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牽牛子出自《雷公炮炙論》云:“草金鈴,牽牛子是也,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陶隱居云:“作藤生,花狀如扁豆,黃色,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梂子核。”《新修本草》云:“此花似鏇葍,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本草圖經》云:“牽牛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三三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毬,每毬內有子四五枚,如蕎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綱目》載,“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如鏇花而大。其實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但色深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帶長寸許,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
牽牛又名裂葉牽牛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左鏇,長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互生;葉柄長2~15cm;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長4~15cm,寬4.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單一或2~3朵著生於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被毛;苞片2,線形或葉狀;萼片5,近等長,狹披針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狀,長5~10cm,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談;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絲不等長,基部稍闊,有毛;雌蕊1,子房無毛,3室,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cm,3瓣裂。種子5~6顆,卵狀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黃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原產美洲,中國各地常見栽培,也常逸為野生。
圓葉牽牛又名毛牽牛、紫牽牛;牽牛花(山西)。形態與牽牛相似,主要區別點是:葉片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長4~18cm,寬3.5cm,通常全緣。花腋生,單一或2~5朵成傘形聚傘花序,萼片卵狀披針形。生於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邊、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內,栽培或野生。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
藥品簡述
藥名:牽牛子漢語拼音:qianniuzi
英文名:PharbitisSeed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harbitis(L.)Choisy.
2、Pharbitispurpurea(L.)Voigt
功效分類:瀉下藥;++利水藥。
科屬分類:鏇花科。
別名:草金鈴、金鈴、黑牽牛、白牽牛、黑醜、白醜、醜牛子、二醜。
性味:苦辛;寒。
歸經:肺經;腎經;大腸經;小腸經。
功能:利水通便;祛痰逐飲;消積殺蟲。
主治:水腫;腹水;腳氣;痰壅喘咳;大便秘結;食滯蟲積;腰痛;陰囊腫脹;癰疽腫毒;痔漏便毒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丸、散,每次0.3-1g,每日2-3次。炒用藥性較緩。
生態環境:
1、原產美洲,我國各地常見栽培,也常逸為野生。
2、生於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邊、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內,栽培或野生。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資源分布:牽牛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圓牽牛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鏇花科植物牽牛或毛牽牛等的種子。
採收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未開裂時將藤割下,曬乾,種子自然脫落,除去果殼雜質。
炮製方法:
1、炒牽牛子:將淨牽牛子置鍋內加熱,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
2、《雷公炮炙論》:凡使牽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曬乾,拌酒蒸,從已至未,曬乾,臨用青去黑皮。
3、《綱目》:牽牛子,今多隻碾取頭末,去皮麩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用藥禁忌
1、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2、《日華子本草》:得青木香、乾薑良。
3、《本草衍義補遺》: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
4、《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5、《本草備要》: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
中藥化學成分
