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經濟圈

淮海經濟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86%,比長江三角洲大7.8萬平方公里。 淮海經濟區實現GDP占全國的7.1%,增幅比全國大3.2個百分點,人均GDP比全國少1937元。 淮海經濟區三次產業結構為24.8:41.7:33.5,呈二、三、一格局分布。

於1986年3月成立,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區域簡圖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菏澤、濟寧、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目錄地理位置 淮海經濟區與高鐵 文化資源 交通運輸 自然條件 經濟總量 產業結構 成果展望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現狀地理位置淮海經濟區與高鐵文化資源交通運輸自然條件經濟總量產業結構成果展望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現狀展開

地理位置

淮海經濟區處於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並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在整箇中國的公雞地圖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沿海中心位置。同時,淮海經濟區本身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於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後,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後,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 添加圖片

淮海經濟區與高鐵

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為滿足快速增長的旅客運輸需求,建立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規劃“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建設客運專線1.2萬公里以上,客車速度目標值達到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
“五縱”客運專線:北京—上海(京滬高速鐵路)、北京—武漢—廣州—深圳—香港(京港高速鐵路)、北京—瀋陽—哈爾濱(大連)、杭州—寧波—福州—深圳(沿海高速鐵路)、北京—合肥—福州—台北京台高速鐵路,大陸段叫“京福高速鐵路”)。
“四橫”客運專線:徐州—鄭州—蘭州(徐蘭高鐵)、杭州—南昌—長沙—昆明(滬昆高速鐵路)、青島—石家莊—太原、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滬漢蓉高速鐵路)。
其中北京—上海(京滬高速鐵路)和徐州—鄭州—蘭州(徐蘭高鐵)都緊密聯繫淮海經濟區,一旦高鐵建成,必將對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淮海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環渤海,淮海,長三角三大經濟區將比翼騰飛。淮海、中原、蘭西三大經濟區貫穿沿海、中部到西部,必將對我國中西部發展帶來強大動力。

文化資源

淮海經濟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該區有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觀、行知論給後人留下經典著作《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卻文約辭要,博大精深,提出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譽為“萬經之王”孔子孟子曾子莊子墨子劉邦項羽曹操華佗王羲之
劉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吳承恩袁世凱以及近代周恩來等一大批名人遺蹟,是中國旅遊內涵極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著名景點有泰山孔廟孔府雲龍山雲龍湖龜山漢墓,高祖原廟,嶧山微山湖泗水亭張良墓漢城公園九里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太白樓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歸德古城白雲寺 芒碭山,壯悔堂,梁孝王墓漢高祖斬蛇碑陳勝墓閼伯台張巡祠帝嚳陵微子墓倉頡墓 ,木蘭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關齋,造律台遺址,張飛寨,隋堤,梁園,龍崗遺址,商丘古城黃河故道,冀魯豫革命紀念館,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園,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沂南漢墓博物館孟良崮抱犢崮花戲樓太清宮華祖庵薛閣塔,萬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萊蕪戰役紀念館,華山森林公園,潁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紀念館駱馬湖宿北大戰紀念館,嶂山森林公園。

交通運輸

淮海經濟區交通便利,區內京滬、京九、隴海、新石二縱二橫鐵路幹線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滬、連霍、日東高速公路及國道幹線構成密集運輸網路。連雲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航空線路基本覆蓋經濟區,便捷的交通使本區具有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

自然條件

淮海經濟區土地總面積17.81萬平方公里,其中魯南6.00萬平方公里、蘇北5.24萬平方公里、皖北3.66萬平方公里、豫東2.91萬平方公里。區內面積最大的市是臨沂1.72萬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萊蕪0.22萬平方公里,兩者相差近7倍。地級市之間面積相差太大,不利於城市功能發揮。淮海經濟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86%,比長江三角洲大7.8萬平方公里。
淮海經濟區20個市中,沒有一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僅徐州為副省級城市。而長江三角洲區域有15個地級以上城市,其中1個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含2個省會城市)。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發揮的龍頭作用非常顯著,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徐州。2002年,淮海經濟區行政區劃中共有147個縣級單位,其中市轄區50個、縣級市13個。魯南有縣級單位50個、蘇北有40個、豫東有29個、皖北有28個。
淮海經濟區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12076萬人,比上年增長6.2‰,增幅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市有周口和臨沂,人口最少的萊蕪只有124萬人。連雲港人口464萬人,占其中3.8%。淮海經濟區人口占全國的9.4%,比長江三角洲多4542萬人。淮海經濟區人口密度為676人/平方公里,其中蘇北609人/平方公里、魯南662人/平方公里、皖北697萬人、豫東800人/平方公里,基本呈自東至西遞增狀況。阜陽人口密度914人/平方公里,在各市中最高;淮安513人/平方公里,最低。與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相比,淮海經濟區每平方公里多543人。

