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起源
傳說過去祖居周口圈神廟街,有一位名叫邢文明的漁民,舊時常以捕撈魚蝦為生,他在捕魚的時候,卻常常捕到一些泥鰍,往往較大的泥鰍賣掉後,剩下的小的無人問津,每次只好帶回家裡自己烹食。有一次,他為調劑口味翻翻花樣,索性把小泥鰍在家放水盆里吐淨了泥,並從街上買回一些豆腐和蔥、姜等調味佐料,因泥鰍小不易拾掇,便撈放鍋內蓋上鍋蓋,用姜蒜同豆腐一起煮。待煮後揭蓋看時,發現小泥鰍都鑽進豆腐中去了,只是魚尾留於外,十分别致有趣。此法很快便在當地民間傳開,即名之為“泥鰍鑽豆腐”。泥鰍和豆腐均營養價值很高,據營養學家分析,泥鰍所含蛋白質、脂肪、鈣、磷及維生素等成分,均超過一般魚類的含量,且其肉質細嫩鮮美,味甘性平,具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之功,被譽為“水中人參”,而豆腐則為食品中之極良者。故泥鰍和豆腐同烹,更具有進補和食療功用。
泥鰍鑽豆腐,由於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進補作用,後經廚師幾經改進,亦成為筵席飲宴上的名菜。具體烹調,系先將小泥鰍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髒物並洗淨,砂鍋注入涼排骨湯,隨放整塊嫩豆腐和泥鰍,加蓋慢燉稍許時間,泥鰍被熱氣所逼鑽入豆腐躲藏,待至湯沸全部燙死在豆腐中,然後再經小火併加入多種調配佐料烹成。湯清見底,十分美觀,鮮嫩可口,堪稱一絕。
製作方法
材料:活泥鰍300克,白豆腐500克,花生油75克,蔥8根,生薑4小塊,米醋、黃酒、醬油各2湯匙,桂皮、花椒、食鹽、白糖適量,乾紅椒8隻。製作過程:
1.將活泥鰍放入清水盆內,淨養3天3夜,早晚各換水一次,將體內垃圾排除。
2.豆腐切成25毫米立方塊,紅椒、生薑洗淨切碎,蔥洗淨切成小段。
3.將淨養後的活泥鰍及切好的豆腐,放入鍋內水中,加蓋、點火共煮。水量以漫過泥鰍、豆腐適量為宜,以便泥鰍能自由遊動。
4.煮沸5分鐘後,將泥鰍、豆腐、湯汁,從鍋內倒入乾淨容器中。
5.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或菜油),油稍冒煙後,投入生薑、乾紅椒碎末及桂皮、花椒、蔥小段煸炒。
6.煸炒至溢出香味後,倒入泥鰍、豆腐、湯汁、醬油、黃酒、米醋,旺火加蓋共煮。
7.煮沸後,再以中火燜煮15-20分鐘後,加適量食鹽、白糖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