1、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約3%,系樹脂性甙,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pharbit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裂葉牽牛子酸(nilic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acid)及戊酸(valericacid)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牽牛子酸C系由番紅醇酸(ipurolicacid)與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縮合而成的甙,牽牛子酸D比牽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種子還含生物鹼;裸麥角鹼(chanoclavine),野麥鹼(elymoclavine),狼尾草麥角鹼(penniclavine),田麥角鹼(agroclavine),麥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黴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黴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黴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2、圓葉牽牛種子含赤黴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聖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羥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羥基膽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麥角類生物鹼(ergotalkaloid)。
藥理作用
1、瀉下及利尿作用:牽牛子甙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在甙腸道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2、對平滑肌作用:牽牛子甙能興奮離體兔腸和離體大鼠子宮。牽牛子甙水解產物的鹼性鹽,可使小鼠小腸、大腸和盲腸收縮,其敏感順序為大腸>小腸>盲腸,而煎劑及牽牛子甙本身無比作用。
3、其他作用:體外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蟲有某些驅蟲效EA。
4、毒性:牽牛子甙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37.5mg/kg。對入有毒性,促不大。大劑量除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與粘液血便外,還可能刺激腎臟,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
5、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根素(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據動物試驗,黑醜與白醜瀉下作用並無區別。關於牽牛子的瀉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與硫酸鎂、大黃不同,在瀉下時,不引起血糖的劇烈變化,但能加速菊糖(Inulin)在腎臟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牽牛子的水、醇浸劑對小鼠皆有瀉下作用,但經煎煮後,即失去作用。除去牽牛子甙後的水溶液,似仍有瀉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牽牛子甙外,可能還含有其他瀉下成分。在體外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尚有某些驅蟲效果。牽牛子甙似能興奮離體兔腸及離體大鼠子宮;靜脈注射1mg/kg對麻醉犬、兔的血壓、呼吸無明顯影響。對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對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與粘液血便外,還可能刺激腎臟,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三色牽牛(Ipomoeatricolor)含異麥角醯胺(Isolyserga-nide)、麥角醯胺(Lysergamide)及裸麥角鹼,有致幻作用。致瀉:種子乙醇或水浸出液1.5-3g/kg灌胃,對小鼠有瀉下作用,但煎劑則失去致瀉能力。
6、興奮平滑肌:所含樹脂0.2%濃度,對家兔離體腸管及子宮均有興奮作用;皮下注射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牽牛子甙水解產物的鹽,可使豚鼠小腸、盲腸、大腸收縮,而牽牛子甙本身無此作用。
常用配方
1、治水腫:牽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為度。(《千金要方》)
2、治停飲腫滿: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儒門事親》禹功散)
3、治腰腳濕氣疼痛:黑牽牛、大黃各二兩,白朮一兩。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如要快利,加全百丸。(《世傳神效名方》牛黃白術丸)
4、治傷寒瘀熱在內,濕氣鬱而不散,熏發肌肉,小便不利,身體發黃:牽牛子(炒)半斤(只取末二兩),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上四味,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蔥白湯調下,不計時候。(《聖濟總錄》消濕散)
5、治氣築奔沖不可忍:黑牽牛半兩,檳榔一分(銼)。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濃煎紫蘇生薑湯調下。(《衛生家寶方》牽牛丸)
6、治驚疳,啼哭煩躁,面赤痰喘:黑醜頭末一兩,雄黃一兩,天竺黃二兩。為末,飯丸粟米大。每歲五丸,入粥內與食。(《嬰童類萃》)
7、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牽牛子(黑色。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別以麩炒去皮、尖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不可久服。(《本草衍義》)
8、治新久積聚、胸脅脹滿等症:大黃、黑牽牛(頭末)各四兩,甘遂半兩,芒硝三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量虛實加減,或五六十丸亦得。(《普濟方》引《海岱居士方》牛黃利隔丸)
