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沿革
沙子口街道清代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3月,淪為德國租借地(東、西麥窯,流清河仍歸即墨)。1922年12月由中國政府收回,屬膠澳商埠李村警察署。建國後劃為南海專署嶗山辦事處六、七兩個區,1956年撤區並鄉,劃為沙子口、漢河、宅科、登瀛四個鄉,1958年9月撤鄉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為沙子口鎮,1998年5月撤鎮設街道,屬嶗山區派出機構,駐地沙子口。
行政區劃
流清河社區、東麥窯社區、西麥窯社區、馬鞍子社區、磚塔嶺社區、南窯社區、栲栳島社區、大河東社區、小河東社區、前登瀛社區、後登瀛社區、嶺西社區、西登瀛社區、沙子口社區、段家埠社區、董家埠社區、戴家埠社區、於哥莊社區、東姜社區、西姜社區、南姜社區、北姜社區、石灣社區、南嶗社區、中嶗社區、北嶗社區、南宅科社區、彭家莊社區、坡前溝社區、松山後社區、漢河社區、南龍口社區、北龍口社區、西九水社區、東九水社區、大石頭社區、大石社區、龍泉社區、竹窩社區
基本介紹

域內有3條一級公路與308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煙青一級公路相接,距流亭國際機場24公里,交通方便。東西最大距離12.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7公里。總面積1082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50公頃。嶗山極頂巨峰頂(嶗頂)位於東部,海拔1133米,山勢峭拔巍峨,重巒疊嶂,以其深邃幽靜之美著稱於世。更有那雲氣幻變、海市蜃樓、名勝古蹟以及海上仙山傳說等作襯托,嶗山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窟宅”和“東海明珠”之美譽,實為旅遊之勝地。域內另有團崮頂、鷹窩頂、盤樓頂、煙臺頂、黃花頂、折崮頂、老寨頂和小嶗頂等海拔500米以上諸山,其峭壁危岩、幽邃峽谷各領風騷。主要河流有南九水河、清涼河、西登瀛河、小河東河和流清河;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境內流程45公里。除流清河為長流河外其餘4條系季節性河流。其水質清涼甘洌,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用此水加工製成的“嶗山礦泉水”、嶗山啤酒、飲料等享譽中外。在南九水河、清涼河、流清河各建有一水庫,供市民飲用。
域內海岸線蜿蜒曲折,東西全長29.5公里,另有七島(大福島、小福島、老公島、小公島、駝簍島、潮漣島、處處亂)五灣(流清河灣、登瀛灣、太平灣、後灣、沙子口灣)一水道(徐福水道,俗稱沸騰流),沙灘、礁石、島嶼形成優美的海濱風光。海產資源十分豐富,對蝦、海參、鮑魚、扇貝及各種魚類年產量4萬噸。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嶗山茶、花生等。全街道植被面積9200公頃,覆蓋率為85%。
全街道轄36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5.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5‰。少數民族有回、滿、蒙古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為266人,占全街道人口數的5‰。有王、張、曲、宋、李、胡、許、段、董、朱、劉、楊等50餘姓氏,其中王姓人數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街道國民生產總值為1200萬元,1978年為3.02億元,2000年為10.03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8.4∶76.1∶15.5。2000年完成稅收1.05億元。該街道有較強的工業基礎,鄉鎮企業是該街道的經濟支柱。自1958年以來,先後興建、投產的企業有青島漢纜集團公司,青島嶗塑建材集團公司,青島嶗山玻璃有限公司,青島市沙子口建設工程總公司,青島東部電氣工程有限公司,青島宇龍海藻有限公司,青島天鵝針織有限公司,青島碧灣海產有限公司,青島高科園海天水產有限公司等。上述企業促進了沙子口街道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海洋開發、旅遊開發、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該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自1991年以來一直名列青島市鄉鎮之首,1995年列山東省200強鄉鎮第五位;是國務院審定並公布的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享譽海內外。
全街道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經濟百強鄉鎮,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投資環境300佳鄉鎮,全國軍民共建先進單位;山東省水產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擁軍優屬先進單位,山東省強鎮,省級檔案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組織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農業普查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鎮,青島市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衛生標兵鎮,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
大事記

