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綺園,舊稱馮家花園,原是晚清醬作業富商馮纘齋(約1840-l887)的私家宅園。同治九年,馮纘齋在海鹽縣舊縣城中央建宅三進,次年又於宅後建私家園林。抗戰勝利後,馮攢齋後人整修宅園,定名綺園。綺園雖建於晚清,但它的成園歷史可迫溯到明中葉。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紹賢在城南建造彭氏園,這是海鹽縣城武原鎮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園林。到清代,彭氏園幾度興廢,數易其主。至晚清至戲曲家、詩人黃燮清手中。他先買下西鄰的硯園廢址,再連同自家的拙宜園,重加修整,增補景點。但等他將此園給次女黃秀作陪嫁時,此園也已毀於戰
火之中。後來黃秀之夫馮纘齋操辦策劃重建此園,既保存了兩座故園的風格,又採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為主的現代造園手法,遵循水隨山轉,山因水活這一我國古典園林藝術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則,使園林具有獨特的風貌。後來馮氏後犟定其名為綺園,就是寓妝奩綺麗之意,也許這是出於對黃秀的尊重和懷念吧。解放後,馮纘齋後人把宅園捐獻給人民。
歷史
綺園原為清代海鹽富商馮瓚齋的宅園。鹹豐九年(1859),他娶當時著名詩人、劇作家黃燮清的次女黃繡為妻。黃繡自幼年受父親的藝術薰陶,知書達禮,才識過人,襄助馮瓚齋修建了園林,作為寄情遊憩之處。綺園雖然建於晚清,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葉。位於城南的彭氏園原為文人彭紹賢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建,是武原鎮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園林。園主曾著《水同居雜詠》,序中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園,高樹生蔭,……花間竹下,啜茗清談,琴韻悠悠,棋聲落確,歡游魚出沒,聆野禽相和。”記述了文人宅園的雅趣。
清初彭氏園毀。康熙年間,海寧楊中納在故址上重建拙宜園。楊是著名學者朱彝尊、黃宗羲的學生,曾任江南學政。園中建有擷芳軒、得樹堂、晚硯齋、晴雲圖、剩舫巢經樓諸勝。乾隆年間,黃燮清的祖父黃耕山購得此園,加以修葺。到黃燮清手中,詩人又購入西鄰康熙舉人張皓的硯園,並將兩園重新規劃,精心修繕。道光二十七年間(1847),園中新築倚晴樓三間。這座隱處江南古鎮的園林,它的藝術價值是陳從周教授首先發現的。他在六十年代調查研究江南古園時來到綺園,深為園林的布局和景色所打動,不久即在《文物》雜誌上向學術界介紹了綺園的造景特點,並於1985年推薦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紅樓夢》劇組來綺園拍攝外景。綺園隨著電視劇的放映,走向全國。1990年,它被上海古籍出版社列入該社出版的《十大名園》系列叢書。從此,名聲大震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名人前來遊覽。如著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著名畫家錢定一、著名詩人富壽蓀、戴盟、周退密等。著名學者蘇淵雷教授來綺園遊覽,被綺園獨特的江南山水所吸引,當時正值細雨綿綿,園內景物似隱時現,他感覺如入董其昌《云云小隱園》中,更認為自己是平生第一次得意的遊歷,竟情不自禁地撰聯記之。聯云:四大海水入於毛孔,一朵野花可見天國”。如今,綺園,這座“浙中數第一”的古園,正如老樹開新花,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園內環境
綺園約l萬平方米,全園2/3以山為主,位於東南:1/3以水為主,位於西北。山成南低北高。全山童巒疊峰,逶迤連綿,有斷有續,渾然一體。山下有洞,洞內山石多有大小孔隙,有的可望洞中洞,有的可賞洞外如畫之景。游洞觀賞,別有情趣。縛園的水,以聚為主,散為輔,面積約2000平方米,池沼面積占大部。西北大池有東堤,與靠北山西麓之小池相界。唯有獨拱小石橋使兩池相通。南堤與東堤呈直角,東西兩端備有小石板橋一座。池沼溪澗之石岸,除大池西岸平整,東南堤岸較平整外,其餘皆犬牙交錯,不成規則。北山北崖下有一深谷,谷底有小潭,譚中有小島,南北備架一小板橋,與石徑相通。取勢為曲隱,命意在自然,這是綺園山水的特點。綺園的橋和石徑正是隨山隨水,給人以各種角度,使你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都能領咯到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綺園的橋,有十來座,其中除一座獨拱小橋和一座九曲橋外,余皆為板橋。小石拱橋架於東堤,名罨畫橋。橋側面成半個六邊形,橋欄左右的石柱上各有4隻石獅子。橋頂欄下、拱圈兩側各有對聯一副,其一引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園內東池西兩池為兩水:橋之拱圈與其倒影合為圓鏡:雙橋,,指實體之橋與側影之僑,如彩虹降落水中。以堤僑分隔水面的做法在江南文人私家園林中是足不多見的,顯然是當年設計者汲取了杭州西湖和揚州瘦西湖理水的經驗而靈活套用於小園之中。成為綺園最具特色的景點。綺園樹木花草遮蓋面積逾7000平方米,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40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最引遊人逗留的是北山崖下之古藤,有碗口粗,如黃蟒蟠軀。根部離地尺許,可坐、可盪、可爬、可攀。樹
綠、水綠,在遍是綠色的視野中,岸邊、草坪、路邊、山上,一年四季均有時花,如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臘梅。群芳爭艷,燦爛如錦。遊人信步園中,怎么不神清氣爽!一般的江南文人私家園林,往往園中廳堂館舍較多,而綺園的布局構思卻不落窠臼。全園的亭台榭軒只有四處。一是西南入口處的主廳潭影軒,較寬大敞亮,可容近百人。二是北山頂的依雲享,居全園最高,又名望海亭。再是北山腳下、東池邊的滴翠享,與東堤罨畫橋及其北堍的合抱樟樹隔池相映,又與周圍山水翠木和諧配合,組成一片旖旎的風光。電視劇《紅樓夢》寶釵撲蝶一戲就在這一帶拍攝。最後就是大池西北的水閣小築。憩歇閣中,憑欄眺望,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解放以來,海鹽縣人民政府多次修繕縛園,使她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姿。馮纘齋為後人留下綺園這顆浙中明珠,我們是應該永遠感謝他為我國文化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造園藝術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複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後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築“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遊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致。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牆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特點
(一)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二)園雖為宅園,但因其面積較大,而自成一區,相對獨立;
(三)用大面積水,以聚為主,散為輔,形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布局。
(四)東北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不像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總之,該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好,是不可多得的造園佳構。在浙江現有的私家古典園林中實屬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