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窯社區

南窯社區

南窯社區,據史料記載,苟氏祖於明初從“小雲南”(今山西大同以南)遷到即墨的苟家疃,後遷到煙雲澗。其東南有一處海灣,當地人叫它“滄石蔭”。南窯人的生活環境得天獨厚,長年在流請河灣的滄石蔭海灘上拉網捕魚。至2004年居民共有410戶、1075人,主要有董、段兩姓,還有苟、王、李、劉、朱等姓氏。

南窯村一角南窯村一角

村莊由來

據史料記載,苟氏祖於明初從“小雲南”(今山西大同以南)遷到即墨的苟家疃,後遷到煙雲澗。到清初苟氏有人與即墨張哥莊(現城陽上馬鎮張哥莊)張氏之女結婚入贅,發展繁衍成一支,至今與煙雲澗本家有來往。煙雲澗的王姓、李、劉、朱等則分別來自登瀛、大河東和王哥莊街道的後灘。長期以來,他們和睦相處,以爺們弟兄排輩論序親如一家。
政區人口

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以東3.5公里處。社區由南窯、煙雲澗、幸福三個自然村組成,在嶗山路南北兩側成品字形排列。1986年南窯村改稱南窯社區居委會,全體社區居民農轉非。社區東、南、西三面靠海,東面為流清河灣,南面是槐石灣,西面為栲栳島灣,社區後有一條河流名叫登瀛河。原本該半島北部與陸地不通,只有當海水退潮的時候島上的人們才能取近路往返。20世紀60年代島上的駐軍在社區後修了一座橋,才使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出入方便。2004年居民共有410戶、1075人,主要有董、段兩姓,還有苟、王、李、劉、朱等姓氏。
社區特色

南窯社區的東南有一處海灣,當地人叫它“滄石蔭”。這裡有一蔟蔟狀似蓮花的石磯,其中最大的一蔟稱為“蓮花磯”,又名“蓮花盆”,在波光漣艷中若出水芙蓉。半島上一塊方約數丈、平展光潔的大石田。石田的四腳各有立柱圓孔,相傳是齊王王伯恭的點將台(王伯恭是山東兗州人。公元432年北魏南侵,王伯恭在嶗山起兵,自稱齊王,後與東萊鎮將孔伯孫接戰時,戰敗身死)。半島南端的大頂山下有一稱“磨眼”的岬角隔海與大福島對峙,其間寬約300餘米,長達1000餘米,海深近20米,名東乘口。這裡海流湍急,勢若奔馬,亦稱“虎踏流”或“沸騰流”。大福島是嶗山當地一座有名的海上孤島,社會上有一種流傳,據說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藥,就是從南窯的大福島上帶八百童男童女渡海走的。煙雲澗社區在南窯社區的西北方向,因這裡長年被海霧籠罩,因此起名為煙雲澗社區。明正德年間(1506—1521),嶗頂鐵瓦殿的道長在澗西蒼崖之旁建一腳廟,名壽陽庵,一名雲陽庵。幸福社區在煙雲澗社區東一華里,湛流路(嶗山路)的北側,是嶗山旅遊南線的必經之路,這裡早先有一座聲名赫赫的道觀“聚仙宮”,亦名旱寨廟。元泰定三年(1326),全真教華山派高徒李志明、王志建創建,大學士張起岩為之記。明代詩人陳沂詩云:“遙觀海上有仙家,樓依群峰住赤霞。來就青滄息嘉樹,道人來此飯胡麻。”由此可以看出當年這裡是眾家道人所嚮往並經常來掛單的地方。
窯人的生活環境得天獨厚,長年在流請河灣的滄石蔭海灘上拉網捕魚。每年春秋兩季,他們用小船載網,留一股網綱在岸上,船把網撒成半圓形返回,男女數十人分頭各持網綱象縴夫似地把網拉回,撈上魚後再撒網。一天能往返作業五、六次,捕獲麵條魚、黃花魚、青板魚、鯧魚、鱖魚、黑鯛、梭魚等甚豐。有時一網能拉上一千斤甚至上萬斤。這些魚或鮮賣或蒸熟曬乾,獲利甚厚。早些年社區中家家戶戶都有存放乾魚的大缸或魚囤。每逢大海落潮,社區婦女和兒童大都提筐持瓢,到海邊礁石叢中挖蛤蜊、捉蟹子、揀海螺、敲海蠣……。另外,出海張鉤釣魚也是這個社區世代相傳的專長,他們觀星月,查潮汛,辨風向,識流水,決定到什麼海區、下幾拖(長度,雙臂平伸算一拖)線的鉤,掛什麼魚餌,釣什麼樣的魚。
在南窯半島的東南端有一名為“槐石灣”的地方,是一天然港灣。這裡海域寬展平緩,碧綠深湛,可停靠上千噸的大船;又因在山坳處,槐石山和大頂山成了天然的屏障,儘管海風肆虐巨浪滔天,港灣里依然風平浪靜檣櫓不驚。早在清同治、光緒時海禁廢弛之後,南窯人就會造長達三、五十米的栝樓船和排子船,張掛著5-7隻帆,在北起旅順、大連,南到連雲港和定海的廣闊海域馳騁往返。外運的大都是柴草、花崗岩、梨果、花生等,內運的為稻米、布匹、食油和南方的土特產等等。他們的導航僅僅靠一個簡易的指南針和一隻探測海底深度和灘涂質量的鉛制水墜,航海完全靠經驗。改革開放後,南窯人發展多種經濟,青壯年也大多參加了社區企業、漁業捕撈、海水養殖以及旅遊服務業工作。2004年,社區總收入18400萬元,人均純收入6130元。
社會事業

多年的海上運輸,使南窯人大開眼界,長了見識,無論是在船上還是家中,都喜歡吟曲唱歌,他們排演的《牆頭記》《小姑賢》《王定保借當》《搜書院》等傳統呂劇,在當地小有名氣。每年正月的山場廟會、集市喜慶,都少不了南窯的“耍景”(演戲),久而久之,人們把“南頭的耍景”簡化成“南頭耍”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項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環境美化、社區居住現代化,養老保險為居民解決養了後顧之憂,連續多年獲青島市“軍警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被青島市授予 “社會主義文明社區莊”等稱號。
聯繫電話:86-0532-888028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