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

武邑縣

武邑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範圍之內,東北與泊頭市為鄰,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 武邑縣轄6鎮、3鄉、1區,總人口35.5萬人(2012年) 。199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蔬菜之鄉”。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武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秦屬巨鹿郡。

武邑縣風光 武邑縣風光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縣境內置武邑、觀津、東昌三縣。

東漢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廢東昌縣,地入武邑縣。

西晉時置武邑國,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惠帝時國除。

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19年)置武邑郡,領武邑、武強、武遂、觀津、阜城五縣。

南北朝神瑞二年(415年),武強縣併入武邑縣。

太和十八年(494年),分武邑縣,復置武強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撤武邑郡、縣,屬冀州。

北魏神光二年,武強縣併入武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廢觀津縣入武邑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武邑、信都、下博三縣地置衡水縣,武邑西南部劃入衡水縣。同年,武強縣置昌亭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昌亭縣入武邑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武邑縣置昌亭縣、觀津縣。

貞觀元年(627年),廢昌亭縣、觀津縣,地入武邑縣。

此後,歷經宋、金、元、明、清五朝,武邑境域沒有大的變動。

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

民國年間,武邑先屬直隸省冀州,後改屬大名道。

1938年,建立武邑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9年8月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劃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武邑縣併入衡水縣。

1962年3月,復置武邑縣,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武邑縣還屬之。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武邑縣仍屬之。

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武邑仍屬之,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武邑縣轄7鎮(武邑鎮、清涼店鎮、橋頭鎮、審坡鎮、趙橋鎮、龍店鎮、韓莊鎮)、2鄉(紫塔鄉、圈頭鄉)、1區(循環經濟園區),共54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邑縣地處東經115°45′--116°08′,北緯37°37′--38°00′之間,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東北與泊頭市為鄰。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範圍之內,北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西距石家莊120公里,東距黃驊港170公里,南距鄭州460公里。  

地貌

武邑縣屬於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平微傾斜,海拔15.10--22.50米,平均海拔20米。  

氣候

武邑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間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58%。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11.9℃,年平均5厘米地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18.5毫米左右。  

土壤

武邑縣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亞類,東南沙,西北粘,中間鹼,沿河兩岸是良田,PH值7.3--8.9,有機質含量一般為0.8%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武邑縣耕地面積89萬畝,其中水澆地62萬畝,人均耕地2.67畝,噸糧田45萬畝,為傳統農業大縣。

水資源

武邑縣境內有滏陽河、滏陽新河、滏東排河、索魯河、清涼江5條主要河流,流長193.29公里。地下淺層水為10至20米,深層水250米至300米。排灌渠23條,流長359.71公里。全縣河道總長553公里,蓄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行洪排瀝能力5000立方米/秒。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武邑縣總人口33.5萬,其中農業人口27.9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  

現任領導

孫方平:武邑縣委副書記,武邑縣人民政府縣長  

支斌:武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  

張利:武邑縣委副書記  

薛志勇:武邑縣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  

李敬東:武邑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交通

武邑縣境內公路縱橫交織,1條國道(106)、5條省道(衡德路、寧武路、武千路、040、衡井路)穿越全境,邯黃鐵路在境內設衡水東站,與石德鐵路在清涼店鎮形成黃金十字交叉,連通東西,通衢南北。  

經濟

綜述

2010年,武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6億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39億元,是2005年的2.66倍,年均增長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億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長8.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05年的5916元、2698元提高到8613元、3091元。  

第一產業

2010年,武邑縣糧食總產達到6.06億斤。營造林成效明顯,林地面積達到30萬畝。建成規模奶牛養殖小區10個、生豬養殖小區110個、標準鴨棚260個;發展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市級以上22家;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109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1%。  

第二產業

2010年,武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9.98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工業稅收實現1.09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初步實現農業縣向工業縣轉軌。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0年,武邑縣累計投資1.2億元,完成人飲安全項目5個,11座水廠全部投運,9萬人實現集中供水;修建橋閘26座;262個村實施了節水灌溉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9000萬元完成土地開發整理9.5萬畝;投資10億元進行了電網建設;修建沼氣池2萬個;公路、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完成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街道全部綠化、亮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63平方米,縣城道路增至30公里。  

醫療衛生

2010年,武邑縣投資3700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9所鄉鎮衛生院、74所村衛生室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縣鄉村三級疾病防控體系健全完善   。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4.3%,累計補償7400萬元,受益農民6萬人。

