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漢語辭彙]

棒槌[漢語辭彙]
棒槌[漢語辭彙]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棒槌,民間漿洗衣物用具,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其形狀因地域、民族的不同也不盡相同。多木製,圓形、長約二尺,一端稍粗,便於槌衣,一端較細,便於手握。除了作為工具以外,“棒槌”這個詞雖然用於各種場合的解釋略有差異,但基本意思就是“直筒子”、“過於簡單”、“什麼也不懂”,所有這些還是從棒槌的外形引出的聯想。

基本信息

詞語出處

(1)捶打用的木棒。

《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趕著打出來。” 清 李漁 《巧團圓·詞源》:“取出泥人、土馬、棒槌、鑼鼓、刀鎗、旗幟等物。” 楊朔 《赤道雪》:“有一種樹不長葉兒,滿樹是棒槌模樣的玩意兒,齊嶄嶄地朝上豎著。”

(2)山東方言,指玉米。《中國民間故事選·棒槌姑娘》:“再抬頭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頂著一團火紅的棒槌籽兒,一動不動的長在那裡。”玉米在山東方言裡就是“棒子”或“棒槌”,東北人則稱苞米。玉米在山東人的口糧結構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山東人的飲食特點,以玉米為主糧,把玉米磨成麵粉,做煎餅(現在煎餅仍然是山東的特色食品),用玉米粉做粥吃(山東人把這種粥叫棒槌黏粥或玉米糝子)。

詞語解釋

棒槌[漢語辭彙] 棒槌[漢語辭彙]

①一種植物,長在淺水池水坑等濕地中。果實(花)為金紅色長圓柱形。似火腿腸型。

②捶打用的木棒(多用來洗衣服)。在皖南農村地區多出現,由一根短木頭刨削而成,略成弧狀,拿捏輕便順手。農村主婦在池塘中洗衣服,用棒槌來捶打衣物,使髒水流出更快。

③指外行(多用於戲劇界)。

④長白山區指人參。

“棒槌”的意思就是“菜鳥”“菜鳥”的意思就是不怎么摸門!和針比,缺眼兒。

有人說某某是個“棒槌”,意思就是說這個人頭腦太簡單了,或者是一點都不明事理。還有人在議論什麼事情的時候,冷不丁脫口而出“棒槌”二字,那一定是說這件事辦得水平不夠,甚至是很愚蠢。侯寶林先生在他的著名相聲《空城計》里,就用棒槌來比喻和表現一個稀里糊塗上了舞台跟著跑龍套的看客,人物形象可謂栩栩如生,聽後不由得你不捧腹。

“棒槌”二字擱一些地區(如陝西)方言講,意思是“傻子”“笨蛋”的意思,意思是說對方太傻,腦子不夠用。

⑤玉米。山東濰坊地區方言,也叫玉豆

⑥指白痴的意思(網路用語)。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