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以滑利大腸、通利大便、引起腹瀉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功用:此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腸積滯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質;或清熱瀉火,使熱毒火毒通過瀉下得到緩解;或逐水退腫、化飲滌痰,使水濕痰飲從大小便排出。部分瀉下藥兼有清利濕熱、消積導滯、破血逐瘀、解毒散結等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由於瀉下藥自身藥性的不同,其作用強弱、毒性大小及適應證也有所不同,可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3類。①攻下藥。多為苦寒之品,既能通便,又能瀉熱,攻下力較強。主要用於高熱不退、腹滿脹痛、大便不通的里實熱證,以及火毒內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咽腫口瘡、瘡癰疔毒、血熱吐衄等證。常用藥有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等。②潤下藥。多屬植物種仁,富含油脂、質地潤滑,故有滑利大腸、潤燥通便的功效。因其作用緩和,部分藥物兼有潤養之功,故常用於年老、久病、產後津血虧虛引起的腸燥便秘。常用的藥有火麻仁、郁李仁等。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多有毒性,能引起強烈腹瀉,使大量水濕痰飲之邪由大便排出,有峻下逐水之功。主要用於胸腹積水、痰飲積聚、喘滿氣促、肺氣壅實、二便不通、脈沉有力、形氣俱實的水腫痰飲實證。常用藥有甘遂、京大戟、紅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千金子、巴豆、澤漆、狼毒、腹水草、鳶尾等。此外,某些瀉下藥還可用治濕熱積滯、瀉痢腹痛、肝膽濕熱、身目發黃;瘡癰疔毒、腸癰腹痛、瘀血閉經、外傷瘀腫、食積蟲積、小兒疳積、面黃肌瘦等證。配伍
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及證情選擇相應的瀉下藥。里實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而後攻里,或瀉下藥與解表藥同用,表里雙解,以免表邪內陷;里實正虛者,可配補養藥,攻補兼施,瀉下而不傷正;老年體弱、津枯、陰虛、血虧、腸燥、便秘者,應配生津滋陰養血藥。其他作用
瀉下藥有促進腸蠕動、刺激腸黏膜炎性充血水腫,引起不同程度腹瀉的作用。部分藥物還有抑菌消炎、利膽、利尿、止血、降壓等作用。
瀉下藥對西醫診為習慣性便秘、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滲出性胸膜炎,慢性腎炎和肝硬化、血吸蟲病引起腹水脹滿,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部分藥還可用於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