9、治一切所傷,心腹痞滿刺痛,積滯不消:黑牽牛二兩(炒,末),五靈脂(炒),香附(炒)各一兩。上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衛生寶鑑》消滯丸)
10、治小兒心腹氣脹,喘粗,不下食:牽牛子(微炒)、木香、馬兜鈴各一份。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聖惠方》)
11、治小兒疳證:木香二錢半,黑牽牛半兩(生用)。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三十丸,用米飯湯送下,不拘時服。(《奇效良方)分氣丸)
12、治一切蟲積:牽牛子二兩(炒,研為末),檳榔一兩,使君子肉五十個(微炒)。俱為末。每服二錢,沙糖調下,小兒減半。(《永類鈐方》)
13、治冷氣流注,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兩,破故紙(炒)二兩,黑牽牛子三兩(炒)。上為細末,煨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蔥須鹽湯送下,食前服。(《楊氏家藏方》牽牛丸)
14、治腎氣作痛:黑牽牛(炒熟)、白牽牛(炒熟),等分。上為末。每服挑三錢匕,豬腰一副,薄切開縫,入川椒五十粒,茴香一百粒,以牽牛末遍摻入腎中,線系濕紙數裹煨,香熟,出火氣。燈後空心嚼吃,好酒送下,少頃就枕,天明取下惡物即愈。(《直指方》腰子散)
15、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疒頹)腫脹,大小便不利:白牽牛(略炒)二兩,白朮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上為末。沖服二錢,薑湯調下,空腹進。初進一服,未覺再進。(《三因方》三白散)
16、治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牽牛黑、白者各一合。用布包槌碎,好酒一碗,煎至八分,露一夜。溫熱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度。(《魯府禁方》黑白散)
17、治咽喉諸疾腫痛生瘡:黑牽牛(炒)、甘草(炒)各四兩,防風一兩,牛蒡子(炒)八兩。上件各慢火炒令熟,與防風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一大盞,點藥澄清,服不拘時候。(《御藥院方》利膈散)
18、治風熱赤眼:黑醜仁為末,調蔥白湯,敷患處。(《泉州本草》)
文獻論述
1、李杲:牽牛子,《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為備言之,若病濕勝,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
2、《湯液本草》: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3、《綱目》:牽牛,自宋以後,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李明之目擊其事,故著其說極力?之。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梁而多優郁,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方見《醫學發明》。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但貴施之得道耳。
4、《本草正》: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5、《本草正義》:牽牛,善泄濕熱,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別錄》謂其苦寒,至李氏東垣,以其兼有辛薟氣味,遂謂是辛熱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專長,試細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實腫脹滿,二便不通,則東垣以為辛熱,張石頑和之,亦謂辛溫,皆屬不確,當以《別錄》之苦寒為正。又薟氣戟人喉舌,細味之亦在皮中,所謂有毒,蓋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稱止用頭末,正以其皮粘韌,不易細碎,只用頭末,則棄其皮,而可無辛薟之毒,頗有意味可思。《別錄》主治專破氣分之壅滯,泄水濕之腫滿,除風利便,固皆以實病言之,此藥功用,固已包舉無遺,甄權申之,則日治痃癬氣塊,利大小便,東垣謂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瀕湖謂逐痰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亦皆主結滯壅塞立論。而甄權乃又謂除虛腫,則誤矣。《日華本草》謂治腰痛,蓋亦指濕熱阻塞,腰脊不利之症,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屬非是。
6、《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7、《藥性論》: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8、《日華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膿,並一切氣壅滯。李杲: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
9、《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10、《江蘇植藥志》:適用於急性關節炎。
11、《新疆中草藥手冊》:瀉下,利尿,殺蟲。治便秘,消化不良,腎炎水腫,小兒咽喉炎。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種子似桔瓣狀,略具3棱,長5-7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弓狀隆起,兩側面稍平坦,略具皺紋,背面正中有一條淺縱溝,腹面稜線下端為類圓形淺色種臍。質堅硬,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摺疊的子葉2片。水浸後種皮呈龜裂狀,有明顯粘液,氣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無果皮等雜質者為佳。顯微鑑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略呈切向延長,有的含棕色物,間有分化成單細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為1列扁小的下皮細胞。柵狀細胞層由2-3列細胞組成,靠外緣有一光輝帶。營養層由數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及頹廢細胞組成,有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中含細小澱粉粒。