金明昌六年(1195年),道教全真道著名道人丘處機由寧海來嶗山講道,鏇離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二次來嶗山作七絕20首刻於白龍洞石壁。大安元年(1209年)在上清宮作《清玉案》1闕及七絕10首,有刻石。
明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日本人)入侵嶗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詔近海衛分兵討之”。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六日,德強迫清政府簽定《膠澳租借條約》,磚塔嶺以西劃入膠澳租地,沙子口大部分地域淪為德國殖民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台柳路建成通車,全長30.2公里,五里崗至柳樹台7.5公里,築橋樑、涵洞217座,翌年九月柳樹台療養院落成。之後在沙子口建療養院1處。
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由濟南抵膠澳遊覽嶗山並登巨峰頂。
1914年9月23日,英軍西庫斯聯隊從流清河灣登入。11月6日日本侵占青島,11月7日德國投降,沙子口又淪為日本殖民地。
1931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在沙子口柳樹台嶗山大飯店召開省黨代表(擴大)會議。
1933年,攀巨峰之路沿石罅鑿石為階,巨峰頂築平台,設欄桿。翌年,在大平嵐以東築成梯子石山路,砌石階2700級。
1937年9月,中共東北軍工委隨五十一軍駐沙子口一帶,建立中共青島特支,領導市區和嶗山的抗日活動。
1944年4月26日上午10時,日本飛機10餘架次,在董家埠上空投彈22枚,炸毀房屋40餘間,炸死炸傷農民3名。
1949年6月2日,沙子口地區解放。8月嶗山行政辦事處設8個區,六區駐沙子口,七區駐南九水。
1951年4月11~12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六、七兩個區在南宅召開訴苦大會,控訴反革命罪行,處決反革命分子。
1958年9月,沙子口人民公社成立,書記徐明一,社長唐玉楠。
1974年8月18日,朱德委員長視察沙子口並遊覽了太清宮。
1976年1月,沙子口漁港碼頭動工興建,1982年4月竣工,設泊位9個,貨場5000平方米,投資275.48萬元。
1979年7月26日,鄧小平來青島視察,經沙子口,遊覽了太清宮,在耐冬樹下攝影留念。
1981年3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來青島視察,經沙子口參觀太清宮等處。
1985年12月,嶺西村青年王秀婷在全國農民運動會田徑比賽中奪得女子800米和3000米兩枚金牌。
1996年1月,《青島日報》頭版頭條報導《沙子口--青島經濟狀元鎮》。2月,中央電視台二套節目報導《漢纜躋身全國同行業前五強》。
1997年9月由北京國際學校的駐華外交官、國內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師及在華投資外商子女組成的中國實踐團的百名外國中學生到國務院確定的“山東省第一個對外開放漁村”--南姜村參加實踐活動。
1998年2月,《青島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衛星城鎮--沙子口勇當排頭兵》。是年11月報導《沙子口邁向現代化小城市》。
2000年4月,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召開科教大會,提出了《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意見。
經濟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事處不斷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根據不同土質條件,採取“退耕還林果”“退耕還牧”“確權發證”等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2000年,全街道耕地面積15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33公頃,主要種植玉米、地瓜、花生、雜糧等;林果業發展嶗山茶、寒露蜜桃、蘋果等。
域內海岸線長達29.5公里,海域寬闊,港灣平緩,海產資源豐富。沙子口人的先民就能“捆筏園網”,近海捕魚,休養生息。以後逐漸學會造船使帆,開始了遠洋捕撈和商賈販運。1949~1950年,漁產私有制。1951~1957年,成立互助合作化,1958年後歸集體所有。1978年有9個漁業村,近海捕魚船278條,從事漁業捕撈的勞動力338人,年海洋捕撈1758噸。全公社漁業總收入1.8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1990年近海捕魚船500餘條,從事漁業的勞動力1407人,年海洋捕撈7400噸。發展捕撈業的同時,積極開發灘涂及淺海海珍品養殖,養殖品種有:鮑魚、對蝦、扇貝、海參、海帶、裙菜等。1990年養殖鮑魚42.67公頃,對蝦47.67公頃,扇貝86.67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4200噸。1990年水產品總量1.2萬噸,漁業總收入1692萬元,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0%。到2000年,近海捕魚船發展到800條,從事漁業生產的勞動力2400人,年海洋捕撈2.2萬噸,養殖海珍品133.33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1.8萬噸,全年水產品總量4萬噸,漁業總收入22473萬元。此外,重視海產品深加工,碧灣海產有限公司、海天水產有限公司加工的金鉤海米、鮑魚等,產品全部銷往日本。

辦事處實施國際化戰略,創新招商機制,結合區位優勢,實行“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並舉,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內資外資齊上”的戰略。到2000年共引進外資項目120個,契約利用外資13523.18萬美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化工、機械、食品、建材、電線電纜等50多種,其中15種產品分別獲國優、部優及省優稱號,產品遠銷日本、瑞士、德國、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全街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實現利稅3.3億元。
建築業:域內地處山區,花崗岩資源豐富,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料砌牆建房,親朋鄰里相互幫工。有“打蓋屋,鄰里幫助”的習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生產隊成立修繕隊,村民自己備料,集體出工,為社員建房。1974年,公社成立基建隊,主要從事農田基本建設和為村民建房,僅有的3台小型拖拉機是主要運輸工具。1978年改稱“沙子口公社工程隊”,能從事單一的工業與民用建築施工。1984年正式組建“沙子口鎮建築公司”,到1993年又成立了“青島市沙子口建築工程總公司”,1998年改為股份制企業。公司現有股東240人,職工1040人,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60人,有工程、經濟技術職稱的160人,註冊資金2007萬元,固定資產1400萬元。2000年營業收入完成2423萬元,實現利稅86萬元。現發展成為機械施工、水利水電工程、塑鋼門窗加工、房地產開發等集團性企業。機械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整體功能齊全、職工隊伍過硬,先後獲“青島市百強鄉鎮企業”“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建設系統勞動競賽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特色工業