經濟總量

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綜合實力的標準。2002年,淮海經濟區實現GDP729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人均GDP6060元。絕對額、增幅和人均值從高到低排列依次均為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實現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億元;淮北和萊蕪實現GDP最小,分別為117.9、141.9,這與其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有關。當年增速最快的濟寧達到14.0%,最緩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個百分點,反映出本地區發展不夠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萊蕪達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沒有超過萬元,最低的市僅有2342元
淮海經濟區實現GDP占全國的7.1%,增幅比全國大3.2個百分點,人均GDP比全國少1937元。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GDP19141.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8.7%。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淮海經濟區的2.6倍,對全國的貢獻度也比淮海經濟區高11.6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個城市實現GDP達到1276億元,而淮海經濟區平均每個城市僅為365億元。淮海經濟區實力不足,GDP規模小,人均水平低,不僅與發達地區差距很大,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明顯。占全國9.4%的人口只創造了7.1%的GDP,人均GDP僅相當於全國平均的3/4。

產業結構

2002年,淮海經濟區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812.3億元,比上年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040.5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2442.9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2.2%、5.7%、7.0% ,第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三次產業當年增長速度都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分別快1.4、4.9、5.0個百分點。在各市中,完成一產增加值最多的是鹽城(182.6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蚌埠(8.6%);完成二產增加值最多的是徐州(367.1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菏澤(20.3%);完成三產增加值最多的也是徐州(294.3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臨沂(15.9%)。
淮海經濟區三次產業結構為24.8:41.7:33.5,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魯南、蘇北為二、三、一格局,豫東為一、二、三格局,皖北為一、三、二格局。20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呈二、三、一格局,有3個城市呈一、三、二格局,有兩個城市呈二、一、三格局,還有兩個城市呈一、二、三格局。
雖然近年來淮海經濟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與全國和長江三角洲一樣實現了二、三、一布局,但結構最佳化、產業升級的進程明顯落後。一產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3個百分點,高於長江三角洲19.0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0個百分點,低於長江三角洲10.2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低於長江三角洲8.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劣於全國水平,主要體現在一產和二產比重的差別。

成果展望

淮海經濟區聯合協作結出了豐碩果實,給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注入了活力,成為全國較有影響、富有成效的區域合作組織,受到了國家、四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十五年來,經濟區成員共同致力於投資環境的改善,利用區域的廣闊舞台,借力、借勢、借天時、借地利,實施“大開放、大交通、大市場”的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大為加強,區域共同市場嶄露頭角,各地投資軟、硬條件不斷改善,使淮海經濟區社會影響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員市共同擁有的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它將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區域大市場,17.8萬公里的廣袤領域,1.2億廣大人民的消費需求,富含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成為商家馳騁運籌的絕好疆域。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將是一個適應國內外交流的交通大樞紐,暢南北、通東西,為加速中西部開發、為亞歐大陸橋的興旺提供最便捷的條件。
21世紀的淮海經濟區,將是一個國內外實業投資的大舞台,其農業發達、工業興旺、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在中國東部是一片極具活力的投資熱土。

淮海經濟區現狀

當初淮海經濟區的設立,是因為這一地區文化習俗語言有太多的相似性,兼之這一地區多為大平原,交通優勢突出,故而本著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設立了淮海經濟區,不排除是為建立淮海省做準備。
可今天做為全國最早設立的經濟區之一,淮海經濟區顯的默默無聞,好生寂寞,被戲稱為養老院!
今天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雖然自然條件和人文傳統都具有相當的同質性,但被分割為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個省份而分治,全都位於各省的邊緣地帶。尤山東主要沿膠濟鐵路發展,江蘇主要沿滬寧鐵路和長江發展,河南提出以鄭州、洛陽、開封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安徽雖然還沒有成熟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但安徽省對合肥的投入力度以及皖南蕪湖經濟中心的成長都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魯南、蘇北、皖北、豫東都是四省的邊緣地帶,成為無人喝彩的棄兒。行政區劃體系中的邊緣性,導致其很少得到省政府的重視和投入,長此以往,這一區域的居民也自然會產生心理層面的一些反映,即心理邊緣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