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樣板
【郵票】 ![]() | ![]() |

發行日期:2010年7月3日
預售價: 3.40元
內容:封上貼票:《樓蘭故城遺址》郵票1套兩枚;銷售日紀念戳。
郵品資料
郵票名稱:樓蘭古城遺址 郵品種類:特種郵票 郵票志號:2010-17 發行單位:中國郵政 發行時間:2010年7月3日 郵品套/枚:1套2枚 圖序/圖名/面值 (2-1)T/佛塔/1.20元 (2-2)T/三間房/1.20元 郵票規格:50×30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 整張枚數:16枚(8套) 整張規格:230×170毫米 版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設計者:姜偉傑 攝影者:楊洪 資料提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 責任編輯:董研 印製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
背景資料
樓蘭歷史簡介
“樓蘭”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為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國名、都城皆稱“樓蘭”。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定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蹟。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樓蘭古城現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樓蘭古城的發現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衝,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樓蘭消失之謎

樓蘭古城研究
有專家們指出,孔雀河與車爾臣河匯入塔里木河,經庫魯克河流入羅布泊。羅布泊是古樓蘭的生命之源,羅布泊的遷移,使樓蘭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導致了氣候惡劣,樓蘭人繼續留在這裡只可能坐以待斃,於是他們只好棄城別走,樓蘭古城也就在歷史上消失。許多學者也認為,古樓蘭的衰亡是與社會人文因素緊密相連的,我國古書記載樓蘭古國的最後存在時間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爭。而樓蘭正是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掠奪性的洗劫使樓蘭的植被和交通商貿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沙漠邊緣的古國,喪失了這兩個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於是,它就變成了今天滿目黃沙、一片蒼茫的景象。 但樓蘭被遺棄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專家學者們還在探索……樓蘭古城遺址簡介

發行花絮
《樓蘭故城遺址》特種郵票在印刷工藝過程中,使用了六色印刷的工藝,分別在佛塔和三間房這兩個主體元素下面加印白珠光墨,使主體建築映出發光的效果,尤其是紅黃顏色更顯現出金色光的效果。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樓蘭古國為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故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我國古代對西開放的商貿中心和重要視窗,在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最終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樓蘭文明和樓蘭文化,被譽為"中世紀文明的曙光"。1900年樓蘭故城遺址被發現,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今年是樓蘭故城遺址發現110周年。《樓蘭故城遺址》特種郵票的發行,將進一步促進樓蘭文化的發掘、樓蘭古城遺址的保護和研究。
郵品首發

作者資訊

新郵賞評
樓蘭故城遺址不多,主要有:一、“三間房”,是並排的三間房子,是樓蘭故城中使用土坯壘砌牆壁的建築遺蹟,是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築,據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官衙。從此處挖掘出大量的文物,後來被博物館收藏,由專家進行研究,並在國際上興起了“樓蘭學”的熱潮。二、佛塔,大約10米高的佛塔,是樓蘭城中最高的建築。三、民居,由紅柳、蘆葦搭建而成,如今屋頂、四壁不存,但從殘留的牆根可以看出當時的布局。
樓蘭故城的消失是一個千古之謎,人們在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提出了諸多假說。但是自然環境的惡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隨著文化和科學的發展,世界各國的人們日漸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護人類目前唯一的家園已成為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為此,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已被世界各國所推崇,中國更是身體力行,為保護環境做出重要貢獻。中國郵政也為此而積極做出自己特有的努力,為紀念第39個“世界環境日”,傳播環保理念,於6月5日發行《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特種郵票,宣傳節能環保知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郵票一套兩枚,枚數有限,但每一枚郵票的畫面構圖豐富,緊扣主題,簡潔明確,讓人一看即可以明白其中的意義,理解設計者的初衷。廣告與海報創作的思維得到較為充分的展示,這是郵票設計的亮點。郵票的設計風格就應當不拘一格,追求多樣化,只要能夠很好地表現主題思想,有創意,就應該值得肯定和讚許。
“低碳發展”是通過一個風力發電機的清潔形態,寓意再生能源與城市發展、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鏈的美好呈現。發展清潔能源是開發能源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後能源開發的潮流。風力發電機也鮮明地體現出節能減排特點,呼應低碳時代的主鏇律。“綠色生活”概念是通過一把太陽傘,“傘”寓意保護,保護地球生物在大自然界和諧共存的情景,也只有在和諧的自然環境之中,地球上的生物才可以更加快樂的繁衍、生長和生活。設計者試圖以通俗易懂的設計理念來表現獨特而又比較抽象的概念,但以有限的空間來表達宏大且深刻的主題,絕非易事,總難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誠如有識之士的見解,化解因高度概括性而產生出的一定的抽象性,可以直接在票面上標註圖名,讓欣賞者在理解上更為暢通,在認識上更準確、更清晰、更具體、更完整。
其實,中國郵政歷年來還發行過好幾套主題相同的郵票,如志號為T•48《植樹造林綠化祖國》,T•127《環境保護》,T•148《綠化祖國》,1994-4T《沙漠綠化》等。還有一枚令我過目不忘的1992年發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二十周年》,畫面極其清新淡雅卻又寓意豐富,有藍天、白雲、河流;有森林、草地、鮮花;有翱翔的小鳥,有歡游的小魚。圓形區域裡顯現出經線和緯線,一支鮮花直立空中,不顯突兀,更顯神采飛揚的生命本色,體現出生機盎然的地球。整個畫面讓人感受到的是一幅悅目的圖畫,一首優美的小詩,一曲動聽的鏇律。在普票中也有夥伴,有正在使用之中的《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套三組八枚,很適時宜地的發揮出重要的宣傳作用。
樓蘭消失了,只留下故城遺址,如果今天我們不珍惜環境,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樓蘭相繼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留下更多的遺憾。我們不能隨意地駕馭自然,而是應該深入研究、深刻認識、深度理解自然規律,嚴格遵守自然法則。我們在堅信可以戰勝自然災害的同時,更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信有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沙漠會退縮,天會更藍,水會更清,山會更美,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五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