內胚乳最外1-2列細胞類方形,壁稍厚,內側細胞的壁粘液化。子葉落歸根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圓形的分泌腔,直徑約至108μm;薄壁細胞中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滴,並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8μm。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浸泡2-4h,濾過。濾渣加甲醇20ml,冷浸4h,濾過。取濾液3ml,置蒸發皿內蒸乾,加濃硫酸1滴,於水浴上加熱,殘渣呈紅色至紫紅色。(檢查牽牛子甙)2、用毛細管將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濾紙上,一再滴加5%磷鉬酸試液,於120℃烘烤2min,則顯藍至藍黑色斑點。(檢查牽牛子甙)。
商品規格
商品分黑醜、白醜,一般不分等級。藥用以顯黑醜較多。藥物套用鑑別
1、本品有黑白二種,黑醜藥力較速,白醜藥力較緩。2、牽牛與商陸二藥均通瀉二便,逐水作用甚強,故水腫脹滿,痰飲喘咳,二便不通者,用之均為適宜。商陸外用有解毒消腫作用,但內服毒性大;牽牛有導滯消積殺蟲作用,雖有一定毒性,但較之商陸為小,故不論大人小兒之蟲積腹痛,宿食不消,胃納不佳等症均可套用。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牽牛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溫和的氣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宜。過於低濕或乾燥瘦嵴之地,生長均不良。
栽培技術
種植:以種子繁殖,於4-5月播種。播種前翻土作畦(如利用籬邊、牆邊、田埂等地種植,則不需作畦),畦寬約1.3m,按株距23-33cm、行距30-50cm開穴,每穴播種子4-5粒。播後覆細土一層,以種子不露出為宜。種子發芽後,幼苗生長真葉2-3片時,便須間苗、補苗,亦可進行移植。以每穴保留2-3株即可。
田間管理
在藤蔓尚短時,可以進行鬆土除草1-2次。至藤蔓較長時,須設立支柱,或間種玉米、高梁等作物使其攀援其上,以代支柱。施肥,在前期施以人糞尿、硫酸氨等氮肥為宜,後期多施草木灰、骨粉等磷鉀肥為宜。
民間故事
故事一: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村子,村中很多人得一種怪病。腹脹難忍,四肢腫脹、大便乾燥並有蟲子。很多醫生都治不好這種怪病,人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個與牛相依為命的牧童,非常聰明。一日,牛突然開口對他說話:“遠方有一座大山,山中長著許多像喇叭的小花,我帶著你找到它的種子,就可以治好全村人的病。”牧童聽後,帶著乾糧,牽著牛去尋找遠方的大山。歷盡千辛萬苦,牧童終於找到了像喇叭的小花,並帶著花的種子牽著牛順利回到家鄉。得病的村民吃了花的種子,都神奇的治好了病,恢復了健康。大家為了記念牧童,把這種花的種子叫“牽牛子”並把它種到地下,為更多的百姓治病。
故事二:牽牛子是一味中藥,為瀉下類藥,性苦寒而峻烈,有瀉下、逐水、去積、殺蟲等功效。縱觀祖國醫藥史,對牽牛子頗有研究並善用者,首推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下面說說李時珍用牽牛子治病的故事。
有一60歲的病人找到李時珍,自訴患“腸結病”數十年,大便數日一行,且行之艱難,甚於婦人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胸脘痞悶不適;服硝、黃之類通利藥,也毫無感覺,如此30餘年,深為痛苦。
李時珍為其診治時,見病人體胖,每日吐痰碗許,李時珍認為該病人屬三焦之氣壅滯,以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飲,不能滋潤腸腑而致,並非血燥,用濡潤之藥則留滯;用硝黃之類,走血分,無益痰阻,故均無效果。於是李時珍以牽牛子末,用皂莢膏為丸與服,一服即大便通利,且不妨食,繼而神爽。李時珍對此解釋說:“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
由此可見,李時珍不僅諳熟藥性,且深知醫理。通過臨床實踐,他創立的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達命門,走精隧”之說,以及治療“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的論述,豐富了牽牛子的藥性理論。
可見,牽牛子是一味很好的瀉下類藥。
真偽鑑別
臨床上常見牽牛子的偽品也均為鏇花科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正品及偽品在外形上極其相似,為便於臨床套用時正確區分,現將牽牛子正品及偽品的鑑別方法介紹如下。
正品
鑑別要點
其種子呈三棱狀卵形,似橘瓣,兩側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長約4~8 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正中有一條縱直凹溝,兩側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為1稜線,稜線下端有類圓形種臍。質堅韌,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摺疊的子葉。水浸後種皮呈龜裂狀,有明顯黏液。無臭,味辛、苦,有麻舌感。種子含牽牛子苷約3%,系樹脂性苷,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巴豆酸,裂葉牽牛子酸、d一甲基丁酸及戊酸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可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還含有裸麥角鹼、野麥鹼、狼尾草麥角鹼、田麥角鹼、麥角醇等生物鹼,以及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脂肪油成分主要是烷烴類化合物,其次為酸類。圓葉牽牛種子含赤黴素A3,As,A8,A17,A19,Mo,A26,A27,A29,A33,A44,Ass。又含聖苯素一7—0一β—D吡喃木糖基一0一β—D一吡喃阿拉伯糖苷,2,3,22,23一四羥基膽甾一6一酮,栗木甾酮和麥角類生物鹼。
偽品
1、 月光花Calonyction aculeatum(L.)House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圓形略扁,長8-10 mm,寬5-7 mm。表面淡棕黃色,平滑光亮,背面弓形隆起,中央微顯縱溝,腹面為一稜線,棱的一端有明顯圓形白色的種臍凹下。質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摺疊子葉。無臭,味微辛,苦。未成熟種子含有赤黴素A8,A17,,A19,A27,A29,A30,A31,A33,A34,還含貝殼杉酸及6一羥基貝殼杉酸。分布於陝西、江蘇、浙江等省。在廣西發現有充牽牛子作藥用情況。
