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任縣令趙寒秋到任以後,聽到滿城百姓議論冤案,遂將人犯重新審處,經過老醫生周少陀仗義執言、提供佐證以後,實事求是地平反了冤獄。
前記
《花燈記》的初稿是在1959年寫成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於主觀主義危害之甚,我體驗頗深,很想創作一個表現這樣主題的劇本。偶讀《聊齋志異》的《冤獄》以後,深受啟發,便產生了創作衝動,開始構思。沒有很久,就醞釀出了一個故事梗概:蓬萊縣前後兩任縣令,審理同一件兇殺命案,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是主觀主義的前任縣令於廣恩,他將片段的客觀事物作為印證自己主觀臆斷的材料,嚴刑逼供,屈打成招,造成了冤獄;一個是實事求是的後任縣令趙寒秋,他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掌握材料,經過分析研究,得出正確結論,平反了冤案。當主要人物和情節想好之後,我意識到這乃是個公案戲,為避免走《十五貫》、《胭脂》一類戲的路子,於是我開始從人物出發,力圖探索一些新的東西。我把於廣恩的性格寫得比過於執更複雜些:他對案件的處理很“認真”,辦事好象也講究方式方法-----便衣小帽,“深入現場”,“研究調查”。但是他卻把“調查”來的材料,反而成了他主觀主義辦案的依據。這種主觀主義者,往往更自信,更固執,也更危險。為了使劇情多波瀾,有起伏,我又設計了一個剛正無私、見義勇為的老醫生周少陀,並作為劇情發展的中心線索和貫穿人物,這也是同類戲曲中所少見的。
巡迴演出
在劇本初稿完成以後,首先是青島茂腔劇
團作為該團的創作劇目上演。(茂腔,又名肘鼓戲,是山東特有的一個地方劇種。粗獷、淳樸,是這個劇種的鮮明特色。因在膠東一帶很有民眾基礎,故叫它“地瓜戲”,也被譽為“膠東之花”。)演出後,得到了青島市領導上的鼓勵、文藝屆戰友的支持;特別是茂腔劇團,他們在演出中不斷徵求意見,團長李玉香同志並具體幫助修改。這樣才使得劇本通過舞台實踐而逐步豐富起來。此後,劇團帶著《花燈記》,先後赴北京、瀋陽、鞍山、旅大、上海、寧波、杭州、湖州、無錫、鎮江、徐州、濟南、淄博等城市作了巡迴演出;同時,京劇、越劇、呂劇等劇種的一些劇團,也陸續移植上演。這樣,也就有機會更加廣泛地徵求各地觀眾和文藝界同志們的意見。這次修改就是根據各方面所提的意見,進一步做了一些加工。基本雖經多次修改,但是由於個人水平有限,不足之處仍然不少,尚希上演劇團和廣大讀者、觀眾給予批評、指正。