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 | |
樓子店鄉 |
抗日戰爭勝利後,劃為建中縣第一區,後為喀喇沁右旗建西縣長六區,1956年改樓子店鄉,1958年11月建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樓子店鄉,現轄8個村民委員會。錦(山)——平(莊)公路、平(泉)——雙(井店)公路均通過鄉境,交通便利。樓子店鄉經濟以農業為主,農、工、商、副業全面發展,全鄉現有耕地58624畝,其中水澆地10854畝,水田241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大豆等。糧食產量比新中國初期增長3倍。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葵,菸草,蔬菜及少量麻類,主要水利工工程為樓子店河截潛工程,並修建南北兩條灌渠,全長25公里。全鄉森林覆蓋率達25.9%,品種以松、楊、榆、柳為主,大部分為新中國成立後人工造林,陸續成材。
基本概況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梁、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土豆、烤菸等。南鄰草原興發集團和塞飛亞集團,以肉雞為重點的養殖飼養業發達。
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黃金、石灰石、瑩石、砩石、花崗岩、鐵礦石、瑩石等礦藏,其中黃金主要分布在樓子店、郎家營子村、林家營子村、十家村、長皋村。石灰石分布在上燒鍋、頭道營子和石灰窯村。花崗岩分布在郎營子、林營子村。鐵礦資源主要分布在郎營子、十家村。其中黃金、煤、石灰石已進行大規模開採,形成了以黃金、石灰石、花崗岩等採礦業和以水泥、白灰建材業為主的工業經濟格局,有樓子店鄉有樓子店鄉金礦、樓子店鄉白石礦、樓子店鄉白灰廠、赤峰雙龍水泥有限公司、喀喇沁旗華玉建材公司、赤峰龍韻建材公司等多家私營企業;同時形成了遠航水泥集團等大型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主要旅遊資源有:清公主陵、明安山古城等歷史遺址和遺蹟和月牙山溶洞、銀洞子溝溶洞等自然景觀;公主陵為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文物,月牙山溶洞已經形成接待能力。
牧業生產到1995年末,大小家畜存欄20650頭(只),副業生產主要為家禽飼養,水刷廠加工等。鄉、村集體工業企業有煤礦、金礦、基建工程隊,白石礦,磚廠,綜合加工修配廠,水泥廠等。其中黃金開採和煤炭採摘為全鄉支柱產業,白石礦,煤礦等企業為全鄉利稅大戶。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辟有建材專業市場,交易活躍,農貿市場買賣興隆。商業供銷網點遍布全鄉,路邊商店,旅店,飯店生意紅火。樓子店鄉現已成為旗內東部經濟開發帶的重要鄉鎮之一。全鄉現有中、國小2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8%,一旗教改後的第一所職業中學設在此處。有廣播站1處,調頻轉播台1處,文化站1處。有地區醫院1處,有病床30張,各村均辦有醫療站。
地域風景
![]() | |
樓子店鄉 |
地形特徵
![]() | |
老哈河 |
氣候特徵
![]() | |
樓子店鄉 |
歷史悠久,境內有距今8000—7500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6500——6300年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6000——5000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等遺址,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文物出土,考古發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以原始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和畜牧業定居生活。
城鎮建設

在努力做好基礎建設的同時,今年年初十家滿族鄉政府專門聘請了赤峰規劃設計院的建築專家,對樓子店街里進行了系統的規劃設計,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以便更加科學合理的開展小城鎮建設。按照規劃,今年鄉政府計畫拔款200萬元,在地勢寬闊、平坦的鄰近水源的街西地帶興建一處集文化、娛樂與體育於一體的“十家滿族鄉文體活動中心”,占地面積約100畝,以此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寬鎮區四周發展建設空間,同時,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吸收外部資金,為十家滿族鄉的小城鎮建設邁上新的台階而更加努力。
地方特色
![]() | |
哈達餅 |
對夾是一種燒餅里夾薰肉的特殊食品,吃起來香脆適口,味道鮮美,就餐時買上幾個,亦飯亦菜,十分方便,是人們喜愛的大眾化食品。赤峰對夾自1917年蘇文玉創建“復生隆”對夾鋪後而逐漸聞名四方。
對夾源於一種“杈子燒餅”,這種燒餅與普通芝麻燒餅除了在和面和製作工藝上有所不同外,還在於從吊爐取出之後,再擺到一種鐵制杈子上,回爐以微火重烤一遍,這樣做成的燒餅,外脆內軟,別有風味。對夾內的燻肉也十分講究,精選十幾種配料調味,香而不膩。2003年,“福興樓對夾”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點”。
2、缸爐燒餅
用火爐燒缸製作的燒餅,因此叫缸爐燒餅。用缸製作食品是一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這種燒餅的製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里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形圓,上有花檐,大小同現在的芝麻燒餅差不多。
3、哈達餅
哈達餅是赤峰所獨有的風味食品。哈達餅的問世,事出偶然。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赤峰的麵點師在做南沙餅、豆沙餅時,由於劑頭無酥、油多、少餡成了余面,師傅們就想了一個法子,把劑頭擀開,包上酥和糖烙餅,結果特別愛歡迎。赤峰的各大飯莊相繼製作,名噪一時。哈達餅是近似於點心的“餅”,造價較高,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4、切糕
即粘糕。蒸好的粘糕是個“坨”,零售或食用時須一片一片地切下來,所以稱“切糕”。赤峰南部較乾旱,生產的黃米粘性大,做出的粘糕粘而不沾,“筋道”而不“懈胎”。蒸出的粘糕色澤金黃,配之以紅芸豆和大紅棗,色、香、味俱佳。
5、豆包
根據原料的不同,分為粘豆包和笨豆包兩種。用黃米和芸豆製成的叫粘豆包;用糜子或小米加進芸豆或小豆制的叫笨豆包。每當春節來臨,一進臘入,家家戶戶都忙著軋面,把一個正月吃的都準備下。
蒙古人吃豆包,是從漢人那裡學來的,但做法不同。蒙古人做豆包不論粘的或笨的,都要把面炒過再發酵,這樣做起來的豆包酸甜適度,而漢人一般不炒麵,因此吃起來也不甜。在每年正月十五前,蒙古人還有互相饋贈禮品的習慣,這禮品都以豆包為主,少則十個,多則二十幾個,裡面付上一紙包“博勒格”(吉祥的意思)。
6、甜沫子粥
赤峰鄉間農家飯食,且為其它地方所無。其製法為:用一碗小米,多半碗乾飯(不開花)再加黃豆一把,用手注水磨好,變成沫子,再把水燒開,放入沫子,調的不稀不稠,煮沸即可食用。這種粥,不但香甜可口,且營養豐富,因小米和黃豆均富有蛋白,且多糖分,便於消化吸收,故為養生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