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洞簫賦》西漢·王褒
原夫簫乾之所生兮,於江南之丘墟。洞條暢而罕節兮,標敷紛以扶疏。徒觀其旁山側兮,則嶇嶔巋崎,倚巇迤,誠可悲乎其不安也。彌望儻莽,聯延曠盪,又足樂乎其敞閒也。託身軀於后土兮,經萬載而不遷。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蒼色之潤堅。感陰陽之變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風蕭蕭而徑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揚素波而揮連珠兮,聲礚礚而澍淵。
![《洞簫賦》](/img/0/561/nBnauM3X1ADOzUzN5IjN5ETOxITM1EDNzMDMwADMwAzMxAzLyY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於是般匠施巧,夔妃準法。帶以象牙,其會合。鎪鏤里灑,絳唇錯雜;鄰菌繚糾,羅鱗捷獵;膠致理比,挹抐擫。於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生不睹天地之體勢,闇於白黑之貌形;憤伊鬱而酷,愍眸子之喪精;寡所舒其思慮兮,專發憤乎音聲。
故吻吮值夫宮商兮,和紛離其匹溢。形旖旎以順吹兮,瞋以紆鬱。氣旁迕以飛射兮,馳散渙以逫律。趣從容其勿述兮,騖合遝以詭譎。或渾沌而潺湲兮,獵若枚折;或漫衍而絡繹兮,沛焉競溢。惏栗密率,掩以絕滅,霵曄踕,跳然復出。
若乃徐聽其曲度兮,廉察其賦歌。啾咇而將吟兮,行鍖銋以和囉。風鴻洞而不絕兮,優嬈嬈以婆娑。翩綿連以牢落兮,漂乍棄而為他。要復遮其蹊徑兮,與謳謠乎相和。
故聽其巨音,則周流汜濫,並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聲,則清靜厭瘱,順敘卑達,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條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慷慨,一何壯士,優柔溫潤,又似君子。
故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或雜遝以聚斂兮,或拔摋以奮棄。悲愴怳以惻惐兮,時恬淡以綏肆。被淋灑其靡靡兮,時橫潰以陽遂。哀悁悁之可懷兮,良醰醰而有味。
![《洞簫賦》](/img/b/8a7/nBnauM3XxQzM3QTN3IjN5ETOxITM1EDNzMDMwADMwAzMxAzLyY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故貪饕者聽之而廉隅兮,狼戾者聞之而不懟。剛毅強暴反仁恩兮,嘽唌逸豫戒其失。鍾期、牙、曠悵然而愕兮,杞梁之妻不能為其氣。師襄、嚴春不敢竄其巧兮,浸淫、叔子遠其類。嚚、頑、朱、均惕復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頓悴。吹參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貴。時奏狡弄,則彷徨翱翔,或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留。愺恅瀾漫,亡耦失疇,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故知音者樂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偉之。故聞其悲聲,則莫不愴然累欷,撇涕抆淚;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衍凱,阿那腲腇者已。是以蟋蟀蠖,蚑行喘息;螻蟻蝘蜒,蠅蠅栩栩。遷延徙迤,魚瞰鳥睨,垂喙轉,瞪瞢忘食,況感陰陽之和,而化風俗之倫哉!
亂曰:狀若捷武,超騰逾曳,迅漂巧兮。又似流波,泡溲泛,趨巇道兮。哮呷喚,躋躓連絕,淈殄沌兮。攪搜捎,逍遙踴躍,若壞頹兮。優遊流離,躊躇稽詣,亦足耽兮。頹唐遂往,長辭遠逝,漂不還兮。賴蒙聖化,從容中道,樂不淫兮。條暢洞達,中節操兮。終詩卒曲,尚餘音兮。吟氣遺響,聯綿漂撇,生微風兮。連延絡繹,變無窮兮。
作者簡介
![《洞簫賦》](/img/2/7fa/nBnauM3X3gjNwIDOxMjN5ETOxITM1EDNzMDMwADMwAzMxAzLzY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隋書·經籍志》有 《王褒集》5卷,已佚;明代 張溥輯有《王諫議集》,收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樂器簡介
![《洞簫賦》](/img/3/2b9/ml2ZuM3X2gTNxkzMzQjN5ETOxITM1EDNzMDMwADMwAzMxAzL0Y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結構組成:為一根長80厘米的竹管,管徑約為2厘米左右。竹管上端用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一個半橢圓型吹孔,竹管管身上開六個按音孔(前五後一),管身另一面開有出音孔。
使用材質:古代的簫多為竹製,但也有玉制或瓷製的;現代簫統一為竹製。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族內的吹孔氣鳴樂器,音色圓潤、渾厚、柔和,但音量較小。簫為傳統的中國民族樂器,其音色十分獨特,有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因此極適於演奏較為哀婉的樂曲。
常用於獨奏或琴簫合奏。在傳統的中國江南絲竹樂中,簫也是重要的樂器之一。
評價
《洞簫賦》在修辭上極下功夫,當中並非堆砌誇張,而是描寫精巧細微,音調和美,形象鮮明。篇中多用駢偶的句子,開魏晉六朝駢文之端。此賦是現存最早的音樂賦,它使漢代音樂賦的創作模式得以完成。在音樂美學思想上,動搖了儒家政治教化的樂教觀點,使音樂固有的娛樂特性凸現出來,人們不再固守音樂倫理道德教化這一層面,而轉向音樂藝術本身,探求音樂藝術本身的規律及技巧。在音樂描繪上,通過細緻的刻畫,精巧的設計,或擬其聲,或狀其貌,把感官難以把握的東西描繪出來,讓讀者在細細的體味中感受到樂曲的魅力。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http://1988chenxiangyang.blog.163.com/blog/static/3684747020080201123880/
(2)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sxsdxb-shkx200302006
(3)http://www.cnread.net/cnread1/wxpl/z/zhangpeiheng/zgwx/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