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組成
:黃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鐘)10克,白朮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簡介:
【辨證】陽氣虛弱,脾失健運。
【治法】益氣健脾,溫中散寒,解毒祛濕。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4次,治療期忌菸酒及辛辣食物。
【臨床套用】可用於頑固性口腔潰瘍。
類別:其它
出處:《中醫雜誌》
芪附湯(《赤水玄珠》)
[組成] 黃芪去蘆,蜜炙(30克) 大附子炮,去皮臍( 10克)各等分
[用法]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劑量按比例酌情而定)。
[功用] 溫陽固表。
[主治] 陽虛自汗證。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案例
風疹
謝某,男.30歲,農民。自訴於5年前患皮膚病,每逢寒風細雨及下水幹活,常發皮疹,奇癢難忍。前醫多以消風散與四物消風飲化裁為治,均未獲效。余觀疹塊,大小不一,其色淡白,遍布全身,抓後微有血痕。按其脈虛而稍浮,觀其舌淡苔薄白,口不渴,略畏寒,二便如常。綜合上述情況,斷為氣虛表弱,腠理稀疏。衛陽不固,風邪乘虛侵入所致。治以實表固衛,扶正御邪。處方:北芪60克 附子15克(久煎) 防風15克。10帖,空腹日服1帖。第二次來診,自訴疹塊消失,癢亦緩解。效不更方,繼服10帖,病告痊癒。隨訪4年來復發。[陳贊恆.1983.加味芪附湯治療風疹瘙癢.上海中醫藥雜誌,(7):34]
〔按〕風疹而逢寒風細雨則發,疹色淡白,畏寒不渴,舌淡苔薄白,脈虛,顯然是衛,陽虛弱,肌表不固,風邪入侵,郁於肌膚腠理所致。既非風熱濕毒,亦非血虛血燥,用消風散、四物消風飲是以宜其不效,當溫陽固表,祛風散邪。芪附湯溫陽益氣固表,使陽氣旺則既能祛邪外出,更能防風邪復入。妙在加入一味防風,以為祛邪之主,使風邪去則疹消癢止。
中藥方劑之Q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