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沙子口清真寺位於崇文區永定門外沙子口地區,始建於20世紀五十年代,是北京城中建成時間比較晚的清真寺。沙子口清真寺內建有禮拜殿6間,沐浴室4間,有阿訇4人。
產生背景
永定門外是北京的南大門,商業往來密集,自古以來,回民就有擅長做買賣的傳統。特別是解放以後,隨著國家的安定,居住在永定門外的回民逐漸多了起來,遇有宗教活動,只好去天橋清真寺,平時還好,但每逢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特別是齋月到來時就麻煩了。因為當時永定門晚上要關城門,晚間拜功完畢後信教民眾只能借住在城內的親戚、朋友家或者每逢齋月到天橋清真寺借用一位阿訇,安排在居住條件好一點的家庭中,附近的回民聚到此處完成宗教功課,這給永外的回民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
回民的生活離不開清真寺。回民所食的雞、鴨、鵝、牛、羊等動物必須拿到清真寺,由專門的阿訇屠宰後才可食用;回民結婚,要請阿訇到場,誦古蘭經以示慶賀;回民家中的喪葬之事也需要阿訇來料理;每天禮拜更需要到清真寺的完成。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回民長者開始考慮在永外地區建一座清真寺,1953年,由卞、鄭、白、馬等幾位熱心的長者集資,在沙子口買下了一個破舊的大車店,占地一畝半,建起了16間半簡易房,由崇文區人民政府批准為正式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並請來了阿訇開學講經。這極大的方便了永外地區回族民眾的生活。第一任阿訇是河北大名府的馬斌如。
歷史變遷
清真寺在文革期間曾被擠占,1987年,在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工作中,為清真寺騰退房屋六間,簡易大棚六間,從而恢復了宗教活動場所。
改革開放後,根據逐步落實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及國家建設發展規模的需要,以及沙子口清真寺所處的地理環境。此寺遠遠滿足不了附近日漸增多的穆斯林的生活需要。崇文區民政局和崇文區伊斯蘭教協會共同發起並呈報有關單位批准。於1990年6月重新建成,經費主要由崇文區伊斯蘭教協會撥款,少量由信教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贊助共用人民幣15萬元。重建後的沙子口清真寺禮拜大殿面積158.39平米,沐浴室61平米,附屬房屋106平米。
清真寺建寺以來,各級黨政領導都十分重視清真寺的發展建設。1999年,為了配合北京市環境治理的需要,崇文區人民政府出資20萬元為清真寺換上了燃油鍋爐。2004年,得知清真寺電線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崇文區人民政府又出資4萬元為寺里更換了所有電線,消除了安全隱患。2005年,永外街道辦事處出資3萬多元重修了清真寺至大街的路面。黨和政府對於宗教工作、信教民眾的重視和關心,贏得了廣大穆斯林一致的愛戴和讚譽。
政府扶持
2008年7月24日,崇文區舉行沙子口清真寺落政房產交接儀式,相關領導和穆斯林民眾代表共60餘人出席了交接儀式。
房產的收回,標誌著清真寺的發展又打開了一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