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清河社區

流清河社區

流清河社區屬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原為村委會,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村莊由來

清道光年間,李氏從小嶗山村遷流清河岸定居,以河命村。居民曲姓祖上是姜哥莊社區人,原本居住在流清河中流的將軍槽,自家養船捕魚,解放後,遷居流清河社區,唐姓祖上是王哥莊街道青山人氏,紀姓祖上是現城陽區大北曲人氏,主要以拉網捕魚和看山護林為生。其它還有朱姓、劉姓等姓氏,因年代久遠,其祖上先來後到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
政區人口

位於沙子口街道駐地東7.5公里,西臨東麥窯社區,是沙子口街道最東邊的一個社區。社區由流清河、鮑魚島、大平嵐、小平嵐四個自然村組成。流清河是四個自然村中個較大的一個,因座落在流清河入海口的東坡上而得名。2004年,該社區共有90戶,290人。
經濟狀況

居民祖輩以捕撈魚蝦、砍柴割草、種植紅薯、栽植桃杏為生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流清河人抓緊機遇發展經濟,一是大力發展海上養殖和捕撈,現在全社區共有四十餘條機船,養殖扇貝20餘畝,養殖鮑魚100餘畝。二是抓住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服務項目,現已引進和建成集旅遊餐飲、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天門山莊、裕龍大酒店旅遊服務項目,社區居民還自辦了多家以海鮮和山野味為特色的餐館。當地的青年居民也紛紛學習外語和旅遊導遊知識,投入到嶗山風景區旅遊服務行業中。2004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3640萬元,人均收入達6241餘元。
社區特色

流清河所屬諸社區皆依山傍海,山青水秀,自然環境特別優美。境內有一“天門澗”,澗深林密,其源頭有兩座山崮,均由巨石重重堆疊而成,稱東、西天門錐。東天門錐小而尖,西天門錐粗壯且尖,兩錐尖直向天際。進入天門,有一廟宇,稱天門後廟,內供奉玉帝,原有的三間正房和東西兩廂因年久失修已垣敗,現只有一紀姓人在此看山護林。在天門澗中端有一平窪,相傳曾有一秀才在此建房墾田,讀書修行,後人遂將此處稱為“書房窪”,現仍有遺址依稀可見。
這裡最具特色的要數沿海的垂釣台了。社區海邊巨石林立,儘是垂釣的好去處,有名的垂釣台有公雞石、小南山、泐壁子、草口、老炕、伏鰲石、淺水、青蛙石等。鮑魚島社區下的“老炕石”石大且平整,十幾人可放竿同釣,其下有一極為隱蔽的洞窟,只有靠近洞窟才能發現洞分內外兩室,可容數十人藏身。據說,抗戰時社區居民為躲避日寇掃蕩曾藏於此洞內,才得以保全性命。現今垂釣者可在垂釣之餘在此過宿。
流清河社區有兩個卵石灘,大的叫小旋子,方圓近400平方米,水淺。小的叫大旋子,方圓近300平方米,水深。每到大汛潮落時各處社區居民提籃前來趕海,翻石撿拾小蝦、小蟹、海星、海膽以及各種海螺,偶爾還能撿到海參、章魚、鮑魚。在一些大卵石上,人們可以採到海蠣子及片毛菜、海麻線、凍菜、紫菜、野古菜、石花菜等海生物,特別是海蠣子肉可以用來包餃子,味道極其鮮美,采來的凍菜可熬製成涼粉,更是下酒的佳肴。
在林木繁茂的鮑魚島上曾建一小龍王廟,廟高六十厘米,寬一米餘,廟頂由一整塊花崗岩鑿就,內供龍王神位。每年正月初六日,東、西麥窯社區及當社區的漁民敲鑼打鼓、燃鞭放竹、進香祈禱,以求一年之中出海平安、海貨豐收,這裡一度曾成為山社區社區居民的一個小廟會。
社會事業

社區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為改善社區居民的居住環境,1988年投資360萬元建設了住宅樓4400平方米,整修河壩千餘米,並對主要進社區路、社區內街道全部實行硬化;集體投入60餘萬元為社區居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為每戶社區居民補助100元安裝了有線電視;對本社區退役退伍軍人除上級統一獎勵外,還每人每年增發1000元補助;每逢“老人節”、“兒童節”都要送去禮物慰問探望老人、孩子;計畫生育、治安工作均取得較好成績,多次受到表彰和獎勵。
聯繫電話:86-0532-8882167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