漢纜集團先後被評為青島市十強企業,山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全國最佳經濟效益企業,全國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利稅在全國同行業排第一位。1998年5月,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青島市市長王家瑞視察漢纜集團並召開座談會,研究“漢纜現象”,加快鄉鎮企業創業步伐,探索“漢河模式”,建設新型村鎮。
特色農業
沙子口地處青島東部開發前沿,充分發揮嶗山旅遊經濟帶的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隨著農業產業化的興起,1997年籌建了以“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和“嶗山萬里江茶場”為依託的“嶗山茶科研開發基地”。
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有6.67公頃山坡地、250公頃荒山,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在省果科所、市農科所指導下,確立了綜合治理方法,上部山體進行疏林補植,中下部種植茶葉、銀杏、果樹、苗木,利用北部山前地勢建造“梯田型”冬暖式大棚,山林處建小水庫。到2000年新整土地4公頃,冬暖式大棚1.33公頃,修環山路5公里,橋涵1座、谷坊2座,水庫容量25萬立方米,節水灌溉13.33公頃。發展茶園2公頃,苗圃2公頃,優質果樹4公頃,2000年產值達50萬元,被國家財政部、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治理開發四荒示範戶”,成為綜合治理、全面發展、高效農業小流域治理的楷模。

社會進步

2000年,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共有科技人員1142人。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34項,其中國家級11項,省部級13項,獲專利證書4項,被評為青島市科協系統先進單位。沙子口歷史悠久,數百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清同治年間就編《大宮霸》劇公演。民間表演有舞蹈、曲藝、舞龍、高蹺等;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代代相傳。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繁榮,有京劇、呂劇、柳腔、茂腔等劇種。近幾年興起的“根藝”已小有名氣,博得中外友人的高度評價。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建文化站、廣播站。1959年,組建電影隊,是年,沙子口影劇院落成。90年代,村、鎮機關、企業、學校建圖書室、閱覽室78個,存書6.48萬冊。自1978年始,舉辦沙子口街道民眾藝術節,累計展出書法、繪畫作品980餘幅。沙子口街道被評為青島市精神文明鄉鎮。

沙子口地處沿海,屬國防前沿,駐軍密度大,故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建國初,董家埠民兵連堅持搞好“民擁軍、軍愛民”活動,在當地駐軍的指導下,白天生產,夜晚練兵,農忙生產,農閒軍訓,有效地提高了民兵的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能。在1962年民兵大比武活動中成績優異,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嘉獎。先後多次被國家、省、市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全國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稱號。
體育活動開展活躍。學校體育競賽形成規律,村、鎮企業都有體育活動場所。1956~1958年,域內有18支籃球隊,每年冬季(農閒)舉行籃球賽。1964年有6個燈光球場。1984年街道女子籃球隊參加了山東省農民籃球賽,獲第三名;是年,又參加了國家體委、農牧漁業部、共青團中央舉辦的“豐收杯”農民籃球賽,獲女子組第六名。青年農民王秀婷在全國農民運動會的田徑比賽中分別獲得女子800米、3000米冠軍,在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萬米成績排名第六,被評為“國際級運動健將”“全國勞動模範”,獲全國一級運動員獎章。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廣泛,一年一度的職工、農民運動會與學校運動會同時進行。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民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均口糧不足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60公斤,經濟收入30元。70年代,農民吃粗吃飽,以地瓜、玉米為主食。80年代,吃細吃好,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飯講營養,以肉、蛋、雞、魚加奶為主食。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白、藍單一色調衣服。90年代以後,穿著式樣新穎,色彩鮮艷,逐步向高檔發展。2000年,30%的農民住進了二層小康樓,30%住進商品樓。漢河、西姜、南姜、北姜四個村70%的村民住進舊村改造的居民樓。有95%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代步工具從7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到2000年豪華高檔轎車進入尋常百姓家。至2000年底,70%的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987年建老年人活動中心。1991年建中心敬老院,2000年有38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2000年人均收入4800元。
村鎮建設

組織建設

基層政權建設1949年5月嶗山行政辦事處建立了嶗西區公所,1949年9月至1951年7月,嶗山行政辦事處所轄第六區區公所駐沙子口,第七區區公所駐南宅科。1951年7月至1957年4月嶗西區公所駐南宅科。1957年4月至1958年9月,嶗山工委直接領導九水鄉人民委員會、宅科鄉人民委員會、登瀛鄉人民委員會、沙子口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撤鄉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稱革命委員會。1981年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改為沙子口鎮人民政府。1998年稱沙子口街道辦事處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工會。建國初,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主要內容的生產競賽,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巨大貢獻。土地改革時期成立農會,在反奸除霸、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社等運動中發揮支柱作用。1952年成立工商聯合會。1953年成立了嶗西區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54年成立青年團嶗西區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青年團工作委員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80年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83年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1983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_plain.php?topic_id=3804061&board_id=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