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海鹽縣位於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東瀕杭州灣,周邊西南鄰海寧市,北連平湖市和嘉興市南湖區、秀洲區,東與慈谿市、餘姚市隔杭州灣相望。北距上海市中心100公里,南距省會杭州市98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0度21分47秒~30度38分29秒,東經120度43分21秒~121度2分55秒。全縣總面積1072.6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34.7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7.90平方公里。全縣地形似一個頂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東西最寬處相距約31公里,南北最遠相距約33公里。海拔平均3~4米,整個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南部為平原孤丘區,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與海寧市交界的高陽山為縣境最高處,主峰高251.6米;東部為平原海塗區,地勢稍高於西部平原;西部為平原水網區,面積約占全縣2/3。
內容
海鹽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東漢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東晉鹹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至於今地,唐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明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鄉置平湖縣。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併入海寧縣,其中西塘、元通和海塘3個公社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恢復海鹽縣建制,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公社仍屬海寧縣。1983年,撤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3個鄉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歟城、百步、長川壩、石泉4個鄉撤鄉建鎮,同時,歟城、長川壩更名為於城、秦山。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3個鄉。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此調整,轄武原、沈盪、澉浦、通元、西塘橋、秦山、於城、百步8個鎮。縣城武原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9年底,全縣有105個行政村、27個居民委員會。全縣戶籍人口36.9萬人,登記新居民總人數10.9萬人。
海鹽境內公路、水路網路交織,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主要公路有01省道嘉興東西大道、湖鹽公路、鹽嘉公路、海王公路、乍嘉蘇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海鹽段28.1公里)、杭州灣大橋北岸接線(3.99公里)、杭浦高速公路海鹽西互通連線線(4.87公里)等,四級以上公路總里程863.8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4.952公里)。境內河道總長1860.7公里,骨幹河流有鹽平塘、鹽嘉塘、長山河、白洋河等。境內航道248.39公里,其中等級航道總長度239公里。2008年5月,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大橋北岸橋址位於海鹽經濟開發區東港村。海鹽樞紐連線杭浦、乍嘉蘇、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接線3條高速公路,成為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
海鹽境內風光旖旎、人文薈萃。擁有國內唯一融山、海、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南北湖風景區,以及白塔山海島、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綺園、秦山核電基地、天寧永祚禪寺等景點,還有金九避難處、張元濟圖書館、張樂平紀念館、黃源藏書樓、陳從周藝術館等眾多的名人紀念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