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一篇明代話本小說。話本小說,是從說話人(即說書人)所依憑的“文字底本”的形式發展起來的。

這篇話本小說是“三言”中的第二部《警世通言》的第一篇,後亦選入署名姑蘇抱瓮老人編的《今古奇觀》小說講述的是春秋時期(小說中統稱為“春秋戰國時”)俞伯牙和鍾子期偶然相識,成為“知音”的故事。這一故事從戰國時代即已廣泛流傳,《列子》《荀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述。演變成話本小說後,增加了很多細節,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則由傳說階段“進化”到具有鮮明個性的小說典型形象。這個故事歌頌了文人雅士超塵脫俗的友誼,傳達出“聲氣相求”的“知音”的理念,與“三言”中其他寫市井交誼的作品相比,具有封建士大夫階層注重精神交往的空靈特質。

原文及介紹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警世通言

最早記述伯牙鍾子期知音佳話的是秦代呂不韋的門客所編成的《呂氏春秋》。其中云:“伯牙鼓琴,鍾子期聽

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其他如《列子·湯問》、《荀子》、《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風俗通義》、《五知齋琴譜》、《大別山志》、《琴台紀略》等都有記載,可謂史不絕書。特別是明代馮夢龍所編小說《警世通言》及後人所編的《今古奇觀》,使“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故事更加大眾化、民間化,以致家喻戶曉,是流傳最廣的“武漢故事”。

原文: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故事介紹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俞伯牙是楚國人,但在晉國做大官。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叫人上岸去搜查。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平,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這人就是鍾子期。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不料鍾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鍾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鍾子期了。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還結拜了兄弟。俞伯牙年二十八,鍾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鍾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誰知鍾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隨後在鍾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還決定辭官不做了

伯牙絕弦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關於伯牙鼓琴,鍾期知音的故事,史書多有記載,如《列子·湯問》、《說苑·尊賢》等,文字略有不同。《荀子·勸學》和《淮南子·說山訓》還記有“伯牙鼓琴,駟馬仰秣”的事。

俞伯牙,中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相傳生於春秋時代。他善於彈琴,荀子認為他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琴曲《水仙操》即為伯牙當時所作。古曲《高山流水》相傳也是他的作品。伯牙和鍾子期是一對好朋友。伯牙喜歡彈琴,而鍾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究音樂,切磋琴藝。伯牙聽說成連先生的琴藝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師學藝;鍾子期全力支持他。於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連先生隱居的山中,虛心求教。三年過去了,伯牙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未能得心應手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創作新樂曲的高度境界。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他說:“伯牙,我的琴藝你已學得差不多了,我再也無法教你什麼了。我有一位老師,住在東海。我就帶你去向他請教,幫助你完成學業吧!”於是,師徒兩人駕著一葉扁舟,乘風破浪來到東海蓬萊山。成連先生讓伯牙上了岸,要他自己去拜老師,便駕舟逕自回去了。島上荒無人煙,伯牙一個人登上了岸,面對著四顧茫茫的浩瀚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啁啾的鳥語,不由心潮起伏,湧起了創作激情。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就在這時,成連先生又撐船回來,出現在伯牙面前,向他表示祝賀。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成連先生聽了伯牙的彈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拜別成連先生,回到家鄉,鍾子期前來為他接風。伯牙彈起了《高山流水》。彈到“高山”章節時,鍾子期聽了,讚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彈到“流水”的樂章時,鍾子期如痴如醉,擊節稱快:“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久,鍾子期因病不幸去世。伯牙抱著琴來到他的靈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別朋友,伯牙悲痛欲絕,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便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詩)

2000年來,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鍾期聽、鍾期耳、鍾期、子期、賞音、知音”等化典的詩文不可勝數,皆寫琴或琴曲的高妙,以及聽盡其趣;亦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心心相印。“伯牙絕弦”則喻指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以示悼念,泛指悼亡。而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則成為我禮儀之邦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

作者簡介

馮夢龍(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詞奴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