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閔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於江蘇宜興。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閔惠芬自幼酷愛音樂。8歲時便隨其父閔季騫學習二胡,並在音樂方面表現出不凡的天賦。1956年,11歲的閔惠芬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文化古都南京,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小演員,任該團管弦樂隊指揮。1958年,13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於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1963年在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中,閔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觀眾和評審,獲得大賽第一名。
自1979年起,她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1981年,藝術正處於盛年的閔惠芬,不幸身患癌症,五年間曾做過六次大手術和十五次化療,但她頑強樂觀,為早日重返舞台而拼搏。1987年9月,她重返舞台,應邀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演出《長城隨想》;1988年1月,應邀參加“龍樂音樂周”,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首演《洪湖主題隨想》協奏曲。隨後她又在上海、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花甲之年的閔惠芬除了創作演出外,還將許多精力放在了民樂的普及和新人的培養上。幾乎每年她都要舉行二十多場民樂普及音樂會。
2006年7月,閔惠芬帶著她的力作《天弦》出席廣州高級音響展。
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仁濟醫院病逝,享年69歲。
人物軼事
音樂啟蒙
閔惠芬說同齡人里像自己這樣很小就開始學琴。剛剛解放不久,根本找不到學音樂的,尤其是學民樂的。女孩子拉二胡,好像不可思議。閔惠芬的家鄉在江南絲竹之鄉江蘇宜興,江南絲竹、蘇南吹打、各種民謠、小調,就連小時候趕廟會,和尚道士徹夜的樂聲,都吸引著她,對民族音樂的迷戀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生了根。閔惠芬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閔季騫是民族音樂的先驅劉天華的再傳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絲竹無所不能。各種民族樂器中,閔惠芬尤其喜愛二胡,它的魅力在於它特別接近中國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中國人在說話歌唱。
閔惠芬至今還保存最初學藝時的二胡,那是父親的一位同事結婚搬家以後遺下的一把自製二胡,筒部蒙的還是廉價的癩蛤蟆皮。8歲的閔惠芬開始隨父親學琴,那把舊二胡成就了閔惠芬今後輝煌的事業。
勤奮好學
“文革”期間,上海音樂學院的各種音樂聲音銷聲匿跡,琴被砸了,老師被打成了“雙料特務”,關進了“牛棚”。閔惠芬仍然以學為本,不僅練二胡,還練起了京胡、小提琴。聲樂系的同學張奇松還曾送給閔惠芬民間老藝人瞎子阿炳本人演奏的二胡唱片,但是,閔惠芬沒有唱機來聽唱片。後來閔惠芬到上海電影樂團排練,在那發現了唱片室,趁大家排練完都走了,把阿炳的演奏唱片拿出來聽。一邊聽,一邊揣摩,一邊練習,唱片都讓她聽爛了,後來竟然可以將二胡拉得和唱片裡一模一樣、惟妙惟肖。閔惠芬悟出應該有自己對阿炳的理解,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她說到《二泉映月》中段的處理,不像有些人說的是憧憬、渴望,而是木然。有人說她演奏《二泉映月》的弓法很像是書法中的枯筆,她非常贊同這個比喻。
特殊任務
1975年,閔惠芬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為毛澤東主席錄製一批京劇唱腔。用二胡來演奏京劇唱腔,既要展開京劇演唱的韻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點,為了掌握京劇聲腔的特性,閔惠芬奔波於京、滬兩地,到處求教京劇名家,不但自己學唱,還仔細揣摩不同流派的區別。她用二胡錄製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弔孝》、《連營寨》、《哭靈牌》等名曲一大批京劇唱腔深得毛主席喜愛。二胡演奏京劇唱腔的成功大大拓展了閔惠芬的藝術視野,並由此對試用戲曲唱腔來拓寬二胡演奏的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年來,她除首演了《江河水》、《長城隨想》、《新婚別》、《夜深沉》等大量二胡樂曲外,一直沒有放棄對“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探索。
主要成就
個人作品
1973年所演奏的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成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獲得高度的評價和廣泛流傳。此外,她還從事二胡獨奏曲的創作,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根據歌劇音樂編曲)、《陽關三疊》(古曲改編)、《寶玉哭靈》(根據越劇音樂編曲)、二胡與樂隊《音詩─心曲》(與瞿春泉合作),都有一定影響力,並被列入高等音樂學院的教材。器樂研究
20世紀60年代,二胡演奏家閔慧芬提出二胡聲腔化演奏的演奏風格與方法。在她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將二胡聲腔化演奏的理念與方法付諸於實踐,加以改編、創作了具有二胡聲腔化演奏特徵的一些曲目,如她自編自演了歌劇《洪湖赤衛隊》選段《洪湖人民心愿》等。
二胡聲腔化是這位民樂名家創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為當今民樂界首屈一指的大師級人物。
藝術風格
演奏風格
閔惠芬廣泛涉獵民間戲曲音樂,如江南絲竹、潮州音樂、京劇、越劇、詞曲音樂等等,從中吸取精華,不斷探索二胡演奏技法並豐富二胡的表現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對於樂曲內涵的處理細膩傳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閔惠芬形成了熱情而內含、動人而不媚、誇張而不狂、哀怨而不傷的演奏風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樂要表達的意境,並運用起承轉合這個大的節奏規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氣勢”和“神韻”結合起來,通過音樂的節奏、音高、強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態去引起人們廣泛想像,而這一切竟想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間斷的瞬間中自然完成的,充分體現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藝術造詣。
閔惠芬演奏的戲曲音樂作品,能深入把握作品的風格、神韻,領悟戲曲音響動態深層中的精神,就在於不是從表面去模仿這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而是從根本的神韻出發,再進行感性的感受、體驗與理性的思考,以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審美觀念
她深受斯(坦尼)氏體系體驗派表演的影響,把自己與二胡融為一體,她全面接受了中國戲曲,以梅(蘭芳)氏體系為代表的既有體驗又有表現的表演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舞台音樂表演,這都與她勇於探索戲曲音樂作品有著密切的聯繫。
閔惠芬在審美再創造的綜合心理活動中,她的審美觀念、理想、趣味,直接影響了感知、體驗、想像、領悟等心理因素,具有主體與客體創造性交融的綜合審美觀,強調整體把握與綜合感受。演奏中主客體的情感交流,主體對客體審美情感的體驗與傳達,都體現了以情動人的審美觀。
創作主張
閔惠芬在演奏各京劇藝術流派唱腔的過程中,突出作品的直觀形象,以創造性的表現方法來揭示作品的生動性,追求的是美學上的情感論,主張音樂要揭示人的內心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所提倡的美善統一、情理統一、形神統一的美學觀,所顯現的均衡、適度、含蓄的藝術風格在她的音樂表演中,得以鮮明的體現。
所獲榮譽
獲第四屆“上海之春”中國二胡比賽中獲一等獎、上海文學藝術獎、第十二屆“上海之春”創作二等獎、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寶鋼高雅藝術獎、“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社會評價
她對藝術精益求精,勤學苦練,基本功全面紮實。她更注重對樂曲內涵的深入開掘,並加以細緻入微地表現,琴聲富有藝術魅力,演奏充滿激情。(內蒙古晨報)閔惠芬漸漸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詞。(揚州日報社)
“世界最著名的弦樂演奏家之一”、“連休止符也充滿音樂”。“奏出了人間悲切”。第一個提著二胡走進金色大廳,讓全世界認識二胡認識中國民樂。(新華網)
藝術名家
好的音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孔子說三月不知肉味。音樂的藝術魅力使人陶醉,音樂家乃是藝術的化身。他們都是音樂的締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