教育事業

2010年,武邑縣投資5600萬元,建設標準化學校46所,基本實現中學校舍樓房化、國小校舍標準化。  

社會保障

2010年,武邑縣開展就業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13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1.09萬人,失業再就業30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花會

每年春節、元宵節,鄉村舉辦花會,有龍燈、獅子舞、地秧歌、旱船、跑驢、高蹺、架子鼓等,幾十支花會隊伍敲鑼打鼓在各主要街道演出。  

傳統劇

武邑縣境內流行的傳統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哈哈腔、老調、京劇等。全縣有200多名民眾自發成立民間劇社,其中中王孝、劉辛莊最為活躍。  

歷史文物

武邑縣庫存文物124件,其中104件經專家鑑定,市存3件、省存9件。

1993年,在搶救性挖掘中角村漢墓時,出土了綠釉踏碓模型一件。

2001年3月5日 ,武邑鎮蘇正村清理挖掘出一座被盜掘破壞的宋代墓葬,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白釉玩、灰陶罐、銅錢等一批珍貴文物。

2001年5月10日,在武邑縣縣城西街發現刻有“建設東亞新秩序”字樣的石碑,其碑部分殘缺,是日本侵占武邑的一個鐵證,現存放衡水文保處。同日,在縣城西街老禮堂前廣場西南角發現石獅一對,初步鑑定為元代。

2004年,在南大王村南發現春秋時代文物石質的“稻田圖”,現已存放衡水市文保所。

另外,還陸續發現“武邑修城記”石碑碑頭和一些陶碗、陶罐、陶磚等,部分在村民家中保存。  

名勝古蹟

竇氏青山墓

竇氏青山墓 竇氏青山墓

竇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於武邑縣縣城東14公里的青冢村南邊。占地36582平方米,是漢文帝皇后竇猗房的父親竇青的墳墓,因竇青被漢室封為安成候,故又稱安成候墓。竇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長490米,1982年9月29日,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冢漢墓

青冢漢墓位於武邑縣青冢村北約1000米處,與該村村南500米處的“竇氏青山”隔村相望。該墓於2005年11月19日被青冢村村民取土時發現。墓葬呈東西向,墓距地表約5.2米,由甬道、前室、後室、南耳室組成,後室西壁有一龕,各墓室之間有甬道相通。經省、地文物部門的有關專家研究鑑定,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漢中期,墓主人應是當時的豪強地主。  

龍店墓群

龍店墓群位於武邑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龍店村北。為宋代墓,其中一墓有墓室三個,繪有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出土有字磚、白陶碗、陶盤。宋墓西300米,有一漢墓,出土有銅馬腿、銅鏡、雙耳環、香爐、龍火勺等。  

中角墓群

中角墓群位於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縣文物部門發掘出土陶俑、陶禽、陶獸、陶器皿、人頭骨等。  

樂毅墓

武邑縣烈士陵園紀念堂 武邑縣烈士陵園紀念堂

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邑縣誌載:樂毅墓在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壞。  

東昌故城

東昌故城在武邑縣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東昌故城年代久遠,上古黃帝時封昌若於此。漢高祖改東昌縣,屬信都國。後屬安平國、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廢,其地入武邑縣。  

觀津古城

古觀津,春秋戰國時為名城邑。漢高祖改觀津縣,原信都國經漢、晉南北朝、隋數代幾置幾廢。唐貞觀元年歸入武邑縣。時近八百年。後逐漸演化為村,稱觀津村,1948年劃為前觀津、東觀津、西觀津。  

東嶽行宮

東嶽行宮,俗稱天齊廟,遺址在縣城東南角。元延年間,縣人李瓊建七十五司之祠。清順治、道光、鹹豐、同治年間三次重修。  

大谷口先商遺址

大谷口先商遺址位於大谷口村北100米,於2009年5月在村民挖土時被發現。大谷口遺址是武邑縣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河北東南部夏商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顯示出一定的獨特文化面貌,對於整個先商和早商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著名人物

竇漪房:即竇太后(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西漢清河郡觀津人(今河北省武邑縣),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漢文帝之皇后,漢景帝之母,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女政治家。  

竇嬰:竇嬰是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四年初,竇嬰死。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  

張協:西晉文學家。字景陽。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永寧元年(301),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惠帝末年,天下紛亂,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於家。  

張亢:字季陽, 張協之弟,約晉懷帝永嘉初年前後在世。亢才藻雖不及二兄,獨解音樂、伎術,與載、協並稱“三張”,中興初(公元三一七年左右)過江,拜散騎侍郎,領著作郎。出補烏程令,入為散騎常侍,復領著作。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