2、 北魚黃草Merremia sibirica(L.)Hall.f.【Convolvulus sibiricusL.;Ipomoea sibirica(L.)Pers.】的乾燥
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多呈圓球形的1/4狀,長4—6 mm,寬3~5 mm。表面灰褐色,披金黃色鱗片的非腺毛,脫落處粗糙,呈小凹點狀,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淺縱溝,腹面為一稜線,種臍明顯,在稜線及背面交接處呈缺刻狀。質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摺疊的子葉。無臭,味微辛辣。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等省。在東北、內蒙古及浙江部分地區誤作牽牛子用。
3、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Convolvulusjaponicus Thunh]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多呈圓球形的l/4狀,長3~5mm,寬2-3 mm。表面灰黑色,有眾多小突起,種臍明顯,呈缺刻狀。質硬,橫切面可見2片子葉。無臭,味淡。根莖含防己內酯,掌葉防己鹼,葉含山柰酚一3一半乳糖苷。花中抗壞血酸含量及胡蘿蔔素含量高。分布於全國各地,在遼寧發現有誤作牽牛子用的現象。
4、蕹菜Lpomoea aquatica Forsk.【Convolvulus repens Vahl;I.reptansPoir.]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長4—6 mm,寬3~5 mm。表面黑色,種臍明顯,呈缺裂狀,和背面的交接處有3個明顯的瘤狀突起,中間一個較大,左右兩瘤對等。質硬,橫切面可見2片子葉。無臭,味淡。莖葉含蛋白質、糖、脂類、酚類、萜類、三萜類化合物、谷氨醯胺、丙氨酸、蔗糖、a一生育酚及β一胡蘿蔔素、葉黃素、葉黃素環氧化物、堇黃質、新黃質等十幾種胡蘿蔔素。分布於我國中部和南部。在貴州羅甸地區發現有作牽牛子用的情況。
5、圓葉蔦蘿Ouamoclit Coccinea Moench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圓形或球形,多呈圓球體的1/4狀,l/3或1/2狀,比牽牛子略小。表面黑色,上面布滿小圓點。在天津地區發現充牽牛子藥用。
小結
牽牛子及其偽品月光花、北魚黃草、打碗花、蕹菜、圓葉蔦蘿的種子在外形特徵上很相似,但只要掌握了它們的性狀鑑別,就容易區分。牽牛子的化學成分研究較深入,月光花種子成分還需深入研究,而北魚黃草、打碗花、蕹菜、圓葉蔦蘿的化學成分只對其莖葉進行了部分研究,種子的成分研究還待深入。
質量標準分析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IX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0.0%。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IX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附錄IX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X A)測定,用乙
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為流動相A,以0.04%磷酸溶液(含2%異丙醇)為流動相B,按下表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325nm。理論板數按咖啡酸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時間(分鐘) 流動相A(%) 流動相B(%)
0~12 13 87
12~13 13→54 87→46
13~19 54 46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咖啡酸對照品、咖啡酸乙酯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1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2小時,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乾溶劑,加入三氯甲烷-甲醇(3:1)混合溶液提取6小時 ,提取液回收溶劑至少量,轉移至10ml量瓶中,用同一溶劑洗滌容器至同一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咖啡酸(C9H8O4)和咖啡酸乙酯(C11H12O4)的總量不得少於0.20%。
營養知識
牽牛子知識介紹:牽牛子為鏇花科植物牽牛、圓葉牽牛成熟的種子。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牽牛子種子似橘瓣狀,略具3棱,長5至8毫米,寬3至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色(白醜),背面有一條淺縱溝,腹面稜線的下端有1種臍。質硬,橫切面淡黃綠色,子葉皺縮摺疊,顯油性,有明顯粘液,氣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無果皮等雜質者為佳。
牽牛子補充信息: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牽牛子、炒牽牛子,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炒牽牛子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牽牛子適合人群:
孕婦及脾胃氣虛者禁服。
牽牛子食療作用:
牽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氣雄降泄;
具有瀉水逐飲,下氣消痰,除積殺蟲的功效。主治水腫腹水,腳氣腫滿,痰飲喘咳,大全秘結,食滯蟲積,癰疽腫毒。
牽牛子食物相剋:
該品不宜與巴豆、巴豆霜同用。
牽牛子做法指導:
生用力峻,炒用性緩。
凡濕熱內蘊所致水腫腹水者,可與甘遂、大黃、滑石等配伍,以增強清熱瀉水之功;凡痰壅胸滿喘咳者,可與葶藶子、桑白皮、杏仁、橘皮等配伍,以增強瀉肺化痰平喘之功;凡內熱結聚,腹痛便秘者,可與大黃、檳榔、枳實等配伍,以清熱瀉下通便。
中藥方劑之Q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