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無形體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l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自1994年美國報告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以來,到2010年美國每年報告的病例約600-800人。2006年,我國在安徽省發現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其他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發生。該病臨床症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據專家介紹,無形體病是人獸共患病,上世紀90年代,美國和歐洲就都有過報導。由於病原體的分離和鑑別難度很大,2001年將病原體定名為“無形體”。所謂“無形體”,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寄生菌,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
該病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為發病高峰,發病年齡以40-70歲居多。近兩年在山東省、湖北省等省份也先後有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報導。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GA)是硬蜱叮咬人體而引起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主要侵襲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是一類新發的重要人獸共患病。
首次疫情出現在2007年5月,疫情發生後,河南省衛生廳先後印發《醫療機構無形體病例監測方案》《無形體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和《無形體病例診療方案》等規範性檔案,指導和規範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無形體病防治工作。2010年,此項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繼續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病例監測,及時發現類似疫情,並對相關診療、報告、採樣、流行病學調查和院內感染控制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病原體學
叮咬過病原體的蜱,在叮咬到人後,可能會導致人患森林腦炎、萊姆病、出血熱等蜱蟲最初是動物身上攜帶的,以怎樣的方式在人際傳播,還有蟲體的變異情況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蜱蟲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所以業界將這病稱為“無形體病”。只有美國和歐洲一個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所以在河南各級醫院和疾控部門都將該病稱為“疑似無形體病”。
2008年,信陽五個縣區曾出現疑似無形體病症,縣疾控中心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加強對該病的監測和上報。2009年5月,河南省成功申請到“河南省無形體病病原學、流行病學研究及其預防控制”項目,中澳專家聯合攻關。但是病原體一直沒有分離出來。
傳播途徑
(1)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
(2)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能會導致傳播。
流行病學
1、發病前2周內有被蜱叮咬史。
2、在有蜱活動的丘陵、山區(林區)工作或生活史。
3、直接接觸過危重患者的血液等體液。
臨床表現
無形體病的症狀之一
無形體病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特點,潛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續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少數患者還有關節痛以及胃腸道(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呼吸道(咳嗽、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肝臟和神經系統的症狀等。6%的患者有皮疹。
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養動物)後再叮咬人,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主要侵染人體末梢血的中性粒細胞。
無形體病的症狀之二
在一些蜱分布的地區中,有症狀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嚴重程度差異較大,從自愈性發熱至死亡均有報告。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的有症狀患者都需要住院接受治療,約5%~7% 的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監護室。病情嚴重與患者年齡較大、中性粒細胞計數較高、淋巴細胞計數較低、貧血、白細胞計數低或存在免疫抑制等相關。
無形體病的症狀之三
在了解無形體病的症狀的同時,也要注意無形體病的危害,它的危害主要有: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主要侵染人體末梢血的中性粒細胞。無形體病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特點,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
病原檢查
實驗室檢查外檢查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合併臟器損害的患者,心、肝、腎功能檢測異常。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陽性。其中: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可作為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病人發病第一周即表現有白細胞減少,多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為30-50×109/L。可見異型淋巴細胞。
尿常規: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檢查: 肝、腎功能異常;心肌酶譜升高;少數患者出現血澱粉酶、尿澱粉酶和血糖升高。
實驗室檢測血常規及生化檢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嚴重者呈進行性減少,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2)末梢血塗片鏡檢中性粒細胞內可見桑葚狀包涵體。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穀草(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轉氨酶升高。
血清及病原學檢測
(1)急性期血清間接免疫螢光抗體(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M抗體陽性。
(2)急性期血清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G抗體陽性。
(3)恢復期血清IFA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細胞標本PCR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特異性核酸陽性,且序列分析證實與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同源性達99%以上。
(5)分離到病原體。
鑑別診斷
(一)與其他蜱傳疾病、立克次體病的鑑別: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HME)、斑疹傷寒、恙蟲病、斑點熱以及萊姆病等。
(二)與發熱、出血及酶學指標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鑑別: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等。
(三)與發熱、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腸道疾病的鑑別:傷寒、急性胃腸炎、病毒性肝炎。
(四)與發熱及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傾向的內科疾病的鑑別: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可通過骨髓穿刺及相應病原體檢測進行鑑別。
(五)與發熱伴多項酶學指標升高的內科疾病鑑別:主要是免疫系統疾病,如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熱。可通過自身抗體等免疫學指標進行鑑別。
(六)其他:如支原體感染、鉤端螺鏇體病、鼠咬熱、藥物反應等。
疾病治療
藥物治療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對病情較重患者,應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體弱或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給予胃腸營養、新鮮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治療,以改善全身機能狀態、提高機體抵抗力。
對症支持治療1.對高熱者可物理降溫,必要時使用藥物退熱。
2.對有明顯出血者,可輸血小板、血漿。
3.對合併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對粒細胞嚴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5.對少尿患者,應鹼化尿液,注意監測血壓和血容量變化。對足量補液後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劑。如出現急性腎衰時,可進行相應處理。
6.心功能不全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7.應慎用激素。國外有文獻報導,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後可能會加重病情並增強疾病的傳染性,故應慎用。對中毒症狀明顯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可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
對於一般病例,按照蟲媒傳染病進行常規防護。在治療或護理危重病人時,尤其病人有出血現象時,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環境和物品的消毒處理。
出院標準體溫正常、症狀消失、臨床實驗室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或明顯改善後,可出院。
預後據國外報導,病死率低於1%。如能及時處理,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如出現敗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衰、呼吸窘迫綜合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的患者,易導致死亡。
預防措施
人對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髮病。高危人群主要為接觸蜱等傳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為森林、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旅遊者等。與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患者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不同國家的報導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為活躍的月份。中國曾在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溝硬蜱中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核酸。根據國外研究,該病與萊姆病的地區分布相似,我國萊姆病流行區亦應關注此病。
(一)做好公眾預防的指導和健康教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預防該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導公眾、特別是高危人群減少或避免蜱的暴露。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蜱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應儘量避免在此類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尤其是已發現過病人的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著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著或叮咬,且容易發現附著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膚和衣服上噴塗避蚊胺(DEET)等驅避劑進行防護。在蜱棲息地活動時或活動後,應仔細檢查身體上有無蜱附著。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發現蜱附著在身體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蜱除去。因蜱體上或皮膚破損處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避免被蜱叮咬。
(二)開展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培訓
各地應開展對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發現、識別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能力,規範其治療行為,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三)提高實驗室診斷能力
發現疑似病例時,應及時採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逐步提高對該病的實驗室檢測能力,建立實驗室檢測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疫情的地區及有條件的地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醫療機構也應逐步建立該病的實驗室診斷能力。
(四)媒介與宿主動物的控制
出現暴發疫情時,應採取滅殺蜱、鼠和環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環境中蜱和鼠的密度。
(五)病人的管理
對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一般不需要對病人實施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