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病又名羔羊副傷寒,俗稱血痢或黑痢,是羔羊的急性傳染病。其特徵是發生急性敗血症和下痢。最常危害7~15d齡的羔羊,也可見於2~3d齡的羔羊。發病率約30%,死亡率約25%。
病 原
病原體為羊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門氏菌分為三型,即羊流產沙門氏菌、都柏林沙門氏菌(S.Dublin)和鼠傷寒沙門氏菌(S.montevideo),羔羊副傷寒的病原以後兩種菌為主。沙門氏菌短小,兩端鈍圓,有鞭毛,能運動,為革蘭氏陰性。對於不利的環境因素如日光、乾燥、腐敗及冷凍等都有較強的抵抗力,在水、土壤和糞便中能存活數月,但不耐熱。一般消毒劑均可將其迅速殺死。感染山羊的沙門氏菌約有1 600個品系或血清型。本菌有O、H、Vi三種抗原,可用於菌型鑑定。
病的傳染
許多健康羊的糞便中均帶有沙門氏菌。單純的沙門氏菌並不一定引起發病,激發患病的主要因素是應激狀態。羔羊出生後2~3d發病的,主要是在於宮內發生了感染,或者是因為吞下羊水而受到感染。7~15d齡發病的,是由於在出生後經消化道受到感染。主要傳染來源是病羊。污染嚴重的圈棚、水、奶和用具等,都是造成傳染的條件。當羔羊抵抗力降低時,沙門氏菌便迅速引起胃腸發炎。
病癒的羊可帶菌數月,能夠成為與其接觸的健康羔羊的傳染來源。
症 狀
病的潛伏期未完全確定。發病後體溫升高到40~4l℃左右,精神不好、下痢,糞便中混有血液,但不表現為血痢或黑痢。其中常常有透明的黏液團及組織碎片。病羔食慾消失,體力衰弱,迅速消瘦,於第2~3d發生死亡。病久的出現肺炎及關節炎症狀。有些病羊痊癒很慢,以致生長發育受到障礙,而變為侏儒羊,給生產上造成很大損失。剖 檢
屍體解剖的主要病變是;真胃和小腸黏膜有炎症變化;黏膜潮紅,有出血點。腸內容物稀薄如水。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心外膜及腎皮質有小點出血。診 斷
根據發病日齡、症狀及剖檢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從腸道和腸系膜淋巴結的細菌培養能夠作出確診。血清反應特異性很高,可使用平板快速凝集反應進行診斷。本病最容易與球蟲病相混淆。但球蟲病患羊的糞便中血液更多,而且可以從顯微鏡下查到球蟲。
預 防
由於沙門氏菌的品系很多,難以採用疫苗控制,預防方法主要應從衛生措施著手。1.發現症狀後,立刻嚴格隔離,以免擴大傳染。同時給予容易消化的奶;可以加入開水,少量多次餵給。
2.對於未發病的羔羊,為了增強抵抗力,可以用初乳及酸乳進行飲食預防。給予較長時間較大量的酸乳,可以使羔羊獲得足夠的免疫體和維生素A,並能促進生長發育和預防腸道細菌的危害。也可以在羔羊出生後1~2 h內皮下注射母血5~10ml進行預防。
治 療
.大量補液 在提高療效中非常重要。2.套用磺胺類或抗生素治療 磺胺類可用磺胺脒,抗生素可用;氯黴素、土黴素或金黴素,口服或肌內注射,將抗生素加入輸液中效果更好。至少須套用5d。用量及用法可參照大腸桿菌病的治療方法。
3.套用噬菌體治療 口服或靜脈注射。往往在第一次套用後,即可見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