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麥窯社區

西麥窯社區位於嶗山南麓,流清河灣畔,東鄰東麥窯村和流清河村,西靠南窯村,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以東5.8公里,是從南線到嶗山旅遊的必經之路。

西麥窯社區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西麥窯社區西麥窯社區位於嶗山南麓,流清河灣畔,東鄰東麥窯村流清河村,西靠南窯村,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以東5.8公里,是從南線到嶗山旅遊的必經之路。西麥窯村現有村民208戶,546人,有唐、王、董、張、苗等姓氏,其中唐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75%、王姓約占10%。西麥窯村原有耕地200餘畝,現尚有耕地12畝,山巒2600餘畝,村莊占地30萬平方米。據《齊乘》及有關的史書方誌記載,原初的嶗山布滿密密麻麻的檀木、楸樹、松樹以及樗、柞、槐、柳等高大喬木和芄芄亂草,一派百鳥翔集、群獸撒歡的原始景象。大約到了五代十國以後,一些逃避戰亂的人們陸續流落到這裡,以伐木燒炭維持生計。到了文化鼎盛的兩宋時期,他們又建造了許多薰制松煙的窯,砍伐嶗山松等樹木,將薰制出的煙黑運到江浙一代制墨,山上的喬木幾乎伐淨,嶗山松也所剩無幾。後來嶗山的廟宇逐漸增多,道士們護衛山林,嚴禁採伐。而那些燒窯的人又別無長技,被迫漸次離去。到明朝萬曆年間,當唐氏先祖唐本立、唐仁等從王哥莊街道青山村遷此立村時,見到這裡到處是被煙薰得像墨一樣漆黑的殘窯廢址,遂將這裡稱為“墨窯”。到了近代,由於嶗山方言“墨”和“麥”吐音相同,遂將“墨”寫作“麥”,久而久之即成了“麥窯”。為區別東邊的麥窯村,而取名“西麥窯”村。長期以來西麥窯村人生活的主要來源,就是春天到村前的海灣拉網捕麵條魚(亦稱地瓜絲子魚),夏、秋出海垂釣,近代則開始了掛網和拉網捕撈,冬季上山砍柴拾草,在生活上還能過得去。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西麥窯村大力發展海產、運輸和旅遊業,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之路。村民中有許多人開飯店、經營旅遊特色產品,還有的搞建材、開公司、辦工廠……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當經濟開發建設中的弄潮兒,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隻要看一看西麥窯一排排新建的樓房,整齊劃一的硬化路,綠葉紛披的村周環境等,就完全可以明了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人們從容富裕的生活了。村民們富裕了,但不忘“倉廩實而知禮義”。他們積極學習新知識,弘揚新文化。該村的婦女、共青團、民兵等民眾團體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村里在幼兒教育、學校建設、社會福利等許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04年西麥窯村經濟總收入7500餘萬元,人均收入6593元,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莊。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