國,嘗試過各種類型和題材,均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
庫布里克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內科醫師。13歲的時候,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庫布里克高中時就作為一個自由撰稿人向Look雜誌出售他拍的相片。17歲他已經是Look的一名攝影師,期間的幾年他環遊了世界。後來作為非錄取學生進了哥倫比亞大學。40年代後期,庫布利克開始傾心於電影製作,經常去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
1951年,庫布里克用他所有的積蓄投資了他的第一部影片,《搏擊之日》,一部16分鐘的關於拳擊手Walter Cartier的記錄片。這部片後來被RKO收購併作為This is America系列的一部在紐約的派拉蒙劇院上映。他放棄了他在Look的職位,全職投入了電影製作中。在親戚的幫助下,他籌集了13000美元投資拍攝他的處女作《恐懼與欲望》。影片在洛杉磯附近的San Gabrielle山上拍攝,工作人員不到10人(包括庫布里克的前任妻子Toba Metz),片子拍攝的時候沒有配音,是後期才配上去的(這個方法最終導致增加了20000美元預算)。成片只在紐約的藝術影院中放映,沒有賺回投資的錢。1955年他拍攝了第二部影片,一部關於黑社會的《殺手之吻》,該片買給了United Artists(聯合藝術家) 公司,並在全球發行。
1956年,庫布里克執導了他的第一部攝影棚影片《殺手》,一部運用重疊的時間講述的強盜片,由Sterling Hayen主演,撰寫犯罪小說的傳奇作家Jim Thompson編寫台詞。這成了庫布里克第一次在藝術上的成功,也引起了米高梅的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們改編了Humphrey Cobb的戰爭小說《光榮之路》。但這項計畫被一個又一個的攝影場拒絕了,直到柯克·道格拉斯同意參加演出,最後由聯藝出資,於1957年在德國拍攝的這部影片獲得了評論的一致讚揚,並且進一步鞏固了庫布里克的地位。1950年,他代替Anthony Mann執導Spartacus(斯巴達克斯),這是當時製作成本最高的影片,預算是一千兩百萬,影片大獲成功,贏得金球獎最佳影片。1961年庫布里克導演了富有爭議的根據Nabokov小說改編的《洛麗塔》。接著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無可質疑的傑作:1964年的關於冷戰時期的黑色幽默影片《奇愛博士》。
1965年庫布里克開始製作後來被認為是他的顛峰之作的《2001太空漫遊》,影片迅速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公認為最發人深思的偉大影片之一。接著庫布里克開始注意到另一本備受爭議的小說:Anthony Burgess 的《發條橙》,這是一部1977年寫的關於未來世界的犯罪和懲罰諷刺性小說,在美國上映時被打上了“X”級,但令人驚訝地備受歡迎,甚至獲得了幾項奧斯卡提名。在英國這部影片戲劇化地放映了一年之久,但由於幾件犯罪案和影片的場面相似而被指責,才停止了放映。
1975年庫布里克改編了19世紀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y的小說Barry Lyndon,一部關於18世紀一個愛爾蘭流氓Ryan O'Neal 的興衰史。1980年,他執導了Stephen King的恐怖小說改編的《閃靈》。之後的五年多時間他遠離攝影機,構思他的下一步影片:1987年的《全金屬外殼》,這部越戰片獲得觀眾和評論家的好評。之後他再一次進入冬眠狀態,直到1996年年底開始著手拍攝《大開眼界》,由湯姆·克魯斯和尼可·基德曼夫婦主演。1997年他獲得了兩項電影界最高的榮譽:美國導演行會的D.W.Griffith 獎和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遺憾的是,庫布里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里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史上NO.1的科幻片。(美國電影學會評)《2001》的偉大在於將人類的想像力抽離出來,以宇宙、時空、極限、生命等概念闡釋著一部精神哲學似的太空史詩,宏大而深邃。(時光網評)在超過30年後仍保持了它的藝術成就。(《華盛頓郵報》評)
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部電影是卓越的、其音樂、願景和浩瀚星空能超越我們想像的……在科幻電影中脫穎而出的《2001太空漫遊》主要不是為了製造驚悚效果,而是激起我們的驚嘆。(《芝加哥太陽報》評)
仍然是所有科幻電影中最偉大的。(《娛樂周刊》評)
世上只有一個庫布里克,2001是純粹的電影。(克里斯多福·諾蘭評)
英國老牌電影雜誌《完全電影》(TOTALFILM)評選的“最偉大五十部科幻電影”中,本片居第三位。
負面評價
一部不切實際的瘋狂作品,自命不凡,節奏極慢,演技業餘。(《華盛頓郵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