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閣塔

薛閣塔

薛閣塔,位於安徽省亳州市區薛閣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名文峰塔,因此塔在明代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的家廟薛家閣附近,故當地人多稱此塔為薛閣塔。

基本信息

簡介

薛閣塔薛閣塔
塔為磚結構,樓閣式建築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層,高34.15米,底層周長23.36米,塔座為八塊大清石奠基。每層外轉角為磚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磚枋,枋上為塔檐,枋下飾磚刻斗拱、禽鳥、花卉圖案。塔內為“壁內折上式”,從第二至第六層內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龕,為供神之處。塔頂八角飛檐、翹角垂脊、風鈴叮噹,筒瓦屋頂,玲瓏剔透。塔尖為鐵鑄蓮花座,座上鑄葫蘆式塔剎,直插雲霄。2001年6月國務院將該塔作為曹氏家族墓群的附屬建築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閣塔每層外轉角為磚砌仿木方柱,柱上飾磚枋,枋上為塔檐,枋下飾磚刻斗拱、禽鳥、花卉等圖案。塔的第2至第6層,內壁上各有一面朝南的小龕.為供神像之用,現神像無存。每層均設定平座,可以從塔的各層室內走到外檐.向遠處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實際作用與現代建築上的陽台,別無二致。塔頂八角飛檐,翹角垂脊,風鈴丁零,筒瓦屋頂,玲瓏剔透。塔尖為鐵鑄蓮花座,座上鑄葫蘆式塔剎,直插雲霄。整座塔雖兩次建成,但結合巧妙,不見刻意雕鑿的痕跡。相傳,塔尖葫蘆頂,原安放一顆碩大寶珠,星月日光之下,塔頂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日軍占領亳州期間,僱人偷去寶珠,又用炮火轟擊塔身,遂使塔頂失去光輝,塔身彈痕累累,至今第3層東南側仍留下炮擊痕跡.記述著歷史的陰風晦雨。

歷史

薛閣塔又名文峰塔,位於亳州市薛閣路中段路南。據《亳州志》記載:清乾隆三十七年,亳州知州鄭交泰,察知自清朝以來,亳州除吳楚奇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過解元而外,幾乎沒有出現過一個進士,認為亳州文風不盛的原因與風水有關,倡議在城東南原明代考功薛蕙的家廟附近建造文峰塔,以振亳州文風。因資金有限,當時只完成五層。嘉慶十七年(1812),州紳何天衢捐資續建2層,成為現在的七級玲瓏寶塔。因塔建在明代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的家廟薛家閣附近,故當地人稱此塔為薛閣塔。

文物保護

2013年市政府重點工程的薛閣塔保護項目主體工程終於完工。薛閣塔原名文峰塔,清乾隆中葉,亳州知州鄭交泰因此地文風不正,於城南筑此塔,以倡文風,故稱文峰塔。
塔上的磚雕、刻字、斗拱已經修復如原,材料、工藝與薛閣塔原貌十分接近,磨舊仿古的修復工藝,看不出修繕的痕跡。塔內拾階而上,青磚壘砌的塔牆和台階,更是給古塔增添了滄桑感。站在塔層之間向外觀望,亳州老城區盡收眼底。
因薛閣塔內空間窄,階梯較高,攀爬起來有一定困難,加上塔內保護措施尚不健全,容易發生危險,因此薛閣塔暫時不考慮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